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说课稿

时间:2023-01-17 12:42: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质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质说课稿15篇

优质说课稿1

  “认识钟表”是冀教版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认识整时虽是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通过教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为以后继续教学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聪聪的星期天为情景,呈现了聪聪在不同时刻都在干什么,以7点、9点、12点半、3点半、5点半为例,从而让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课后还设计了3道练习,贴近生活,富于童趣。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钟表的过程。

  2、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会看整时、半时。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数

  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数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钟表店去看看,你们愿意吗?”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形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你都知道关于钟表的那些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钟表的作用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起床时间,从而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观察: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及讨论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

  讨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教学整时

  (1)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出后教师引导:2点,还可以说成2时。

  (2)再出示4时,让学生再说说是什么时刻,并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3)出示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同时谈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4)出示2、4、8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方介绍给大家。

  总结:分针指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等时刻,并展示给大家看。

  3、教学半时

  出示半时的钟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刻。自己动手拨一拨。

  4、出示情景图:聪聪的一天

  (1)师谈话: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说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聪聪都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两个同样的时间“9时”?并说说自已在这两个时刻的时候分别在做什么?从而向学生渗透一天有24小时和学会用上午下午。

  (3)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在这个时刻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优质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10米,铅笔长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优质说课稿3

  跳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与经常用到的一种人体活动,是学生们喜乐见闻的、节奏强、兴趣高的一种体育形式;又是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一项重要的比赛项目之一。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增强学生们体质、提高学生们的体能、运动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体会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

  (2)能力目标:

  1、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2、培养学生们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勇于向前、顽强、果断的优良品质;且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与快捷方式,建立与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们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跨越新的障碍(可喻为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难点:

  助跑与踏跳的结合时机

  说对象

  五个班学生们年龄都在13岁左右,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的教学因其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体育课比较喜欢,学习兴趣较高。

  说教法

  将教学内容溶合在游戏中,使学生们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游戏中无形间达到教学的初步目的。由于学生们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们模仿练习,当学生们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们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一、 游戏参与法

  将教学寓于"跳球游戏"中,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法

  利用青少年学生们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说词)跳远是人体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即助跑和起跳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越过水平障碍的一项运动。整个动作由四个部分组成(助跑、踏跳、腾空、落地),(1、助跑:为获得水平加速度。2、踏跳:为创造最大的腾空速度,即垂直速度3、腾空:获得空中水平距离。4、 落地:保护身体。)着重讲解与重复示范本课的难点——助跑与踏跳的结合部分的特点:1、放脚 2、时间 3、蹬地 4、腾空角度。

  1、 原地起跳模仿教与练:(说词)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稍屈在前,起跳腿自然弯曲在后,动作开始摆动腿蹬地,起跳腿向前迈出,并积极下放,模仿踏板、缓冲和蹬伸的起跳动作,同时两臂配合腿的动作,积极向前上方摆动,要求身体各个部分协调配合,重心迅速前移。

  2、 助跑3-4步结合起跳教与练

  三、指导、纠正错误法

  在学生们的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学习规范优美的动作。

  四、障碍练习法

  运用助跑3-4结合起跳的方法跨越一定的高度。(目的: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说学法指导

  一、 水平段练习法

  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与学习新事物的`接所能力可做完整动作练习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目的:做到因人施教,保持学习兴趣并兼顾部分学生们的学习需要。注:分两个沙池进行教学)

  二、 大胆尝试练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做跨越障碍练习。(目的:认识到我们面对困难或新生事物的时候有了尝试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谈不上成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并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出最佳的方法。)

优质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做事情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还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三、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在预习的基础上认识“嘱、审、肃、晌、悦,诲”6个生字,正确规范的书写“叮、排、靠”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四、学习重点、难点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五、评价设计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与之匹配的评价设计:

  针对学习目标一:采用自读、指名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倾听,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百分之九五以上的孩子能准确认读生字,读通句子。

  针对学习目标二:通过自读感悟、教师引导、角色体验等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教学。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老师说的那段话。

