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8-29 13:54: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讲的课文是《从现在开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说

  《从现在开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弄得动物们苦不堪言,而小猴子却让动物们按照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课文蕴含着与人相处要尊重别人的道理。本课中的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小猴子则不同,让动物们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深受大家的拥戴。这篇童话故事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学生乐学,兴趣浓厚。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趣和道理。

  3、教育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尊重别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学会尊重别人。

  难点:通过细读课文,帮助学生弄清猴子当选“万兽之王”的原因。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我主要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主讲的是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细读感悟,通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明白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理念

  《新课程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在教学中,要极力使学生体会角色的心理和人物的个性特点,使本文的难点在讲读中得到突破。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真阅读全文的重点段,了解动物轮流当“万兽之王”的过程,并抓住动物的语言,让学生充分的读。教给读书方法。努力实现学生主体与文本客体的对话,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灵的感受。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节课,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语文课要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辨证统一的特点,在教师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获取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学生自学、理解、感悟、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时,我采用“扶”“放”相结合的方式。即教给学法引路,指导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

  通过开火车读生词,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2、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二、三、四自然自然段我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赛读、听录音读,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读出不同动物的个性特点。

  在重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就是通过朗读时的角色体验来进行的,把朗读和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先出示猫头鹰图片和第二段,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感受猫头鹰当上大王那神气的样子;接着通过观察插图,进一步感受他的神气,然后再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猫头鹰那神气的的话。这样,猫头鹰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会。在理解动物们的感受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感受 。于是在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时,学生的体验就非常真实,感受就非常丰富,学生们就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爱说。在此基础上,再来读第二段的后两句,学生就读得投入,读得真切。

  同样在理解其他自然段时,也是通过朗读,体会了袋鼠的激动、小猴的机灵;真切地感受到动物们的不满、辛苦、担心,以及最后的高兴心情。

  3、合作讨论,升华提高。

  通过教学二、三、四自然段,学生从动物们对猫头鹰、袋鼠的命令叫苦连天,对小猴子的命令却会立刻欢呼起来深深体验到了动物对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的不同表现。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谁能当“万兽之王”?为什么?又将学生带入了自我的情感体会,相互的讨论交流之中, 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样课文的重难点也就突破了。故事的结尾是水到渠成,第五自然段采用齐读的方式一带而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时,我也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延续。

  5、作业设计。

  将学生的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在课后仍然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积累语言,另一方面,进行学生的思维拓展,体现读写并重。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学会方法,逐步提高。

  五、说师生活动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以便形成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学习方式、方法。在这样的交往与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学习的伙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我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学生敢于行动、乐于行动;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1、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2、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闭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闭爱他人,闭爱生活,闭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闭注学生的集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猎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开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进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瞅目标:有闭爱他人、闭爱环境、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 识字和写字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

  读悟结开,理解文意。

  六、说教学流程

  一、新事导入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师描述: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罚了那个贪民。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串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新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1、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意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

  师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进程中。

  2、齐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二、听读课文,训练说话

  1、师配乐朗诵全诗

  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穷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理性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反馈。 “你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1. 过渡:“你也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和着音乐动情地朗诵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这首诗歌。要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你翻到108页,开始读吧!”

  2. 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组“白白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这三个词语为一组,语调都较下昂。

  (2)热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这三个词语为第二组。

  (3)先发现,指出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指导朗读(引:陈老师通知大家一个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先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这样就难听了)。

  4. 出示词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相信你们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指名读,(缩用动作加以理解,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奠定先来课文朗读的基调。

  四、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教学第一段

  1.过渡:“我用马良的神笔让窗前的小树不再……缩……

  我还用马良的神笔让树上的小鸟不再……苦……

  5. 师:“多美好的心愿啊,这就是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一边说一边出示第一节),自己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小朋友读,(相机出现分隔线)

  6. 生读,师相机指导,请生学习老师吸气的方法,并不是很夸张的吸气,而是稍作停顿。

  7. 过渡:“就这么一个白白的太阳,能给小树带来什么呢?”生交流。

  5. 师生配开读。

  过渡:“是的,白白的太阳就像一件温暖的衣服,让小树不会在……生:热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点白重读的词,如果我们不只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还注意这些词,你一定读得更动听,齐读

  6.指导有表情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例文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饱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进程也是张扬学生特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进程。

  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例文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4

  1、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课文,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或诗歌,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辬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全诗仅三节。内容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辬如下:

  知识目辬:

  a、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等词语;

  b、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辬:

  a、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b、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4、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辬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根据本课目辬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5、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辬。

  6、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联想想象法(引秋)、诵读法(诵秋)、讨论探究及比较阅读法(品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7、过程分析 这节课以“引秋——读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其中我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品秋”环节;在“写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引秋: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读秋:以读(初读、范读、听朗读、齐读、自由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尽快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 品秋: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探究全诗。

  ① 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名。(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 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语言归纳及整合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写秋: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①试着背诵(设计意图: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

  ②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③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及练笔的能力。) 秋天 何其芳

