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说课稿 推荐度:
- 初中语文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我有一个梦想》。现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二、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3. 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中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应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4.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二>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2.能力目标
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
由于学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隔离政策全无感受,所以就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而理解这点,才能理解他讲话的深远意义。所以把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词,使其具有如此语言特点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存在着表达方面的困难,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本文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第二课时:在朗读中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 [5]
教学
环节
[4] [5]
教学
环节
初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真正的英雄》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本单元学法的重点是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本课是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在“挑战者号”七位宇航员的追悼会上的演讲词。整篇演讲词语言丰富,感情充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运用体验式的朗读来进行情感体验;运用快速阅读法,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于英雄的理解也各式各样,本课无疑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认识英雄,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用感人的语言正确引导,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悼词的写法,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品读课文,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文章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认识“真正的英雄”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作者情感,与无私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教法有: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体验、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说学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育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学法有:快速阅读法,体验阅读法等。主要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体验情感,受到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1.导语:人类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在某些领域,每一次的探索就是一次冒险,都可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就曾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
2.播放关于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录象及表现人们哀伤的图片。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悲痛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积累生字词,并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意在:一、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二、让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品味赏析
(1)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说说你从文中哪些语段感受到了悲痛之情?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它。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是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请大家从15——19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最具号召力和鼓舞力量的句子,模仿里根总统的口吻,读出激奋之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设置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抓住主要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3.小结悼词的写法。(意在通过阅读来指导写作,读与写相结合。)
深入文本,感悟英雄。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深入探究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拓展延伸,回归文本
你想对“挑战者号”上的航天英雄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并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小结课文内容,并深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意在升华学生的情感。)
(六)作业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参考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英雄本色》《英雄之我见》《我的英雄梦》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从学习方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朗读,让学生进入文本,很好的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突出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进行体验式阅读,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升华了主题,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文本本位和生活本位。
设计以上几个步骤的阅读程序,既有利于完成单元学习目标,又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先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再选段朗读,体验情感,后拓展延伸,回归文本,升华主题。此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清楚,严谨有序。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附:板书设计
探索前进
↑
力量
↑
悲痛
哀悼↑↑追忆
真正的英雄(悼词)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初中语文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二篇课文。《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教法如下: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初中语文说课稿4
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三情”(教师、学生、文本)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2.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受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精神的深刻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情感的滋润,心灵的洗礼,感受生命的可贵。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敬重之情,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秀语言文字、受到精神境界陶冶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 师:还记得《生命桥》这篇课文吗?学生纷纷谈感人场景。
师:还学过哪些描写动物的文章,同样令你感动的?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答。
师: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题目是《天鹅的故事》。出示天鹅图片,谁来把课前你收集的关于天鹅的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
2.谈话引导: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
[设计意图:对学过课文的回忆和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初读。
认读生字词;
提出疑难,相机点拨。如:莫斯科、俄罗斯、贝加尔湖。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对这样情满全篇的文章,初读必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究、质疑、交流,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图。]
( 第二课时 )
三 直奔重点,以情施教
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简短的开场白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渲染了本课学习的氛围,启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
小结: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5、6、7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
第5自然段(投影映示这一自然段内容)
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
引导学生扣住“胸脯和翅膀” 、“腾空而起”、“石头似的”发表见解,相机作如下点拨:
“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
“腾空而起”,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增加下落的冲力,使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力量更大。)
“石头似的”,真的是石头吗?
老天鹅这样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板书:勇敢 奉献)
师范读,生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师: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我们目睹了这一幕,没有理由不读好它,大家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 ——“老天鹅带头破冰面”,提领而顿,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惊天动地的壮举,三个维度也在教学中自然交融。)
第6自然段
面对这样一个舍身为群,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点拨:破冰勇士
导读第(1——4)句。讨论:为什么说老天鹅是顽强的“破冰勇士”?