  针对学习目标三:通过抓住作者画画时的态度、父亲和老师的话这些重点语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读和角色体验等多种方式突破重难点。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六、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合适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读悟结合法”为主,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和“角色体验法”为辅,优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悟悟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七、学习过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读通课文,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以“看”为线索,设计了三个环节:

  (1)读中理解,引出“看”;

  (2)揣摩道理,品味“看”;

  (3)链接课外,内化“看”。

  (一)读中理解,引出“看”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找出父亲对作者说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来帮助理解:你画一样东西,是圆的就___,是方的就______,不要把圆的画成_______,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_____,否则就是想当然。

  然后再读父亲的话,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在本环节的教学当中,以此为切入口,在全课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父亲的话,理解“想当然”一词的意思,从而理解父亲的话中所蕴涵的道理,也是突出重点的重要一步。

  (二)揣摩道理,品味“看”。

  分四个层次:

  (1)以问促读,读思结合。

  (2)角色体验,深入理解。

  (3)角色朗读,细读品悟。

  (4)问题探究,明白道理。

  (1)以问促读,读思结合。

优质说课稿5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5~56页“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谈谈本节课的一些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萝卜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两位数加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另外,教材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出了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而又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方法,它是学习笔算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并接受这种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算法优化思想。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基础,而且有部分学生已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只会算,而不会说理,因此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说理。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教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延续。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一些口算,为学生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做很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拔萝卜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36+23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

  3、优化算法。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当然也着重介绍本课的重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学生在学会算法的同时,寻找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应用,拓展新知

  这一环节旨在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优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优质说课稿7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优质说课稿8

  《风车依呀呀》这是一首农村儿童生活题材的歌曲。它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反映了农村孩子从小爱劳动、关爱父母的好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曲调欢快、活泼,富于儿童情趣。歌曲为不规则的一段体,由五个乐句构成。其中,第五乐句和反复后的结束句为扩充乐句,用衬词“依呀呀”的多次重复进一步展现了儿童天真、纯朴的形象和热爱劳动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1、积极创设、营造教材主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逐步领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情感、态度。

  2、继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连贯流畅地演唱歌曲、表达感情。

  3、在创设的情境中欣赏器乐作品,积极展开想象,感受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歌曲《风车依呀呀》第11-16小节音区偏高,容易出现喊唱的毛病,应从情感表达和美感的角度加以引导。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优质说课稿9

  活动目标

  观赏周边的宝塔,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典故,知道它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之一,愿用折纸的方式表现宝塔的魅力。

  活动设计

  第一时段:识别各种宝塔

  材料:幼儿较为熟知的各种宝塔照片、方形手工纸。

  玩法

  1.从龙华塔、方塔等上海现存的宝塔人手,识别几种幼儿熟悉的宝塔,说说它们建造在哪里,分辨他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用手工纸折叠宝塔的基本方法,并将数个叠高成宝塔。

  第二时段:金陵塔

  材料:各色手工纸、供装饰的粘

  贴纸、金陵塔模型。

  玩法

  1.观察金陵塔、学唱上海说唱"金陵塔".

  2.模拟金陵塔,从任意装饰到区别塔门、屋檐和铃铛,有目的地为金陵塔装饰。

  3.对照金陵塔的塔层,发现颜色、装饰物规律排列,尝试将众多作品叠高成金陵塔。

  第三时段:我国的宝塔多美丽

  材科:各种宝塔照片、各种同色系大小不同的手工纸、装饰材料。

  玩法

  1.共同商讨选择折叠的宝塔。

  2.对照各种宝塔的颜色和楼层,商讨选择何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色纸。

  3.分工折叠。

  4.统一装饰材料进行装饰。

  5.将各自折叠的部分合起来,做成宝塔。

  第三时段活动过程

  目标

  观赏周边的宝塔,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典故,知道它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之一,愿用折纸的方式表现宝塔的魅力。

  材料:各种宝塔照片和对应的背景纸、各种同色系大小不同的手工纸、装饰材料。

  过程

  一、观察讨论

  1.看看说说各种宝塔的名称。

  2.分别介绍每个小组的人数和任务

  师:你们小组有几个人,准备做什么宝塔,它有几层?

