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学情分析:
课文具体描写了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学生可能对部分内容有疑问。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以理解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表现的句子(第7节)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抓住语言文字质疑,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乱蓬蓬”。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指出提出问题,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不停向上跳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牛顿对于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教师从和学生的谈话中引入,简单介绍牛顿,使学生对牛顿有个初步的了解,也使他们对这个生活在360年前的人充满兴趣。激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整体感知。
在出示了课题之后,教师由课题入手。解释暴风雨就是大风大雨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在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板书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深入学文。
在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文。我采用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学生的疑问来展开教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不离语言文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课文第一小节中的两个词语“罕见、特大”给了我灵感,以这两个词语为切入口,在教学的开始,出示一组图片,配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声。让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场罕见、特大的暴风雨中,同时理解词语“罕见、袭击”。找找哪些词语写了暴风雨是罕见的、特大的。在找到了词语之后再来读这句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一定的语气。
2、抓住关键句子,学习七、八小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教师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的同时:用 “___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交流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时(第7小节),先让学生弄懂这一节三句话的意思,再抓住“向着风、背着风、测量、刻”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牛顿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真正做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3、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九、十小节。
抓住矛盾处质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又一个好方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矛盾”可能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质疑,允许学生的质疑天马行空。培养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能力,敢问是基础。在这是教师可以抓住妈妈在暴风雨中焦急地寻找牛顿的句子来知道学生体会当时妈妈的心情,读出感情。然后,教师可有意识地再读: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让学生思考,老师读的句子中有什么矛盾之处。这样教师的引领作作用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悟道:少年牛顿是个爱钻研的孩子。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悟道之后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前几天刚刚学过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围绕寓言设计了两个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受宠的.象》。
(二)散读课文
新课标明确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筛选信息。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寓言内容的基础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1、突破口的切入不准备放过多的时间,只要设置三个恰当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筛选重要的语句并对所需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
2、突破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从而带领学生逐渐地走进寓言所蕴藏的深刻道理中去。至此,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得以完成。
以上散读研读课文,从学习形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研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在整体把握基础上,有目标地、快速准确地筛选重要信息,突破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句去筛选信息,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
设计三个步骤的阅读程序,先初步了解文章的大体轮廓和主要内容,再整体理解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寓意。这样环环相扣,思路清楚。
(四)拓展延伸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到,而不是辩驳。
设计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强调这一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所蕴藏的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优点,而要不断地发现别人的优点,要真心地赞美别人。
(五)布置作业
设计分层次的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其中必做题是以写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巩固本节课乃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做题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先打出幻灯片1)
大家好。我是安达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范伟华,说课的题目是《松鼠》。
(打出幻灯片2)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 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前者为教学重点,后者为教学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说明文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科学求实的价值观。
二. 说学法与教法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 说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先整体感知--再阅读赏析--后迁移训练。阅读赏析环节,我采用导读引路法,重点赏析第二段,导读点拨第三段,放手自学四、五段,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为了分散难点,每一段文字的阅读,都辅之相应内容的幻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
2.说教法:
由讲读到导读再到自学,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帮助老师改错误,动手帮助小松鼠搭窝,编写小松鼠儿歌等教学过程和方法。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十多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幻灯片,放映松鼠的录像,迁移训练中放映长颈鹿的录像,这样更有助于生动,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程序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这样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
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首儿歌从兔子的外形、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语言生动、形象。你想学习这种抓住特征描述事的方法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活泼,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采用儿歌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后面编写小松鼠的儿歌作铺垫。)
2.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
教育,爱好自然科学。用40年时间著成36卷《自然史》。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掌声》 一课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
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题眼——掌声,以小英的来信为线索串起全文,将两次掌声的出现、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以及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说话训练,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来信导入、质疑掌声。
从小英的来信入手,复习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一和第五段,回忆掌声前后小英个性的变化。引出学生的质疑:小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掌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通过第一段和第五段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第二步: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在全文的教学中,多处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第二段中,老师不了解小英的情况,你们作为小英的同学了解多少?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心里想些什么?而第四段中,她微笑着走下讲台,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第一次掌声给小英带来了什么?第二次掌声又有什么含义?两次掌声之后,读小英的来信,和之前读小英的来信,理解又有了什么变化?
通过多处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掌声对小英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小英的那段话。
第三步:潜心品读,换位思考。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你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你想对她说什么?”……去体会同学们此时的心情,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小英的自卑并不是因为同学们平时的嘲笑,而是因为小英因为自己的缺陷而封闭了自己的心,感受不到同学们的关心。用“如果你就是小英,同学们都看着你,你会想些什么?”“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你是怎么想的?”……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由自卑、胆怯——感动——感激——自信这样的一种内心变化。感性的音乐和生动的情境创设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四步: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对于掌声的理解,仅凭课文,学生可能只能理解到课堂中的掌声给人的力量。为了升华感情,通过残奥会运动员图片和诗歌《掌声》的欣赏,“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自信!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拓展学生的思路,并通过诗歌的仿说、仿写升华学生对掌声的理解,让学生知道掌声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关爱和鼓励,从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升华对掌声的理解以及课文最后一段更深入的体会。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例文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例文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五、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五、教学过程例文: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1---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这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而后抓住重点词“奚落”进行挖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下来,课件两次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二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抓住重点句子(1、2)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抓住最后一段,知道铁罐并不刑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②、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第三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例文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块:表达感受,深化感悟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2.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们想说什么呢?请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说的话写上去,写后再交流交流。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设计意图
读了课文,最初的认识是爱贯穿了始终!但总觉得认识不够深入,后又细读几遍,头脑中冒出了“生命”一词,对,这是用“生命”搭建的爱!
1、复习导入──提出研学思路:
一上来,就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⑴这七颗钻石是从哪里来的?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出示一只水罐)
⑵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这些问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还有“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童话中:
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着旱灾将毁灭一切时,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满满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这罐水是怎么来的呢?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划划关键词句。
2、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对妈妈的爱,对小动物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妈妈对孩子的爱……一切的爱使水罐不断变化着。这部分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变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级,怎样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语言呢?我着重引导学生来感悟理解“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扣住“夜里”“哪儿”“喜出望外”等词语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意在丰满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断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浓浓情义来。
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真是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虽然爱的内容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是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
⑴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充满希望;播种爱,就会收获爱……要像小姑娘一样,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在“爱心”中发展,这样的爱都是用生命编织的!板书的最后,就完成一颗“红红的爱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8-30
语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范文05-04
三年级语文《小虾》说课稿05-23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说课稿12-28
语文三年级《翠鸟》说课稿11-21
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稿11-14
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稿06-14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3-12
三年级语文《太阳》说课稿07-06
三年级语文《掌声》说课稿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