讨论:读了这部分课文,我们仿佛看见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出示插图。这就是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看能不能打动他。
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讨论:每只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拼搏 团结)
[设计意图:直奔重点段,以“情”为切入点,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咀嚼文中语言的匠心之处,使学生动情地进入角色,达到深切感受文章的“情”,领悟其中的“理”,形成“三情”共振。]
第7自然段
导读第七自然段。
讨论: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又是在说什么呢?(设计意图:文中前后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声外有音,言外有意。教师放手让学生循声读文,比较、体验、建构,组织交流讨论,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4、这是一群美丽的天鹅,这是一群可爱的天鹅,我还要说:这是一群可敬可亲的仙鸟,她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赞歌!让她们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吧!(观看课件)
[设计意图: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既建构文本的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
四 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
2.讨论: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3.扣住“深情”,读好第8自然段。
五 配乐赏读,总结全文
天鹅群为了生存,在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斯杰潘老人也被天鹅们的那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为了团队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天鹅唤醒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使他认识到了鸟类是那么可爱,那么需要人类的保护。
六 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交流。(下课后把你想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回环整合,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和有创意的`写作实践。)
老师读完课文,是怎么思考的呢?这里有四个答案,你们猜猜看,哪一个是老师写的?(1)斯杰潘老人认为天鹅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人类应该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2)老天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为天鹅群打开生存之门的壮举,深深地感动了斯杰潘老人,使他不忍心伤害他们。(3)斯杰潘老人看到了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和团结,具有人类一样的精神和品格,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4)斯杰潘老人从天鹅在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壮举中,感受到了天鹅那样的鸟儿也闪现出生命的光辉、闪现出生命的美,为自己曾经伤害过它们而感到惭愧、自责,从此放弃了枪。
学生回答后告诉他们:实际上这四个答案都是我的,我读一遍写一个答案,我每读一遍就写一个答案,这些答案一个比一个深刻。读书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读完的,是一辈子的事情。
七、发出倡议,延伸学习: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二、写一条有关爱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标语。
[设计意图:课文学完了,学生仍被天鹅的精神感染着,被作者的赞美之情感动着,抓住这一契机导写倡议,既升华了学生情感的余韵,又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摒弃琐碎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真正做到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不进行权威的评价,而是和学生进行商讨式地交流,语言尽可能合理巧妙,一针见血,旁敲侧击,循循善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关键词,重点句的理解上,进行“精耕细作”。这种由形式到内容,由语言到思想,由表及里的理解,使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现象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渐渐交融,为学生情感积累做了有效的铺垫。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加上我本人教科研水平有限,学习新课标不够深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附板书设计:
天鹅的故事
一只老天鹅 腾空而起 扑打水面 勇敢 奉献
一群天鹅 齐心协力 一起破冰 拼搏 团结
《天鹅的故事》第二教时说课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教育我们要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细节,一副是老天额的特写镜头,一副是鹅群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本堂课就是围绕这两处展开的。
在教学时,注意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以情导入,抓住情感的震撼点,让学生的认知情感不是停留在场景的渲染上,而是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一开始,就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时什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调。
二.品味探究,从课文的精彩片段中领悟高尚的人物形象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学生从重点词“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重体会到了老天鹅在用自己的生命与冰层较量,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接着学生进行了个别读、小组读,在评议的过程中,在让学生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天鹅品质的崇高与精神的伟大。又结合课文插图,围绕天鹅集体破冰的激动场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得天鹅们团结拼搏的精神深深扎根学生的心中。
三.补充空白,促进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升华自己的情感。当同学们为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围绕斯潘杰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语言实践得到拓展,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
初中语文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我们读了《简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介绍夏洛蒂勃朗特和《简爱》。
《简爱》故事简介: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简爱》。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小说中的片段,品味小说中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
3、明白主题: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们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三、延伸讨论
有很多读者对于《简爱》有自己的见解,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四、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简爱》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小说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第一人称叙述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印象最深的情节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五、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小说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小说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小说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六、作业:继续阅读《简爱》
1、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精彩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2、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初中语文说课稿6
大家好!我是×××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端午日》。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山西茶峒人端午日的习俗,着重描写了赛龙舟和追鸭子的场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七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阅读《端午日》不存在障碍。学生已初步具备浏览网页、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兴趣,但仅仅停留在名称及粽子、月饼等外化的形式上,对其来源、传说、文化内涵等都不太清楚。