  ●教学目辬 知识目辬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辬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辬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 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臵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臸作秋景图的图片。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伴随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起程今天的秋之旅)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也绘写出了秋天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体味动人的秋魄。(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 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 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辬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秋天》可按意义辬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 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 /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学生听朗读,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

  3.学生配乐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研讨、探究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研读赏析与练笔交流:

  1.学生说出最喜欢的诗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句,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 、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鳈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 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

  2.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辫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

  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 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3.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教师示范描绘画面)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六、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和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七、布臵作业: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根据教学设计,我将按以下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情;四、说教学程序。

  一、 说教材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母亲》,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目标: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根据小学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文本细读、质疑引导、合作交流、听读学习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三、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经验,而且前面学了一篇有关父爱的精读课,对于这篇略读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裕了,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因此,我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或问爷爷奶奶,了解当年的情况,帮助突破本课的难点。本课是略读课,但篇幅比较长,所以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课堂上主要通过品词品句,以读悟情、讨论交流等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首先,新课导入,揭示课题。通过复习古诗《游子吟》导入新课。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已学知识,唤起了学生对母亲的感情;一方面又顺理成章的引开了课文;

  其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让学生带着“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文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细读文本,品味感悟。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所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对母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细细地品味感悟伟大的母爱;

  最后,总结与拓展。通过向学生质疑:“本文通过讲述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来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中心。由于本文的重难点是“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所以,我设计了“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最想为母亲做的一件事”活动,通过播放歌曲《母亲》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感悟伟大的母爱。由于“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大胆地对“母爱”进行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背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升华主题,感悟伟大祖国的母爱。

  总之,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不足之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来,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谢谢!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6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

  1、秋天是美丽的、可爱的、喜悦的,为了孩子们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尽兴地、愉悦地学习课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⑴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文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浓郁的秋色,针对富阳的气候特点,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将第一单元的课文后置到了十月份,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学文一边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颂秋天,真正达成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同步发展的目的。

  ⑵ 适量的从课外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描写秋天的古诗、儿歌和散文,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⑶ 与音乐老师商量是否能与此同时教一些赞美秋天的歌曲,让孩子们多维的感受秋天美丽与喜悦。

  2、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⑴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⑵ 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⑸ 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秋天。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了课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会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词语,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春秋公园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预设要帮助学生达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个目标。为了能较好的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采用今天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下面我就这个设计来谈谈我的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反思。整个课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① 第一步:以诗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课后我反复地研读了课文,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读起来更像一首优美的诗歌,于是我以中间四句为主基调对其他的几句进行了修改,果然读来更朗朗上口了,而且这样的修改也突出了重点句式,便于学生的朗诵和仿写。后来我便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当舒缓优美的钢琴曲响起时,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如果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鼓掌,当老师问:“想读吗?”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像老师一样去朗诵诗歌,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因为他们朗诵时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诗人的。在让学生反复地动情地朗诵之后,再让学生来谈读后的感受就比较到位了。

  ② 第二步:赏读重点句,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说前面的教学是朗读指导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仿读对课文的朗读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朗读教学的第二步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环节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这时问题出现了,孩子们整首诗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接下来我又该如何指导朗读这四个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但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今天的课堂教学看来,这一环节确实还是挺出彩的,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③ 第三步:发现规律,欣赏文外景,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用手中的笔,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书写一番,可谓水到渠成。针对一些中下学生即兴访写难度教大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几幅写一写,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知识。

  ④ 第四步:拓展阅读,走出课堂,丰富积累:

  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再怎样经典,它也不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摹本,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将学习语文的触角伸向了课外,不仅插入了课后的选读课文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这一活动将安排在第三课时,希望到时孩子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0

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孩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农”“致” “勃” “技”等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词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感受农业技术的发达,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教具准备]:

  录音机、挂图、字卡。

  三、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导入(出示巨型茄子、特长丝瓜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很有意思的图片,想看看吗?

  这是什么?(生猜)像房子一样大的茄子,多有意思呀!农业科技成展中有好多这样的新产品呢!

  想去看看(农业科技成就展)吗?

  3.孩子们都那么充满期待,都那么感兴趣,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个词写出来了,是什么呢?打开书,读一读。

  4.是个什么词?生说,师出示兴致勃勃让学生反复读,联系实际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抽读这几段中的生词(注意提示词语连读)(带拼音自读,去掉拼音抽读,齐读) 读好四字词语:

  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 百花盛开

  瓜果飘香 十分茁壮 科学技术

  生字掌握了吗?(带拼音读—提醒易错字音—鼻音、边音、翘舌音归类读—齐读)

  这些字在哪些地方见过?能组什么词?(识字途径与组词结合起来)

  这些生字,你怎么记住他们?(注意识字方法及归类)

  (2) 练读长句:(生练读—抽读—师示范读—齐读)

  A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4)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2)反馈学生阅读信息,抽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然后逐一用简笔画画出:

  杂交水稻 温室大棚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的植物

  我看到这些农业产品,不禁发出赞叹:农业的变化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