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贝壳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贝壳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贝壳说课稿1
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本单元的课文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礼赞。《新课标》中要求我们要通过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把握生命,实现价值”的目的。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能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朗读教学要有示范,有指导,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4)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所以我采用情景创设法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但对于七年级(4)班的同学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范读,齐读重点段落到最后再有感情朗读课文的逐步完成法。根据问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中间环节我采取的是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可以让同学们既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能在交流探究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并体验代词、形容词对于情感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三)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尤其是代词、形容词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探究,感悟生命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辅助以多媒体课件。 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作者由贝壳联想到那些事物,这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2) 体会贝壳之“小”
引导同学重点品析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四、 板书设计: 贝壳
贝壳: 小 坚硬 精致
贝壳里的生命:脆弱 卑微 短暂 细小
我的生命: 时间和空间更长更久
哪怕生命卑微脆弱 也要活得精彩 事情做得更细致更精致
贝壳说课稿2
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
1、 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指导诵读。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 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三、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学法指导:
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
四、 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 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小思和席慕容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历程和创作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为更好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目的是“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此环节教师指导诵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初步感知文本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在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此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明确答案: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一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课文最后一段说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这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比阅读和思考,更深一步的分析体会两篇短文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要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明确答案:
(1)、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5、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6、布置作业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五、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蝉 ——珍惜生命——欲扬先抑
贝壳——把握生命——直入主题
贝壳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执教的《贝雕艺术之贝壳情景画》,是石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中的内容,是属于综合实践劳技领域的一节技法指导课。下面,我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做如下说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贝雕作品和参与作品创作,增强变废为宝和亲自动手制作的浓厚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实践活动又是创新的基础。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做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此,我们团队认为,要上好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动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充分动起来呢?
一、确定主题——要让学生心动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确定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记得教育学者顾泠沅曾在报告中说:“在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因此,在选题阶段,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出发,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美丽的石岛系列作品欣赏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心动,逐步萌发不可压抑的探究兴趣和活动欲望,为后续积极参与作品创作打好了基础。
二、实施探究——要让学生行动
毕竟“心动不如行动”,因为行动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会更加精彩。所以在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活动欲望的基础上,我引领学生先来观察老师的.示范,归纳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再进入到创作活动。在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这一环节,我不是单一的师操作学生看,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加入进来,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扮演一个操作手的角色。教师准确到位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要领,教师的示范作用与适时的讲解有机结合,可以突出动作要领,提高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创作活动的认识水平,掌握操作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动态生成的课程,在学生观察师演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和讲解总结归纳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这一任务驱动式要求,将使学生对操作要领理解得更深刻更到位。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各种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所以,学生的实际行动,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出勃勃生机。
三、体验交流——要让学生互动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还要关注活动的过程,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他们会获得书本上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所以,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我为他们搭建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交流他们的作品创意、组内分工、采用的方法,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成果展示——要让学生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在这节课的结束,我设计了展示评价环节,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有相互学习的机会,是为了改进、激励和反馈,而不是为了分出好坏和评出高低。成果展示的方式,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引导他介绍他们组的作品和活动的收获;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其展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制作的相关作品。有了这样的引领,同学们以后会更乐于展示,更坦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成果展示,也是学生们体会成功喜悦的过程。得到别人的肯定,给别人提供可学习借鉴的内容,使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感受,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通过成果展示,教师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引导策略,使课程的实施处于不断的优化过程之中。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设计的简单说明,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贝壳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贝壳》就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新增的一篇自读课文,同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贝壳》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感情。
3、学习并运用借物喻理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联想力。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并能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说重难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难点放在重点句子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上。
五、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六、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屏幕出示贝壳的滚动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1、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台湾作家席慕容的《贝壳》,领悟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席慕容的《贝壳》,体会作者由贝壳对人生的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板书课题)
(二)文本解读提示:
1、知识积累: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出各语段的序号,同时将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勾画圈点出来,共同来解决。解决的方式是查字典和根据语境推断。在正音之后对字词读一遍。对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说话。(重视语言积累,另一就是在理解和运用中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
2、作者简介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如下问题。(配乐范读时,用大屏幕出示如下问题)
a、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抽取两位同学朗读自选片断,老师作简要评价。
(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读与赏析
1、自由朗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C、“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实在”表达作用是什么?
D、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E、第5节中作者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第3段作者的思考是由什么引发的?)
