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9-03 05:14: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7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特点:

  这篇文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朗读与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划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与理解作者窃读的滋味。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学生赛读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小组的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小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上课前给学生讲好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心到、眼到、口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则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的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

  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读书的.名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做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让学生初读一遍课文,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作者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地窃读

  (三)、品读赏析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学生小组合作划出描写作者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己小组内各成员的各种观点,交流他们各自喜欢的段落,扩大他们的思路。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设计思路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都在为本小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学生始终都在自我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方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S版六年级第六单元第25课,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单元内容是“校园生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由于家穷,在书店窃读的经过。作者在文中通过自语式的独白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描绘心境,表达情感,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积累,所以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本文所写事情毕竟发生在二三十年代,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少年,他们对文中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和作者复杂矛盾善变的窃读滋味却未必能深入理解。根据这些特点,我把本文的教学安排了一课时,并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时快乐与惧怕夹杂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理解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

  4。受到作者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划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与理解作者窃读的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四、教法设计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学生赛读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及内心的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小组的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小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学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上课前给学生讲好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心到、眼到、口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初识课题

  由读书引出作者,在对作者简介时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进入课题,由“窃读”的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快速进入文本。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理

  1、生字词认读。

  窃读记 贪婪 支撑 唾沫 饥肠辘辘

  2、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课前预习的一个检查。

  (三)品味“窃读”,感受“滋味”。(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在这个环节得到了落实与突破。)

  A。引导品味窃读的“滋味”。

  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直接道出作者窃读滋味的语句,也就是中心句。

  【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并说说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找准关键词语,并会质疑的能力。

  2、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带着疑问默读课文1——6自然段,给足时间,让学生圈点勾画,脑手结合,体会作者为什么快乐,为什么惧怕,并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空白处作简要批注。

  3、学生读、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4、交流体会窃读之“乐”。

  (1)引导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找到书的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贪婪读的快乐。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下雨天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呆在书店读书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批注、自由读、引读、角色读、对比读、赛读、交流感受等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个性表达,感悟作者情感,通过品味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6、交流体会窃读时的另外一种滋味——惧怕。

  (1)作者怕什么?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文字,这是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出示

  【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却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3)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大人仇恨。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故事吗?

  【设计意图】在教材留白处补白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4)学生交流。

  (5)回归文本:经历了这次屈辱,作者放弃了窃读吗,她又是怎样窃读的?

  B。自读品味窃读的“滋味”。

  1、快乐和惧怕本是一对相矛盾的词,因为窃读却交融在了一起,自读课文的第7、8、9自然段,还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像这样的虽矛盾而又交融在一起的感受。

  2、交流:

  腹中是 的,精神是 的;

  双腿是 的,心灵是 的。

  3、解析所填词,体会窃读时苦乐相伴,乐大于苦的滋味。

  4、小结:

  【设计意图】放手而不放任,让学生运用前面的学法自学本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C。精读感受窃读的动力。

  1、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作者这样如饥似渴地窃读呢?理解句子。

  【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换词朗读:你们——我们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林海音小时候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如饥似渴地坚持窃读,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品读了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家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个性表达,互为借鉴,让教师、教材、教学都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服务。

  七、设计思路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回归文本——跳出文本,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

  整体入手,感知“窃读”

  使用课例,品味“窃读”

  换词体会,感悟“窃读”

  读写结合,升华“窃读”

  八、学习效果评价

  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注重读与说的训练与指导,重视教材的取舍与延伸,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打造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敢读到善读,从敢说到善说,从外在的积极表现到内在的学法习得及情感的熏陶都有可喜的变化。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作比较

  以往教学主要侧重于关注老师怎样教,忽视学生怎样学,因此,我讲的多,重在分析课文内容,把教材解剖的七零八落,重点的地方学生听不懂、记不住的话,就让他们死记呆背。学生参与的少,进行思维的学生更少。这种课堂往往是老师包讲,学生包听,老师声嘶力竭,学生死气沉沉,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老师越来越伤脑筋,学生越来越不动脑筋。应了一句俗话:勤快老娘养懒惰娃。结果是高耗低效。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阳》等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

  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伊始,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的确,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2,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将问题分类处理,筛选归纳为两上主要问题:1、鲸有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便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时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自读后,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再组织全班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初读后,基本能抓住叙述要求,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但这种了解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这里应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初读遇到的疑难问题,如:“哺乳动物”“胎生”等词语是什么意思?鲸的样子很像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教师可结合学生质疑情况,补充设疑:课文怎样把鲸的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并以此为凭带,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选学其它几个自然段。

  (一)品评词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说明方法,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反馈情况作如下体会:

  课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质疑: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还有写象呢?引导学生集体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认识比较说明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自己体会体会)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学生对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认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说明。而真正得从句中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故意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

  句3: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档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教师设问:“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鲸的特点,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自由选读,感悟特点