因此我认为把《端午日》这篇文章仅仅作为场面描写的学习资源,有点浪费,因而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基础上,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感悟。
我的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湘西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文章点面结合,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湘西端午节时欢快的气氛和湘西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领悟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
通过学习精彩的赛龙舟场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欢快气氛和人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的难点是:
领悟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因此我制作了这个网络课件,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这节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播报端午习俗。
课前,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许多关于端午习俗的网站链接,收集并整理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对端午习俗有了较多的'了解。
二、解读欢快场面。
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赛龙舟场面的热闹和欢腾、紧张和激烈。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场面描写中为何要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使教学重点易于突破。
三、探究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通过影像视频、网络链接,获取更多的信息,然后通过小组间讨论,合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使这节课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研读上,而是从教材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资源,把学生引向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
四、回归传统节日。
让每个学生在留言板中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回归的看法,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传统节日回归的重要意义,在无形当中也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为了让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真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内,还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延展中。我在课件的制作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特别部分。
1、端午首页,插入一个动画,并以跑马灯的形式来展示端午诗选,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视觉冲击,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在传统的课堂上,很多学生思维是漫不经心。而这样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
2、导读指南, 这是课前的准备,在这个网页中,有许多的链接,点击以后可以出内容,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深入了解的东西,例如有的学生希望知道端午节来历,而有的学生对端午的神话传说感兴趣,还有的同学对端午的饮食文化情有独钟。
教师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预习,这样,信息的来源与使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创造空间。通过这一个课前学习,学生不仅锻炼了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也激发了学生对端午节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在这里就很好地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起来。
3、文化探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精彩的赛龙舟场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欢快气氛和人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并能初步说说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这个网页上,我插了一个关于“春节”的视频,提供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链接,以及关于黄金周改革的新闻链接,学生可以迅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窄,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让学生的讨论、探究有据可依,有话可说。使学生在学好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文大地上。
4、学情反馈, 这是个数码留言板的形式,这个形式颇具时代气息,有时尚感,让学生乐于参与。这个留言板既可以让学生上传作业,也可以供学生在上面质疑提问,反思课堂学习效果,方便师生资源共享,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良好和谐的局面。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只是少数学生的舞台,是精英与精英的对话,老师与精英的对话,而留言板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舞台。
同时用这个留言板,就把我们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因课堂学习而激发了对课外学习的热情与关注,学生课后,仍旧可以在留言板上发表看法,使教与学获得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端午日》这篇文本的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承载了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气息和地方风情,象水一样拍打着你,拍打着我,拍打着每一个学生,我期望学完这篇课文后,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已经穿透人的肌肤,进入人的灵魂深处,让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民族情绪在这一时刻得到彻底爆发。
初中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继续第一单元主题生命,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进行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通过两个事例告诉人们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经历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并提醒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些句子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材料的详略安排,叙议结合的写法,也是写作的范文。
二、学情分析
刚入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历,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往往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较浅。这篇课文学生理解并不难,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结构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理念应体现在每一节课中。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3、体会文中详略安排的`妙处,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4、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的深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人生第一次的意义,培养倾听、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的心理特征,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合作探究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
采用勾圈批注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朗读、谈话、小组交流等形式,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过程由激趣导入、自学互动、适时点拨、测评训练个板块构成。
一、激趣导入:(3分)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题:第一次真好,请同学大声朗读题目)请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些什么?