2、师生共同研讨:
A、第2节中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贝壳的特点是:精致、可爱、珍贵
B、古人“用贝壳来做钱币”的原因是: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C、强调了贝壳上午精致,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贝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E、第5小节作者这一感受、慨叹是针对这些而发的:是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3、、互动平台
(交流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或者有疑问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出感悟出了什么?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启发学生找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这几个句子。经过学生品赏,一致认为以下两句最感人:
(1)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他制作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2)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
围绕上述两句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人生,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师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指导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片断时,老师要参与学生的互评活动中,进行诵读指导。
(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研讨,重视了语文全面素养提高的措施,而不把语文当作纯粹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4、合作探究
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揣摩课文结构、思想,感悟席慕容的人生情怀和哲理思考。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揣摩课文结构,感受作者感情,学习借物喻情的方法,这是本课的难点,再加上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特点,先同方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老师再总结。
适时板书:
描绘贝壳————赞美贝壳————感悟人生
(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有很多具体细小的事物都能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考。你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如:从砖缝中冒出的小瓜苗……
瞬间绽放的昙花……
2、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延伸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七)延伸作业
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1、本文以“贝壳”为例,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悟,请以“我要像小草那样……”为开头,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100左右)
2、席慕容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八)板书设计
贝壳
席慕容
描绘贝壳————赞美贝壳————感悟人生
(托物言志)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贝壳说课稿5
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短文两篇——禅、贝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首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散文的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散文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大体把握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欣赏散文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散文中深层道理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要求大家能够背诵,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下面由老师提示你们,我们一起来诵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那么最终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以致赢得最后的胜利,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看看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样的人生真谛。(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检查朗读: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
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点拨】“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暂、脆弱的,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作者席慕容在她的散文《贝壳》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点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四)、小组讨论,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无论生命怎样渺小,无论生命如何短暂,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贝壳说课稿6
本节课是一节总结交流课。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在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调查交流、实物展示、课件等多种方式汇报交流研究成果,以达到相互学习,成果共享的目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着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本节课伊始,我就通过播放歌曲《小螺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交流的兴趣,以达到快速引入交流主题的目的。在种类小组汇报交流时,我又适时播放了视频小故事“鹬蚌相争”,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在用途小组汇报交流贝壳用途时,我又播放“养珍珠”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贝壳的用途,以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小组内交流时,我出示了组内交流需注意的几点要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确定好集体展示时的形式及分工,为集体汇报成果打好基础。
三、适时指导,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学生只有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认真学习、思考、实践,克服困难,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才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各种能力。在学生汇报展示的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展示的舞台交给学生。在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时,始终按照各自小组自行商定的汇报方式及内容进行交流。从各小组展示的效果来看,小组内分工明确,展示的方式灵活多样,展示的效果较不错。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知识技能得以形成,能力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育人目标。而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分析。因此,在学生交流完贝壳的种类、营养价值、用途之后,我便问:“同学们,既然贝壳有这么多的`妙用,我们又是怎样利用的呢?在我们身边你都在哪里见到贝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生活中人们对贝壳的不当处理,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接着,通过小组交流,书写建议、集体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前面获得的有关贝壳用途的知识,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所产生的贝壳垃圾。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论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没有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给予评价,而只是笼统的,象征性的评价。学生对于他人的交流成果,更多地在于倾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往往照着课前的收集到的资料卡读,没有真正地把调查的成果,融进自己的内心。此外,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从小组内的交流到集体交流,我发现部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较差,一方面是由于个人收集到的成果较少;另一方面,在小组内确定集体交流分工时,忽视了组内的后进学生。因而导致部分学生的交流意识差,主动性不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积极学习有关综合实践的课程理论,提高自己的指导、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的成长。
贝壳说课稿7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贝壳巧制作”主题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
1、实践资源丰富:我校位于渤海岸边,贝壳资源丰富。
2、部分家长、学生具备简单制作经验:出海的渔民们经常把好看的贝类产品壳精心处理后制成心爱的小工艺品,一些心灵手巧的同学也模仿制作出简单贝壳作品。
3、20xx年我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校,开展了以“走进贝壳世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先后进行了“渤海湾贝壳种类调查与收集”、 “古贝壳堤的认识与保护”等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参观激发兴趣、拓展生成了小学六年级“小小贝壳巧制作”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以贝壳简单制作为主题目标设计,不是让学生做工艺品)
1、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简单制作过程,调查、预设、和自我调整能力得到提高。
2、掌握简单制作的过程、方法,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3、
(1)不怕挫折,坚持完成作品,合作改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2)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体验到制作成功的快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的意识。
设计意图:三维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指导学生操作和活动评价。三维目标之间融合交错,不宜单独区分,因此没有单维分列。
三、活动课时及重点、难点问题
运用弹性课时组织活动,共16课时。
(1)第一阶段:一至四课时连续进行,初步确定作品名称、预设制作方法、方案。
(2)第二阶段(教学难点):五至八课时连续进行,确定作品名称、选择方法、制订初步方案。
(3)第三阶段(教学重点):九至十课时,确定制作方法、完善方案。
(4)第四阶段:6课时,尝试制作、成果交流、精巧制作阶段。
设计意图:喜欢的作品不一定能做出来,需要材料、技术支持,所以作品名称不是一下就能确定的,相应的方法、方案也要随之调整,整个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四、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初步确定作品名称、预设制作方法、方案。
创设情境,走近主题
1、参观、欣赏两种作品:(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第一种学校科技活动室贝壳制作作品。播放参观作品
第二种作品是网上贝壳工艺作品。播放欣赏作品
2、引导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最想做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并从造型、颜色等方面说出喜欢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制作作品?”
