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说课稿

时间:2024-09-07 02:33: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貌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貌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貌说课稿

地貌说课稿1

  1、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

  6、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主要地貌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

  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地貌景观图片呈现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

  活动认知

  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

  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

  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

  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

  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实例、工程建设案例开展讨论,理解地貌是怎样影响生产建设的;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旅游经历,认识地貌与城市发展、旅游活动的联系。

  分析思考

  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样的地貌环境?

  分析地貌的各种部位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主要教学环节设计

  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

  [情景导入]

  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视频“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活动认知]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

  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

  (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

  [情景导入]

  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

  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投影);

  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

  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

  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

  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

  {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荫,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

  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

  {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组织教学)

  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和视频)

  [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今后可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海岸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

  (风成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

  [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

  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

  [情景导入]

  引入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各一张(学生观察)

  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地形图重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

  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

  (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

  (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

  (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

  (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读地形:① ②

  ③ ④

  (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

  (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

  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

  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

  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

  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的关系。(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

  4、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

  (练习册P20分析题)

  (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

  (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

  {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分析思考]

  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2、对照“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联系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地貌是怎样影响城市发展和布局的。

  3、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旅游经历,地貌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4、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分析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貌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它是选自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说课适用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本节以河流地貌发育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和陈述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鉴于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变过程;

  ②知道流水堆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③理解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分析

  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分析

  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②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

  4、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河谷发育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②在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教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倡导学生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再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冲击力强,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在结合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和情景创设,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版图版画实验用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三、学法分析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考叶注重于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现象能力的考查,同时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发现法,实验操作法,读图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珠江流域上游峡谷,中游河漫滩、河口三角洲以及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图,分别让他们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再问学生这些地貌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

  一方面起到温习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一个引出课题的效果。

  (二) 体验新知

  版块一 河流的侵蚀地貌

  通过多媒体播放《河流侵蚀地貌》的视频,同时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并且要求学生拿出草稿纸或者作业本记录下关键词

  设计意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作用过程,并且达到一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这个版块里面存在着一个难点,就是连续河湾出现过程中对凹岸和凸岸的分析,我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

  给出北半球平直的和发生弯曲的河流以及河流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让学生分别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通过平面图分析得出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这样一个结论

  通过对剖面图分析得出凹岸和凸岸坡度的区别

  并且设置这样;两个情景,如果要是你要去淘金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如果是建港口又会选择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重点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区别,通过趣味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学会对凹岸和凸岸的运用,并且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版块二 河流的堆积地貌

  1、学生看书

  给出三个问题 三种堆积地貌的类型?分布位置?形成的过程?

  把学生三个小组,每组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派出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做实物演示实验,冲积扇的形成

  设计意图: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3、展示实际地貌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熟悉常见的河流地貌形态

  总结提示: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某个阶段有可能以某一种外力作用为主。

  版块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出示一幅既有高原、山地、平原地形的聚落分布景观图

  学生看图分析

  聚落分布的位置?聚落分布的形态? 聚落规模的大小? 聚落分布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以基本掌握本节课所要求的内容,此时他们缺少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训练环节

  (三)课堂训练

  依据综合性,思考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课堂联系题目,力求体现个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让学生尤其是中下层的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四)小结归纳

  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习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同时,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回顾知识的作用

  (五) 布置作业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分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提高的目的

地貌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

  "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况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师大附属学校学生的实际,

  (家庭条件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这一的软件,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区高清晰度卫星照片。

  我们可利用这一软件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原理,为学生创设亲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课本让学生看,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个阶段

  (一)教学引入:由会操作googleearth的学生在软件上找出松花江发源地天池,流经城市吉林、哈尔滨的一段河流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1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河流地貌的分类、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方式等概念为学生的探究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其中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三种侵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河流的影响。

  2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重点,这部分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各组学生分别点击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尔滨这三地,让各组学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态特点,学生结合教材82页3、4段及图4。17,分三组探究不同阶段河谷特征及成因。在这一阶段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

  1河谷与沟谷有什么区别?在googleearth上观察长白山的众多沟谷中是否是每个沟谷都有河流发育?

  2为什么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

  然后每组组长将知识进行汇总,并发表结果。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表结论,其他组进行补充。然后我设计一个表格(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表)将三组的探究结论综合到一起从而总结出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态特征,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学生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并纠正学生表述不准确语言不严密之处。

  (三)迁移应用

  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节教学中三类侵蚀只是知识的铺垫,而透过河谷的演变过程认识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是迁移应用的重点,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布置给学生三个探究任务:

  1在googleearth中点击哈尔滨附近的一段弯曲河段,向学生发问:这段河流哪一岸沉积,哪一岸侵蚀?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码头比较合适?

  2落实课本设计的"活动"

  3让学生在googleearth软件上找出通化,并让他们判断这里的河流处于河谷发育的哪一个阶段,河谷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及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将本节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总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实现本节知识与前面已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五)练习:利用课件展示习题。

  (六)教学反思:

  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我们教师应当在有效设计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予以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驾驭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地貌说课稿】相关文章:

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吗07-22

张家界地貌属于什么地貌07-23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说课稿06-28

河流地貌类型04-17

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09-02

丹霞地貌作文09-05

丹霞地貌的特点10-17

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09-06

地形和地貌的区别08-17

新疆是什么地貌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