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时间:2021-11-06 08:55: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趣的测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聪明吗?以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和乌鸦比高低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长方体(正);③土豆煮熟后压成长方体(正);④把石块(铁)磨成长方体(正)。

  如果像石块、铁、鸡蛋等不易改变它们的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引入第第⑤种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讨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体积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④石块投入水中后,什么在变?什么没变?(长、宽不变,水面的高度在变)。⑤怎样计算石块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容器的长、宽、水的高度:原来水的高度

  放入石头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石块的体积=容器的长×宽×升高的水的高度。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明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节的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的,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谁还能想出其它办法?

  ①逆方法;②装满水。再次鼓励学生。

  5、巩固练习: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

  例:出示小黑板

  铁块的体积=底面积×高 由此可得到另两个公式:

  底面积=体积÷高 高=体积÷底面积

  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最后应强调水的体积与铁块体积的单位统一。(L=dm3)

  6、小结:本节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

  7、作业布置:

  P55第1、2题,2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1、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2、刚才的实验中,只能长水吗?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2

  一、说内容

  选择的依据《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量具,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数学活动角里投放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绳子、尺子、吸管、铅笔等,经常看到幼儿在东量量,西测测的,好像对于这些测量的活动很感兴趣。另外,让幼儿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测量,这样对于幼儿来说会是很有趣的,幼儿可以在整个活动中都通过不停的身体运动,不停的游戏,来感受测量的乐趣。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尝试,这样幼儿可以学到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终生的发展。因此就产生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内容。

  二、说活动目标的确定

  1、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2、知道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3、学习与同伴那之间相互协商、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协作的快乐。

  活动的重点:探索,学习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说活动的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区角活动:教师和幼儿发现大量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

  2、观察活动:幼儿会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记录表格。

  (二)物质材料的准备

  1、事先准备好场地。

  2、笔、纸、记录表等

  四、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根据这一理念,我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游戏、记录去积极主动的获得对测量的直接经验,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自主探索活动,必须由幼儿亲身经历,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动中给幼儿留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活动步骤不宜太细太死,让他们充分体验,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吸引幼儿,使他们更投入自由进行探索,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交流与表达,使他们的零星的经验得以提升与发展,从而形成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测量结果与工具之间的关系。

  整个活动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根据幼儿爱动、爱问、好学的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兴趣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们去之前啊,要帮助老师先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来测量一下从这里到小屋有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讨论,想出各种测量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提出问题。

  师:可是,今天老师没带任何的测量工具,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该怎么量呢?

  (设计意图:幼儿天生就有好强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激发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过程,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讨论与探究:分别寻找测量的方法,并进行讲述。

  1、幼儿自由探索测量的方法,在幼儿探究时,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适时引导幼儿发现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2、并让幼儿进行演示。

  (三)幼儿寻找合作测量的方法。

  幼儿通过自己寻找测量方法以后,再通过和别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主动去和别人合作。

  (幼儿的认知结构主要强调直觉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幼儿如何做,不如让幼儿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探究活动为中介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这种探究最有现实意义。探究性游戏活动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引导幼儿把测量或者合作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也是幼儿最缺少的。幼儿在测量以后用怎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五)记录、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师: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测量方法,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表拿过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吧,(请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及结果)还有和小朋友不一样的吗?你来介绍一下吧,(幼儿发现结果不同)讨论;为什么小朋友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再次测量,引导幼儿发现、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将幼儿交流的多种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中来,再次验证,从而使幼儿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巩固与吸收。)小结:在测量时我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一样,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允许幼儿出现错误,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纠正错误,让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体合作测量幼儿利用集体的力量再寻找不同的测量方法,幼儿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测量,整个活动都在游戏中展开,幼儿充满了乐趣。

  (七)说活动延伸区角活动: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的工具再去进行测量。

  六、说特色:

  1、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当作测量工具,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

  2、活动设计游戏化。孩子特别喜欢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老师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

  3、整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通过个别量、小组合作量、集体量,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真正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我们的这个活动主要体现了《纲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教育的机智性、趣味性。

  2、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师和同伴这一重要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更加具体、全面。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设计测量方案。

  教学准备: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按照以下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启发诱导,探索方法——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

  首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长方体水槽和魔方引入,让学生谈谈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接着再出示石块,并询问:“它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条件,直接用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与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规则物体”,揭示本节课课题。石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它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启发诱导,探索方法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1。自主学习,猜想方法。

  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石块的体积?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你的想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数,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结对学习,梳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给的实验器材,同桌两人选器材,说操作步骤。重点交流体会石块的体积可以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体积,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将这种实验的方法梳理出来,便为后面的测量计算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测量计算。