设计意图: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重视的不仅学生探究的结果,更重视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真实体验。
3、采取两种方式探究结果
第一种方式——猜想。启发小组猜想,讨论制作准备、制作方法等技术性问题。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为猜想是创新活动的开始,没有猜想就没有万有引力的发现。
第二种解决方式是网络调查和走访调查验证猜想。
设计理念《指导纲要》要求:制作活动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应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同时对本地有制作经验的人员进行调查,也得到了实在的指导。
设计理念:填写调查表可以使学生调查活动规范化,同时积累了资料。
(二)第二阶段(活动难点)确定作品名称、选择方法、制订初步方案。
按小组提示汇报调查结果,共同评价、总结方法:
设计理念:网络内容纷繁复杂需要辨别真伪、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亲历探究过程,这也是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主要区别。
(三)第三阶段确定制作方法、完善方案
1、小组讨论、评价确定自己作品制作方法。
2、集体评价方案,确定方案。
(1)评价句式:
“……这是我们小组的方案,请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
“看谁能为自己或兄弟小组提出评价意见?”
“第几小组已经考虑到了某些方面如果再考虑到什么方面就更好了”
(2)指导课件:活动子主题、活动的准备、制作过程与任务、安全事项等方面指导。
设计意图:制作方法和方案是活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我只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始终没有讲解,方法、方案都经历了“预设猜想——初步确定——完善确定”过程,因为这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而安全问题则不然,学生想不到的.,必须马上明示,不可探究,结果(安全)第一。
(四)尝试制作、成果交流评价、精巧制作
贝壳粘贴作品、花篮作品和粘贴画完成情况较好;
风铃作品工序较多,造型设计、粘贴位置选择确定较难,而且粘贴部位面积较小,完成进度较慢;
塑胎作品制作也碰到了难题,塑胎短时间学生完不成,学生们就聘请木匠师傅作指导,另一个问题是塑胎粘贴需要的贝壳体积小、数量大,贝壳再收集、粘贴时间较长。
我积极鼓励因为活动结果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
请看制作图片:播放制作作品
五、活动评价及感言
学生感想较多,有收获也提出了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提出“看似平常的贝壳,制成作品摆在家里,全家都很高兴,但做好不太容易,要费点劲儿;调查时以为制作比较简单,可是一做问题就出来了,还要解决很多问题……
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有相同的感触:现在贝壳无论从数量还是形状大小上,要比三、四十年前相差太多啦,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
六、课后反思:
1、学习《纲要》,才能有效指导。刚设计活动时我从网上找到一些精美的贝壳作品,心里很高兴,随后打开《纲要》一看,小学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于是我先改了目标,活动基本符合了学生年龄特点。
2、技能需要反复探究才能形成。活动是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开始设计6课时变成现在16课时,部分学生已经有了畏难情绪,方法只有一个“鼓励、支持,耐心指导”,让学生再调查、实践。也使我理解到技术实践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重组的活动,经验和教训同在,失败和成功相伴。
3、兴趣不仅是起点,而且贯穿探究过程始终,才能保证学生活动主体作用。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很难长时间的关注同一件事情,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意志比较薄弱,因此过程中的评价多以鼓励为主,礼貌交流,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创新思维,有利于维护同学们自尊和团结奋进的氛围。
4、体现了课程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活动与信息技术、美术、数学等学科整合,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多名指导教师的参与,既加强了指导力量,也使学生多方位、多视角的探究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5、充分重视活动安全,制订安全预案。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活动环境,学生从安全意识、防范技能方面受年龄特点限制,制作活动中意想不到“小伤”时有出现,所以我始终把安全事项作为活动首要条件考虑。
【贝壳说课稿】相关文章:
《短文——蝉,贝壳》说课稿一等奖03-08
关于贝壳的作文:多样的贝壳03-27
神奇的贝壳02-28
捡贝壳02-20
贝壳的作文02-22
贝壳作文07-20
贝壳作文(经典)11-20
[精选]贝壳作文12-29
[经典]贝壳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