  3.观察材料,选择哪种颜色

  师:想一想选哪一种颜色,是有深有浅还是一样深浅,从下到上是一样大小,还是下面大上面小或者渐渐变小,各几层,用什么材料来做门、屋檐和铃铛?

  二、小组合作制作

  1.小组共同商定材料,选定后先选取手工纸,折叠以后再取装饰材料。

  2.边制作边对照同伴的作品,先做好的可以帮助同伴一起做、做得快争取多做几层,做到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3.将折叠宝塔固走在背景纸上。

  三、对照观赏

  1.对照宝塔,是否符合楼层。

  2.从选用颜色、大小和装饰分别观赏各自的创意。

  3.教师推荐合作好方法。

  活动解析

  我教幼儿学折纸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折纸就是这样一项深

  受孩子们喜欢的运用手指尖的手工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手脑并用的益智活动。

  一、折纸的意义

  折纸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术之一,是以自然形象和生活中的各种器物为基础,按照一定的

  规则和手法,通过动手对纸张的手工折叠等操作进行摹拟,折叠出不同形态的物体形象。

  折纸是千变万化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折、叠、翻、拉等方法就可以绽出美丽的花朵,展现出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建造出一座座漂亮的房屋……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折纸来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它造型优美、生动、夸张,朴实、热烈,具有一种简约美。

  学习折纸需要用眼睛看着步骤图,思考折叠的过程,在折的时候,要亲自动手,其间遇到问题,还要仔细去想刚才别人是怎么折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还要按照步骤图一步步地折,不能跳跃也不能颠倒。通过遵守从前至后的折叠步骤,能培养儿童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条理性,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

  二、幼儿折纸的十大步骤

  经过反复实践尝试,我们选取了以下十个折纸步骤,按照不同年龄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手眼协调能力因势利导,逐步推进。

  ●小班

  先从对边折和对角折开始,使一张平面的纸折叠成立体房子、小动物等玩具。边对边,角对角,都要反复强调对整齐。对整齐之后还要注意折痕要非常明显,用指尖在折叠处来回用力划几次,折的边要像一把刀。反复强调这一点,养成习惯后,到中班、大班折任何东西都能比较平整,否则步骤越来越多之后,形也就失真了。例如,有的中班幼儿在我爱我家主题中制作的家具七倒八歪,桌子椅子的脚都站不稳,大都是在小班时折纸没有对齐的经验所致。

  ●中班

  在小班对边折的基础上尝试四角向中心折(桌椅),两边向中心折(钢琴、房子)、集中一角折(企鹅)等多种对齐折痕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尝试向里反折的方法(交通工具)。这些折叠方法都是在小班基础上的推进,通过多步骤的组合就可变化出许多幼儿熟悉的物体。在折叠时一般会有数个步骤,此时必须注意幼儿思维逻辑性较差的特点,要将步骤控制在5个左右。

  ●大班

  大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折纸的重点就是取正方、双三角和双菱形等三

  个方法的变化,其中双菱形难度稍高一些。在幼儿掌握这些方法后,我们会引导幼儿以此为

  起点、接着往下折的方法来减少步骤。当然还有更为复杂的折纸,但有的步骤过多,有的折叠难度增大,例如折好以后还要拆开,重新再折等。在幼儿园阶段学习过于复杂的折叠,和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反复练习也可掌握,但是只能模仿,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表现。

  三、折纸与创造之间的关系

  任何艺术表现的魅力就在于创造。过去,我们误认为折纸有明确的步骤规定,给幼儿创

  造空间太少,所以减少了幼儿折纸活动。经过讨论和实践,发现折纸非但不会影响幼儿的创

  造,而且还有很多给幼儿创造变化的机会。

  1.折纸时刻不能离开生活情景

  我在给孩子折纸工的时候都会从生活情景人手。比如说"春天到了",有一句古诗中说

  道:"春江水暖鸭先知",便是动物对水温变化的体验发现春天来了。我们就教幼儿诵读古诗

  "咏鹅".启发孩子折叠大白鹅时,就设计了一个个情境,即将大白鹅放进春天小河的背景中,不断变化,组成生动的情景故事。又如"折宝塔"放置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中,是因为觉得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就有各种的塔,著名的龙华古塔、松江方塔就在上海,苏州虎丘塔,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孩子们一接触宝塔就产生极大的兴趣。折的宝塔就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还比如同样是在有关春天的主题里有个折纸"小花坛",对于大班孩子来讲,花有很多不同的意义,所以在这个时候来给大班孩子折不同的花。生活情景与直接的生活经验和折纸建立了联系,幼儿的观察想象才能被激活。没有情景,折什么东西也没有意义。

