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说课稿

时间:2024-06-19 18:37: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越中览古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越中览古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越中览古说课稿

越中览古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生

  1,学生情况

  高二的学生智力发展已经到了较成熟的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发展。可以在学习中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理解比较深刻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发展水平,给予其拓展思维,展示才华的机会。定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本课是一首绝句,思想内容不复杂,更可以作为学生练习总结诗歌鉴赏技巧的自主学习素材。

  2.知识障碍

  知识掌握上,首先李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诗人,不需要重新介绍。诗歌理解上有从前欣赏较多诗歌的底子,所以没有什么困难。重点在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本诗是如何利用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感情的。说到底,是学习如何在读懂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鉴赏,使学生理解更深刻,答题更规范。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由学过的怀古诗导入,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一起背诵,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朗读诗歌,矫正字音

  三,组内自主学习,寻找你认为值得欣赏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四,展示你对本诗的鉴赏内容,教师在点播过程中规范答案,渗透知识。最后教师快速小结本诗内容。

  五,与《苏台览古》进行对比鉴赏

  六,小结诗歌鉴赏答题要点。

越中览古说课稿2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4、说说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吴越时写的,看到越中古迹,联想到古今变化.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绝句。

  2、“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4、《越中览古》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本诗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怀古诗总结

  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

  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

  (一)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二)怀古诗举例:

  1、关照自我

  苏轼《赤壁怀古》杜甫《蜀相》

  2、感伤兴衰

  李白《越中览古》

  3、理性反思

  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台城》

  (三)常用手法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象

《越中览古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越中览古说课稿】相关文章:

李白《越中览古》课文06-08

《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03-03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译文11-18

越中览古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2-25

【荐】《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3-10

苏台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04-30

《苏台览古》原文及翻译赏析08-09

苏台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李白《苏台览古》全文及鉴赏07-19

越中览古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越中览古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越中览古说课稿

越中览古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生

  1,学生情况

  高二的学生智力发展已经到了较成熟的水平。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迅速发展。可以在学习中完成比较复杂抽象的学习任务,理解比较深刻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发展水平,给予其拓展思维,展示才华的机会。定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本课是一首绝句,思想内容不复杂,更可以作为学生练习总结诗歌鉴赏技巧的自主学习素材。

  2.知识障碍

  知识掌握上,首先李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诗人,不需要重新介绍。诗歌理解上有从前欣赏较多诗歌的底子,所以没有什么困难。重点在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本诗是如何利用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感情的。说到底,是学习如何在读懂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鉴赏,使学生理解更深刻,答题更规范。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由学过的怀古诗导入,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一起背诵,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朗读诗歌,矫正字音

  三,组内自主学习,寻找你认为值得欣赏的地方和大家分享。

  四,展示你对本诗的鉴赏内容,教师在点播过程中规范答案,渗透知识。最后教师快速小结本诗内容。

  五,与《苏台览古》进行对比鉴赏

  六,小结诗歌鉴赏答题要点。

越中览古说课稿2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4、说说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吴越时写的,看到越中古迹,联想到古今变化.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绝句。

  2、“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4、《越中览古》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本诗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怀古诗总结

  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

  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

  (一)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二)怀古诗举例:

  1、关照自我

  苏轼《赤壁怀古》杜甫《蜀相》

  2、感伤兴衰

  李白《越中览古》

  3、理性反思

  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台城》

  (三)常用手法今昔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故联想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