(设计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学习,通过释题,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2、作者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3)、体会文中详略安排的妙处,及叙议结合的特点。
(4)、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文章的深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指名学生上黑板写)
堕落()点缀()贪婪()姊妹()牙龈()
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冉冉()稀疏()苦熬()
(设计目的: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自学互动
集体朗读,整理体把握文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探究交流1
1、作者说第一次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体验的词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第一次真好,好在”的句式说话。
2、《第一次真好》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以读为本,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并集体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展示自学结果,点拨讲解探究题。
(二)探究交流2
1、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3、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目的: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意义。)
三、展示自学结果,点拨讲解探究题。
四、拓展、总结深化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2、大家来说说,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尝试的第一次?
3、课文讲第一次真好,那么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4、你知道哪些“第一次真好”的事件,说说好在哪?
(意图:让学生说自己的第一次,有利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并说感觉,旨在让学生理解奇妙的含义。同时通过振奋人心的故事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测评训练
1.按原文填入恰当的词语,品味语言韵味。
(1)一颗颗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________在枝头。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________画。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________。
(4)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
(5)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
(6)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真。
(7)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目的:用句子填空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
六、作业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试着也写一篇关于“第一次”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如下:
第一次看到柚子树及感受(详写)
第一次看到小鸟孵出及感受(详写)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露营、动手做饭、坐火车、坐飞机、看见雪、
看见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略写)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初中语文说课稿8
I 《梦江南》、
《梦江南》(梳流罢)与《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两首词。我将安排一课时来完成对这两首词的教学。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梦江南》与《渔家傲》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讲读篇目。《梦江南》写了一女子登楼远望,盼望归人而未得的惆怅悲伤的情怀。《渔家傲》写了边塞苍凉而沉郁的景象,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心。两词分别安排在第五单元与第六单元。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它们有着值得比较的地方。这两单元对诗词的学习要求都是以“了解体会诗词的情志与意趣并能背诵”为主。根据这个学习要求以及“诗词是讲究形象与意境的”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如何体会词的意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提高审美水平。
2、朗读背诵古词。
3、通过对比、了解两首词的异同。
重点是:目标1.2
难点是:目标1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我的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主要的教法:
1、以读代讲法:这两首词都描绘了色彩鲜明的图景,抒发了强烈的感情,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情的感染。这也适应《大纲》里“诵读古代诗词”的要求。
2、提问法: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在本课,我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以让学生更深地领会词的意境。
3、迁移法:一位学者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遵循教学理论中由“扶”到“放”的途径,在教学第一首词时,我教给学生“领会词的意境的方法”,之后,让他们用学到的'方法来分析第二首词。
4、幻灯演示法:声像演示能突破认识对象的时空限制。本课中的主要内容及问题,我都将用幻灯演示。
此外,我还用了“讲授法”、“练习法”等作为辅助。
三、说学法,主要的学习方法有:
1、读悟法,通过多读,领悟词的内涵意趣;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迁移法:学习第二首词时,可用此法。
4、问题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第二首词时,让学生独立探究,质疑、析疑、解疑。这样可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使他们有效地获取知识。
此外,还有对比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本思路:①初读两词、整体感知(会文)
②细读词一、领会意境(探路)
③自学词二、领会意境(运用)
④两词比较、求同寻异(概识)
⑤总结归纳、领悟方法(悟理)
(一)揭题、简介作者、作品、背景;
(二)字、词积累;
(三)初步指导朗诵。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教师范读词一。
2、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判定重读音(技巧指导:按词义划分节奏,勿读破句;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可重读)。
3、自由有节奏地朗诵一遍。
4、请一生有节奏地朗诵。
5、全班一起有节奏地朗诵。
6、以同样的方法、形式朗诵词二。
设想意图:多种朗诵形式,既激活课堂气氛,培养正确的朗诵习惯,又可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领悟词的意境。落实了教学目标2。
(四)指导学生领会《梦江南》的意境,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复习什么叫做意境(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2、方法指导:“情”与“景”是古词意境的主要要素,根据这点,鉴赏古词可从两方面入手;
①景:是作者在诗词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②情:诗词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
例:
给这样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确方向,避免理解词境时的盲目性。
3、以上面所讲的方法为指导,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领会词的意境。
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把这首词的景语与情语找出来。
(景语:千帆、斜晖、水、白蘋洲)