  2.给幼儿留有创造的空间

  在折纸中,折纸的步骤是一样的,折出来的形态也是一样的,怎么来发挥出它的创造性 呢?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发挥创造性是有很多途径的。

  其一,排列不同的画面。比如"咏鹅",折的都是一样的鹅,但是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在排列的时候就可以千变万化。那么该活动创造的重点就放在画面安排和构成情景上。

  其二,进行不同的装饰组合。例如折叠宝塔,幼儿在折宝塔的过程中,可对照着看到的宝塔来考虑,它是几层?大小关系是怎么样的?然后几人合作如何装饰。再把它叠起来,装饰不同,折叠的层次不同,选择的色纸不同,宝塔的装饰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其三,折叠的变化。例如折叠花,都是双正方折,但是它在双正方以后可以折叠变化,先变康乃馨,又可变成郁金香,还可变成牵牛花和百合花,这是折叠方法上的创造。

  所以,在给孩子折纸前一定要考虑好给孩子创造的空间在哪里,如果只有一种方法固定不变的内容,那就宁可不做了。

  四、同一内容起点要低,由浅入深,逐步递进

  比如"折叠宝塔",我设定的目标为:观赏周边的宝塔,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典故,知道它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之一,愿用折纸的方式表现宝塔的.魅力。这不是一个即时的刚性目标,可视幼儿把握的具体情况,分成以下三个步骤逐步达成。

  步骤一:初学折叠宝塔

  材料:幼儿较为熟知的各种宝塔照片、方形手工纸。

  过程:

  1.从龙华塔、方塔等上海现存的宝塔人手,识别几种幼儿熟悉的宝塔,说说它们建造在哪里,分辨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用手工纸折叠宝塔的基本方法。

  步骤二:装饰宝塔(金陵塔)

  材料:各色手工纸、供装饰的粘贴纸、金陵塔模型。

  过程:

  1.观察金陵塔、学唱上海说唱"金陵塔".

  2.模拟金陵塔,从任意装饰到区别塔门、屋檐和铃铛,有目的地为金陵塔装饰:

  3.对照金陵塔的塔层,发现颜色、装饰物规律排列,尝试将众多作品叠高成金陵塔。

  步骤三:合作折叠宝塔

  材料:各种宝塔照片、各种同色系大小不同的手工纸、装饰材料。

  过程:

  1.共同商讨选择所要折叠的宝塔。

  2.对照宝塔的颜色和楼层,商讨选择何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色纸。

  3.分工折叠。

  4.统一材料进行装饰。

  5.将各自折叠的部分合起来,做成宝塔。

  我看到幼儿开始在折一个宝塔的时候,都热衷于折出宝塔后在上面贴各种闪亮的贴纸,

  当时虽然贴得很乱,但是我还是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去规定装饰要求。

  在充分满足粘贴贴纸以后,再启发大家发现一层贴一种花样,或左右不对称,放在一起以后并不怎么好看,然后进一步对照真实的宝塔,发现每一个宝塔,不但左右装饰对称,而且每层都是一样的。又如:开始的时候,幼儿都是各自做宝塔,但是要由一个人来叠成一个宝塔的话,7层的宝塔就要折7个小宝塔来叠起来,一样的装饰还要重复7次,幼儿就有了大家合起来做的需要。他们会一起商量,由几个人来做比较好,互相协调选择彩纸的颜色、大心、怎样装饰,变教师的规定为幼儿自主安排,在过程中体会到和同伴协商、合作的重要性,至于几个人结伴,均可由幼儿来决定,可多可少。