  现在只有器材: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我安排四人一组交流:

  a。实验时,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测量?

  b、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汇报时,四人一起分工汇报,有操作员,记录员,讲解员等,他们合作展示汇报,最后由组长负责讲解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规律。听了,可能会记住,但是操作了,学生就会理解,理解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

  在总结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时,我突然质疑:如何测量橘子、苹果等浮在水面上物体的体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明确了测量时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教师补充了另外一种“沙测法”的测量方法,供学生了解,这也许会启发学生很多思考。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

  (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完全浸没),水面的刻度是380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往一个装水的量杯里加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了12ml。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

  (3)一个鸡蛋全部浸没在装有水的玻璃杯里,这时有40毫升,取出鸡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鸡蛋的体积是()。

  这三道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提供的几种水测法的实际计算,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2、解决问题我最棒。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放入一块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d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鱼缸,棱长为12cm,里面装有一些水,现放入10条小鱼后,水面升高了1cm,平均每条小鱼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的练习为掌握较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奠定了基础。

  3、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这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设计实验,再次回到“有趣的测量”,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要会自己想办法测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练习完之后教师再适时将学生带进数学万花筒,感受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重点内容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4

  一、说内容选择的依据

  《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量具,仅局限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数学活动角里投放一些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绳子、尺子、吸管、铅笔等,经常看到幼儿在东量量,西测测的,好象对于这些测量的活动很感兴趣。用我们自己的身体,让幼儿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测量,这样对于幼儿来说会是很有趣的,幼儿可以在整个活动中都通过不停的身体运动,不停的游戏,来感受测量的乐趣。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尝试,这样幼儿可以学到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终生的发展。因此就产生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内容。

  二、说活动目标的确定

  1、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2、知道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3、学习与同伴那之间相互协商、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协作的快乐。

  活动的重点:探索,学习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说活动的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区角活动:教师和幼儿发现大量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

  2、观察活动:幼儿会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记录表格。

  (二)物质材料的准备1、事先准备好场地,2、笔、纸、记录表等

  四、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根据幼儿的这一理念,我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游戏、记录去积极主动的获得对测量的直接经验,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自主探索活动,必须由幼儿亲身经历,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动中给幼儿留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活动步骤不宜太细太死,让他们充分体验,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吸引幼儿,使他们更投入自由进行探索,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交流与表达,使他们的零星的经验得以提升与发展,从而形成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测量结果与工具之间的关系。

  整个活动最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们去之前啊,要帮助老师先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来测量一下从这里到小屋有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讨论,想出各种测量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提出问题。

  师:可是,今天老师没带任何的测量工具,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该怎么量呢?

  (设计意图:幼儿天生就有好强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激发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过程,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讨论与探究:分别寻找测量的方法,并进行讲述。

  1、幼儿自由探索测量的方法,在幼儿探究时,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适时引导幼儿发现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2、并让幼儿进行演示。

  (三)幼儿寻找合作测量的方法。

  幼儿通过自己寻找测量方法以后,再通过和别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主动去和别人合作。

  (幼儿的认知结构主要强调直觉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幼儿如何做,不如让幼儿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探究活动为中介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这种探究最有现实意义。探究性游戏活动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引导幼儿把测量或者合作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也是幼儿最缺少的。幼儿在测量以后用怎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五)记录、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测量方法,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表拿过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吧,(请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及结果)还有和小朋友不一样的吗?你来介绍一下吧,(幼儿发现结果不同)讨论;为什么小朋友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再次测量,引导幼儿发现、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将幼儿交流的多种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中来,再次验证,从而使幼儿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巩固与吸收)

  小结:在测量时我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一样,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允许幼儿出现错误,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纠正错误,让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体合作测量

  幼儿利用集体的力量再寻找不同的测量方法,幼儿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测量,整个活动都在游戏中展开,幼儿充满了乐趣。

  (七)、说活动延伸区角活动: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的工具再去进行测量。

  六:说特色:

  1、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当作测量工具,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

  2、活动设计游戏化: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老师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

  3、整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通过个别量、小组合作量、集体量,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真正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我们的这个活动主要体现了《纲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教育的机智性、趣味性。

  2、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师和同伴这一重要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更加具体、全面。我想,在我们的精心设计下,幼儿一定会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相关文章:

1.《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2.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3.有趣的名字说课稿

4.有趣的鞋子说课稿

5.有趣的泡沫说课稿

6.有趣的发现说课稿

7.有趣的节奏说课稿

8.有趣的叶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