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说课稿

时间:2024-09-21 03:53: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昼夜交替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昼夜交替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昼夜交替说课稿

昼夜交替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xx级1班的陈启龙,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课时一昼夜交替。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二、交替原因 1。构成

  三、交替周期 2。特点

  四、晨昏线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昼夜交替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昼夜交替的解释》。

  从教材编写来看是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设想各种引起昼夜现象的可能,从而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本课共有3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其中科学探究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时如何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带进茫茫宇宙,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第一个整合点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首先,我利用课件结合神舟七号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激起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强烈兴趣“想像这三位叔叔一样遨游太空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着太空服到宇宙空间去逛一逛。”接着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二、大胆猜想,提出假设。

  学生们围绕“地球和太阳之间怎样相互运动才使首都北京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提出以下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三、动手实验,积极探究。

  针对这些假设学生们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进行模拟实验,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将形成昼夜交替现象不合理的假设一一排除然而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这一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学生无法感知它们之间的`“动感”,因此给教学设置了障碍,形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形成了本课的第二个整合点。针对这一环节我演示了假设与事实不相符的课件: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放映课件)我对这一条不合理的假设进行了拓展引出了地心说告诉他们这种错误的学说影响后人长达一千多年之久。直到16世纪“日心说”才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正式提出。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为了加深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合理解释的理解,我又利用课件演示了正确的假设。

  这样一来,学生如同置身在茫茫宇宙中,亲眼目睹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使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彻,使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四、全面总结,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做了全面的总结,并以九大行星为例进行了拓展延伸“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太阳周围的行星有九颗,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但是有一些科学家,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进行了更精密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发现冥王星不属于行星,前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将冥王星排除,在太阳周围的行星由九颗减为了八颗。以此来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好好学习,将来揭开宇宙空间中更多的秘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昼夜交替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教材安排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

  1、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2、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种可能,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特别要注意,本课不要求学生立刻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昼夜交替现象》是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本单元共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地球仪、及时贴五角星、手电筒、实验记录表

  2、教师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准备这样材料,主要是安排了2个活动,其一是学生分组用地球仪和电筒做模拟实验,其二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动态画面,目的是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看到昼夜交替现象,化抽象为形象,突破学生思维节点,顺利地走出困惑与不解。

  四、教学流程

  本课一开始就采用谈话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让学生发表种种猜测,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所以设计模拟实验,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汇报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与乐趣。

  1、谈话导入

  师: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每天和黑夜交替出现。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学生对昼夜现象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关注学生是否从地球和太阳运动的角度来提出昼夜现象的假说。

  2、学生猜想

  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观点。教师可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教科书列举的四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这些举例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来解释昼夜。

  3、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假说。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做模拟实验是必要的。即首先要找出模拟对象的特征,然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或物体来代替所要模拟的对象,通过对材料或物体的研究来形成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问学生,我们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让学生选取几种假说来做模拟实验,在实验中要提示学生: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乒乓球上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

  师:那这4种猜测到底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模拟实验)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阳光?用什么材料代替地球?

  (用手电筒代表阳光、地球仪代表地球。)

  师:我们的光线该如何照射呢?能从上或从下照射吗?

  (光线最要保持水平,从侧面照射到地球仪上)

  师:为了方便研究,陈老师在每个地球仪上都贴上星星,以这一点作为我们观测点。

  师:你觉得,我们观测到什么?说明出现“昼”,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夜”呢?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昼夜交替?(明暗的变化)

  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实验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实验中可以作以下提示:

  (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

  (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列。

  为了有效进行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以下是常见的分工:

  小组长:监督工作,汇报工作

  材料员:管理器材,整理器材

  实验员:科学实验,一丝不苟

  记录员:尊重事实,如实记录

  幻灯片出示实验记录,简单介绍怎么填写,学生实验。

  科学记录单第()小组

  4、汇报交流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

  (2)教师记录下学生的解释。

  (3)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正确的?

  5、总结拓展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

  五、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板书,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练地呈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指引学路起着重要的点化作用。

昼夜交替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xx级1班的陈启龙,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课时一昼夜交替。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1.构成

  三、交替周期2.特点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昼夜交替说课稿】相关文章:

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05-02

《昼夜交替》教案(精选10篇)10-18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05-10

《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反思10-19

《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反思范文10-17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08-10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2篇07-17

昼夜交替是地球公转还是自转引起的?09-12

昼夜交替是地球公转还是自转引起的09-04

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精选6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