  纸活动是幼儿手工活动中的一项,它微小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活动区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折纸活动特有的性质开展活动,才能让幼儿喜欢折纸,在创造变化中体验折纸带来的欢乐。

优质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①认知目标:利用生活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②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成功,激发学习热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启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说教法

  理念支配行为,在上述理念的引领下,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迁移、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由于小数的意义是小学阶段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又运用了讲授法、自学法、迁移法、练习法对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扬长避短,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优质说课稿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甲苁陌俜旨钢械淖苁傅氖撬骄咳酥彩鞯目檬质鞘裁匆馑迹垦宰龊蠼财馈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项目件数季度

  计划产量

  实际产量

  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

  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人数年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各年级女生占男姓人数的百分数

  总计

  280

  低年级

  90

  47

  中年级

  80

  36

  高年级

  52

优质说课稿12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0册第3单元第1课时《倒数》

  教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__,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优质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k≠0;y=k/x,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两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a, b, 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y=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2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

  (2)s=3-2t?

  (3)y=(x+3)?- x?

  (4)s=10πr?

  (5)y=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作业布置

  必做题:

  1、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优质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优质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日葵》是湘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课,本课是以“色彩与感情”为主要取向的课程。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景物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本课只要内容是感知颜色的应用及色彩对人类感情的表现。

  2、说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色彩,感知色彩是绘画语言之一;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表达能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2)、方法与过程:

  1)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感受现实颜色的美。

  2)在赏析中,感知颜色的美感。

  3)在创作中,训练色彩的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同学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艺术。

  3、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的重点:学会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艺术家作品中要表达的感情。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

  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乐中体验——讨论探究——强化巩固

  互 动

  师 :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每参予一个实践,都会思考如何表达的办法,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实践中体验,在讨论的'环节中联系实际,自由发挥,对讨论结果探究验证,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引出学习任务,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入手,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所设计的环节上要注意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上课前准备好一盆向日葵,上课时带到班上,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向日葵的注意。由此来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此设计的目的是:运用大自然的产物,让同学们耳目一新,避免了纯书卷的乏味,多了一些清新,让同学先被这一活物吸引,渲染气氛,再走进课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16分钟)初步感知:

  1.向同学们讲述向日葵的基本知识,比如生长方式,为何向阳等.借此介绍色彩的有关知识,让同学们对向色彩有基本的了解。

  此环节通过老师提问,同学回顾,进而老师进行总结,并播放相关的小短片,让同学们了解到相关的色彩知识(8分钟)

  2.出示凡?高的《向日葵》,让同学进行讨论,先看看他们对艺术家的作品是怎么理解的。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从作者的用色用笔方面进行分析,并捎带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再出示几幅作品进行分析,让同学们从多方面进行了解?? (8分钟)(板书作者及其作品)

  此环节的设计为的是:让同学们学习色彩的基本东西,让同学更好的了解艺术家的平生跟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学会从作品的色彩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第三环节:(25分钟)乐中体验,主动探究:

  播放音乐,让同学们闭着眼睛跟着旋律进行想象,让他们去探索自己心中的向日葵是怎么样的,并用自己的感觉画下来,注上自己个感想,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感受,发现色彩的神奇力量。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把理论应用与实际,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

  让他们懂得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同学拿到一把开启艺术家神秘面纱的钥匙,使之可以不再是盲目的去“读”艺术。

  此环节对同学提出以下要求:

  注意所用的色彩,让它尽量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并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板书这一要求)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尝试直接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板书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

  第3课 向日葵

  一、凡·高的《向日葵》

  二、听音乐,画下自己的感觉

  注意:所用的色彩,让它尽量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并注意颜色之间的对比

  三、作业:

  尝试直接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优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质说课稿12-27

优质说课稿01-17

中职优质说课稿10-27

《散步》优质说课稿03-12

生物优质说课稿06-10

《背影》优质说课稿06-14

南辕北辙优质说课稿06-13

《散步》优质说课稿06-13

《生命的药方》优质说课稿06-13

蓝色的树叶优质说课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