  课文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分类、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的特点,呈并列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选读,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可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读出鲸的特点,当小画家的画出鲸的特点,当表演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 版五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坚定的锡兵》。课文以锡兵都经历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铸、殿、涡、狭”4 个生字。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汇报预习成果——围绕“坚定”,品读课文——拓展延伸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锡兵是一个善良、勇敢、尽职尽责都锡兵形象。

  整个上课的过程是充满爱心与感动的,孩子们在较为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锡兵那种坚强乐观、英勇直前的精神,特别是学习锡兵遇到种种困难与考验他英勇不屈的形象时,我采取了师生合作朗读深入领会其精神的方式,如师读“纸船已经损坏得不太像样了,在漩涡里打着转,慢慢地往下沉。”学生接着读“锡兵还是挺直了身子,紧紧地扛着他的长枪。师再接着读“不,我不会在这里死去,我一定能回去,因为那里有我要保护的人。”生再接着读“他的心里依然充满着希望。”如此方式的合作朗读,不断加深了学生对于锡兵形象的了解。最后,问学生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小姑娘有健全的两条腿,你还会保护她吗?为什么?

  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教材使这样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视觉美;韵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平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再通过与白话文的改写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本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松鼠》这篇课文选自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课文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一课时,我安排的是从外形上感受松鼠的美丽,从活动、搭窝这两个方面感受松鼠的机灵和可爱。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三年级是学习表达的关键期,因此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鼠的美丽和可爱。

  2.借助教材内容,学习有情趣地表达。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我将品读课文、练习表达作为本课地教学重点,而学习松鼠搭窝活动特点,体会松鼠的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觉得它们首先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的角色做零距离的接触。这样才能情感涌动,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下面,就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分四点展开说明。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和形象,营造欢乐向上的氛围。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我是一个喜欢动感情的人,曾有人说我的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激情。因为我认为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怎能调动孩子的情感,怎能让孩子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让情感流动的`课堂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本课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朗读、对比读、引读、表演读等方式,让松鼠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留存在孩子的记忆中。

  3.悬念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巧设悬念,能激发学生趣学、乐学。在《松鼠》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看谁的记忆力最强”、“谁找的最快”、“谁能用上书上没有的词”、“谁能让画面活起来”这些富有悬念性的鼓动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教学过程“变苦为乐”。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获得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实践活动。《松鼠》一课是以

  教案《新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说课稿》,

  平铺式安排的。我在每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都设计了小练习,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培养。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感悟。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的内容是孩子们自己发现的。请记住,别告诉他,他会知道的更多。此外,还对学生进行朗读、想象、表演等的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程序

  1.动画,营造氛围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动画演示,带着孩子们进入森林乐园,让他们和松鼠打招呼。可爱的饿松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学生畅谈对松鼠的印象,表达对松鼠的喜爱。

  2.记读,感受形美

  在教学松鼠外形这个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读——记——说——读”的教学环节。初读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记住你认为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以竞赛的形式说出松鼠各部位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中感受松鼠外形的美丽。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活”,更重要的是十分有趣,孩子们能在趣中学,同时还能起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

  3.探究,文中寻密

  教学松鼠搭窝这个片段时,我借“这样就﹍﹍”这个句式,让学生在熟读这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去发现松鼠搭窝背后的秘密。充分给学生读的时间,充分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充满童趣的回答中,我们不仅看到学生对松鼠机灵的感悟,也让我们看到儿童灵性的迸发。

  4.想象,化静为动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是出自陆游笔下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松鼠活动情况时,我不是大费周折地制作动画课件,而是就书取材,借助多媒体将课文插图呈现,抓住“追逐嬉戏”这个词,通过想象,让孩子们用上书中没有的动词来说一说,让图中地松鼠闹起来,动起来。将课文插图那静止地画面转化为富有动感的语言描述,融理解、想象、表达等能力训练于一身。

  五.说教学片段

  六.总结

  各位老师,让学生享受语文时我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在今天这堂课中,我着力体现一个“趣”字,洋溢一个“情”字,让学生在愉悦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让我地课堂成为学生享受语文的乐园。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这种爱也许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这样的爱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并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关键词语突破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妈妈爸爸之间真爱的流淌,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相契合,与文中妈妈爸爸的心相交融。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茉莉花和妈妈爸爸之间的真情流淌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真爱在不断的升华:第一步,感受茉莉,激起疑惑。在复习导入基础上,我适宜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第当学生正品味在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中时,提出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像茉莉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阳光的轻柔等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第三步:品味真爱,流露真情。在学生被温馨的画面所陶醉,被文中爸爸妈妈的真爱所感染时,我抓住了文中的“钻”“哦”二字提问,“钻的仅仅是茉莉花的清香吗?”

  “‘哦’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到真爱往往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分牵挂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让学生回顾文中妈妈爸爸的真爱,在反复的阅读中流露出真情。

  这堂课的教学,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了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就像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精选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1-28

小学语文五年级说课稿02-15

五年级语文《桥》说课稿07-23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06-13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5-23

《语文》说课稿08-30

语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范文05-04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07-31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热门】01-07

五年级语文《人生的开关》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