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说课稿

时间:2024-05-21 15:27: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望洞庭》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洞庭》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 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你们觉得这里描绘了湖光与秋月和谐一致的美丽景色。

  师:哦,你说你好奇镜未磨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镜子呀,说的是我们古代的镜子。大家都知道古人用的是铜镜。如果不经打磨的话,是无法照人的。那这里说无风的潭面是未打磨过的镜子,是为了说明?

  师:嗯,洞庭湖的平静,还有吗?非常好,朦胧美。

  师:想象一下,每当清晨或是黄昏的时候,洞庭湖的水面上就会笼罩着一层水气,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啊!

  师:第二组同学也有想说的。你们最喜欢的是?

  师:哦,你们说诗歌的后两句是诗人远眺的场景,他不仅看到了翠绿的洞庭山水,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洞庭山水相映的美景。

  师:你们分析的可真到位,一看就是认真进行了讨论。

  师:那这里,老师也有一个疑问了,作者说“遥望洞庭山水翠”,意思很明显就是——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

  师:那既然是绿色的,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遥望洞庭山水绿”呢?

  师:你的头啊,都快摇成拨浪鼓了,快来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嗯,他说“翠”除了有“绿”的意思,还说明君山非常的美丽,更能体现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之情。

  师:哦,你说,你仿佛眼前都出现了一幅君山倒映在水中的美丽场景。

  师:那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出示一幅图片,这就是诗中的君山,这就是美丽的洞庭湖,怎么样?

  师:是不是就像诗人的比喻一样,远远地望去,就像在白银盘里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师:那通过简短的四句,你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师:嗯,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嗯,诗人也一定像我们一样陶醉在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之中。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与赞美之情,再来齐读一遍整首诗。

  师:望洞庭,1、2,起。

  师:嗯,果然理解的到位,读的都不一样了。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介绍,同时体会了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止如此,课下就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首诗,并尝试进行背诵。

  师:同时,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可以是阳光下的洞庭湖,也可以是四季中的洞庭湖。

  师:好,同学们,下课。

《望洞庭》说课稿2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

  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望洞庭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望洞庭》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法、说学法四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目标

  《望洞庭》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刘禹锡选取了月夜遥望洞庭湖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诗情,领悟内容,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等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特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进行背诵;

  2、理解诗意及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办;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得重陶。

  说重点:因为中国古诗词言简意丰,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诗意并感受诗中所描绘得景色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为本诗的想象力丰富,但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

  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与文本对话,所以我将“欣赏本诗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定为本点次过程课的难点。

  二、说过程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在本环节中通过和学生交谈引出课题,并交流洞庭湖的资料,使学生对洞庭湖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便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入境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他的独特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和”和“磨”来突破读写难关。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异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身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中,用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想象诗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意境,抓住“和”字想象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下的.洞庭湖并重点体会镜未磨中洞庭湖的平静,在后两句的引导中我重点抓住“翠“”结合“青螺”来理解洞庭山的绿和潭面的平静,至此本课的难点得以突破,洞庭湖的美景也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形成。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的串讲串问,通过抓重点字词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真正学有收获。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以读代讲法,顺势而导等方法,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幼中来,在乐中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学习中有所发展,通关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学生得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展开,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并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望洞庭》说课稿4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师板书课题),安排学生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师指导:在洞庭湖岸边遥望其美景)理解了课题再读味道就不一样了,来,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望洞庭。

  一、读通

  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朗读古诗,关注其中的个别字词,例如:两相和、镜未磨、一青螺等,必要的时候老师需要正音。

  1、找个别同学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从中明确部分字词的读音,反复读,最终能够读的正确流利。

  2、分男女生读,读的时候老师适时评价,例如:男生读的铿锵有力,女生读的婉转动听。也可以两句两句的比赛读。

  3、字词解决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好节奏,小组交流古诗词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进行范读(最好能做到音断气连)

  4、学生能通过刚才的学习基本读通本诗,并且在方法技巧方面有所收获,例如:正音、节奏、音断气连等。

  课件展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齐读本诗,完成该教学环节。

  二、读懂

  生能在读通的基础上,继续读课文,并且能借助资料、工具书、想象等方法大致理解本诗的意思,教师在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适时进行指导。(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1、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关注镜未磨等字词的'含义,此处可以借助相关历史知识。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知相互学习,能有更多的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老师指导点拨,生进行反复练习,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课件展示: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4、朗读古诗,完成该教学环节。此处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读,(齐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上音乐读)能形成背诵更好。

  三、读情

  生能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能将此感情通过诵读展现出来。

  1、自由交流本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有查阅资料的更要鼓励表扬。

  2、教师补充相关的资料,生默读资料并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感受,并将感受通过朗读进一步展示出来。

  (微课展示:展示洞庭湖的美景,顺便了解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读,或者诵读,老师也可以进行范读,此处重点评价的是能否读出对洞庭湖优美景色的赞美之情。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的神奇想象一定把握好感觉。(对于学生朗读的情感不做太高要求)

  (微课赏析望洞庭)

  4、齐读,背诵。完成该教学环节。

  四、拓展

  课件展示刘禹锡其他的诗作:

  秋词

  自古秋风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于资料的补充,一般都是有老师直接展示在课件上,数量不要太多,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堂背会最好。

  2、继续搜集类似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感受祖国经典文化和古代诗词的无穷魅力。

【《望洞庭》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望洞庭》说课稿03-19

望洞庭的诗意02-02

望洞庭作文08-08

望洞庭的诗意10-08

望洞庭的诗意12-01

《望洞庭》的诗意11-20

《望洞庭》教案07-31

望洞庭教案08-12

望洞庭教案04-02

《望洞庭》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