(情语:独、肠断)
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句动作描写暗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孤独落寞而又充满希望的思妇形象)
③请分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些场面景色描写中融合了思妇怎样的情感。(失望、惆怅、思念)
④请归纳思妇的心情从始至终是怎样变化的。(充满希望 失望惆怅 悲伤至极)
这些思考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都是针对词的“景”与“情”来问的。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就领会了词的意境。
4、让学生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此词的意境。我可根据回答作如下板书:
在茫茫的江水让矗立着一座望江楼,一思妇独倚其上等待亲人的归来。可是她望穿秋水,千帆过尽,却不见亲人。她不禁惆怅万分。思念正如那脉脉的斜阳、悠悠的江水,浓烈而绵长,这时都偏又见到当年分别之所,更是肝肠寸断。
5、请一学生背诵此词(要求:有节奏、有感情)
6、齐诵(要求:同上)
(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分组共同讨论、分析《渔家傲》的意境。
步骤: 1、出示前词
2、学生运用学《梦江南》时学到的方法,先找出词的情语、景语,然后小组成员设计问题、互相提问、共同解决,以更深地领会那情景交融的图画。
3、让若干组学生派一代表把他们找出的景语、情语读出来,并归纳词的意境。(这样可使学生得到更广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4、学生有领会不到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我将作点拨、补充,最后总结归纳:
景语: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
浊酒、羌管、霜、白发
情语:无留意、归无计、不寐、泪
意境:秋天的边塞上,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层峦叠里,落日余晖中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下,紧闭城门。战功未立,不欲回乡。将士们的思乡之苦只能借酒排遣。寒月如霜,那撩人思乡的羌笛声,又让人无法成眠。那守边守得头发都变白了的将士,只有把思乡之泪往肚里咽。
(六)思考:比较这两词的内容有何异同、风格有何不同(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求同寻异,达至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生思考、讨论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内容之同:都以“思亲”为题材
异:《梦》——盼人归
《渔》——人盼归,报国心
风格之异:《梦》——清新倚丽(婉约)
《渔》——苍凉悲壮(豪放)
(七)练习:找出下面这首词的情语、景语,领略那情境交融的图画。(设计这个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八)作业:课后收集课外古词若干首,与同学交流你从中领会到的意境。(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拓展阅读、巩固知识)
(九)小结:指名学生作课堂小结。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一是,
斜晕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边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初中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恢复平静
初中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这篇课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及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提高了对古诗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纲“读读背背”上,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这样做,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落实新大纲的这一精神,在教《卖油翁》一课时,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这一专题,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从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语句最能表现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恃技而矜、狂傲骄横的性格特征;“惟手熟尔”表现卖油翁技艺高超、为人谦逊的性格特征。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在学习分析人物性格、整体把握课文之后,便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自己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启发学生:“你认为陈尧咨和和卖油翁谁做的对?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把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会很自然的领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机统一起来,落实了新大纲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意之间联系”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中。
3.深入理解中心,扩展思想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包括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易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风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画竹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茅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基于他能熟背《红楼梦》。”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邓亚萍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艰苦训练的结果。”学生的纷纷发言,会大大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新大纲中“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师激疑:“《卖油翁》这个故事本身还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见解,试归纳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专长,也不应恃技骄傲;②一切技艺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艺要靠反复的训练、顽强的毅力;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不必拘泥,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4.比较阅读,强化教学目标
钱梦龙老师曾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蕴含在语文教材里。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应贯穿到语文训练中。
为强化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下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做。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和《卖油翁》比较,完成练习。
山西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杨文水,是一位来自田野乡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残疾、只剩下一个小手指的农村医生。为使残疾的左手仅剩的一个小手指发挥五个手指的作用,杨文水开始苦练“一指功”。为练习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来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为了练习小手指的灵活性,他用小手指捡大头针,直练到能用一个手指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终于达到了使这个残剩的手指能熟练的配合右手进行手术。
(1)杨文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杨文水苦练“一指功”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异同?
