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雨》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雷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雷雨》说课稿1
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向大家简要地说一说本课的设计思路。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炎热的夏天》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儿童认识夏季常见的雷雨,认识雷雨的形成和雷雨的利与弊,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从而培养儿童认识、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情感方面:通过观察、认识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激励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同时启迪学生珍爱生命,警钟长鸣;
2.行为习惯方面:增进儿童对雷雨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知识技能方面: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掌握躲避雷雨的方法,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本课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雷雨的形成原理,掌握避雷的知识。为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整个教学流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谈话引入,走进夏天”。课始,我让学生聊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在小朋友你说我说中走近雷雨,激发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博士引路,认识雷雨”,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夏天怎么会有雷雨的,然后通过听听、摆摆、问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雷雨是怎么来的。这一环节,我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雷雨产生的科学道理情景化、科学化,让学生轻轻松松知道雷雨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行为辨析,躲避雷雨”。在讲述雷雨的危害时,我挖掘发生在身边的资源,讲述了要好的小朋友不幸的故事,震撼了孩子的心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小组的讨论、老师的动情讲述,结合视频中呈现的正反事例的辨析、大家都来帮助小朋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避雷雨的方法。最后,我还引导学生从一些现象中来提前知道雷雨要来了,把雷雨的危害降到最低。
最后是“转换角度,感受好处”。雷雨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它也给予了人类许多好处,我将时事巧妙地补充进了课堂,让学生放眼社会,发现雷雨在一定时候服务于人类,培养了学生的朴素的哲学理念。
鲁洁教授曾经指出: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应该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再回到生活中去,要真正地融入生活世界,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堂课我努力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给学生实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践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在座的专家前辈们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品德学科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谢谢大家!
关于《雷雨》说课稿2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认真解读本文将有助于对其他三篇剧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在阅读剧本时,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体现的。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情感目标: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个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难点:a、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了解鲁侍萍被侮辱残害的根源。 b、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四、 说学法引导
见教案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
关于《雷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非常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与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关于《雷雨》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这堂课我运用的是小学二年级(苏少版)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夏天的雷雨》。《夏天的雷雨》这首歌曲为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前半部分结构规整,三处采用了切分节奏型,其中第一、三句完全相同,第四句作为全曲的结束句略有不同,增强了结束感。在这节课中我想通过唱、听、动感受歌曲的情趣、风格,并掌握节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欣赏及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感受和了解《夏天的雷雨》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游戏中能够对音乐性的指令作出反应,随之变换动作或继续游戏进程。
3、能够区分不同音乐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切分节奏的教唱,难点是如何在音乐游戏中贯穿这个节奏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听赏《吉祥三宝》和《刘三姐》中《心想唱歌就唱歌》 的片段向学生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总结出都是有问有答的歌曲。老师这里有一首奇怪的歌,少了哪些部分呢?分析歌曲。
新课学习:
1、节奏游戏:教师按节奏范读谜面歌词,让学生用同样的节奏答出谜底,以接龙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解决切分节奏并找出答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老师再用声释教学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模仿出夏日雷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然后放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用手轻轻地拍,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接着老师用琴声带领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找出歌曲中相同旋律的两乐句。引导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对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总结,找出其特点。然后为歌曲取名字。 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别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3、成立简易乐队。在唱好了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一些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利用铃鼓、磁铃为歌曲伴奏。老师用铃鼓示范,磁铃主要用在打击长音处。学生分组练习用铃鼓和磁铃为歌曲伴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4、创编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舞的兴趣,鼓励互相启迪、创作,老师指导、观察,请一些创编的`好的同学在前边来表演,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之中。
5、 类比欣赏,拓展延伸:欣赏相关内容的音响资料,如《电闪雷鸣波尔卡》和 《乘雪橇》,先说出两首乐曲的特点再对比两首乐曲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可以用色彩、线条或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音乐是最富有情趣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 在本节课中,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享受学习的快乐。
关于《雷雨》说课稿5
【说教材】
今天我上的课文《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会写“垂”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说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也容易教死。几次试教以后,我选择了给调皮的课文乱了顺序,请你给他们排排队的这种方式,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这环节安排指名三位学生读。与初读课文相比较,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品读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这种紧张气氛。
试教几次以后,感觉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小孩子就是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教师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就去创造经历吧。我就这样安慰自己。
(四)拓展联系,升华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希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雷雨》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的说课稿12-15
雷雨的经典说课稿02-27
《雷雨》说课稿05-24
《雷雨》优秀说课稿02-27
关于《雷雨》说课稿01-17
雷雨说课稿(精选15篇)12-15
《雷雨》说课稿精选15篇12-15
雷雨说课稿15篇12-15
《雷雨》说课稿(精选1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