(3)读了《卖油翁》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以上三道题,既有口头练习,又有动笔写的练习。并且各有侧重:
第(1)题注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意。
第(2)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3)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初中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狼》。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狼》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三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本人把教学目标定为:1、进一步学会诵读文言文。2、初步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理解文章的主旨。其中第2作为教学重点,第3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探究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上可采用设置一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由表层到实质,层层深入,迎刃而解。课后通过练习加以及时巩固。
三、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研疏通——深入领会——总结学法。
第一步:激趣导入。采用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和故事,唤起旧知积累,领会狼的本性,为下文主题的把握埋下伏笔,同时,激发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请学生简介蒲松龄及《聊斋志异》(因前面已有《山市》)。
第二步:整体感知。文言文教学应该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词、句和部分做出准确的理解。具体做法是:
①读,教师先读(先入为主),接着学生读自由读、个别读,要求注意音准,强调语调、节奏和重音。后齐读。(注意:其一/犬坐于前(结合释文断句)
②疏通文意。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充分利用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先个人,(标记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后小组合作解疑交流,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提示,尽可能放手培养自学能力。实实在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落实,将书中重点字词句列出,检查落实情况。最后疏理出“其”、“意”等一词多义(结合语境释义)。词类活用,“洞”“犬”“隧”都为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投以骨——以骨投等规律性的文言知识。
③学生复述。(巩固内容,为下面理解文意,把握主题打基础)。
第三步: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问: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先请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对内容理解上的困惑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汇总,选择重要的组织探究后交流。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屠惧,投以骨
3、屠夫为什么不一直投骨呢?投骨的办法好不好?
4、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5、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想想屠夫为什么不砍屁股和尾巴而砍大腿呢?请联系当时的情形想一想?表现了屠户什么品质?(勇敢、机智且细心)
6、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凶残与贪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7、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从哪可看出?(凶恶、贪婪、狡猾、愚蠢)
8、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同桌讨论解决交流)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9、故事到这,已达到高潮,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是否画蛇添足呢?
(前边是叙述,后边是议论,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深入把握主题,把握写作方法)。
五、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
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
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正确朗读,读准字音和正确断句。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分析主题。
板出设计
狼
狼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机智、勇敢
初中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1.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3.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8.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
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1.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2.有感情背诵全诗
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初中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初中语文说课稿1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三、说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本课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知文章内容,欣赏作品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及散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抒情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体味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回忆春天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进行导入:
同学们,当树叶泛黄、秋风习习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想起那与之相反的绿意盎然的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是婉转动听的鸟韵,是飞来飞去的蝶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还五彩缤纷的风筝……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这幅春天的画卷。(板书课题、作者)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叙述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对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学知识。
(二)听读课文——感受春天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将多次采用不同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获取信息,在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将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并主动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听录音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调,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接下来我将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思考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试着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分角段读课文,并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对比中领略作者用字精炼,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四)审美训练——描写春天
刚才我们为那一片片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天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在我们惊叹这些作家精彩的文笔的同时,你是否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想要小试牛刀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文采的平台。
仿写练笔: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图画,以夏、秋、冬为话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堂小结: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春天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美丽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你的笔去描绘美!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初中语文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接受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被他人接受,我们一路走来,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我们的同龄人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并注意它们的书写,
沙哑( ) 发窘( ) 抽噎( ) 恍惚( )( )
窸窸窣窣( )( ) 妒忌( ) 簪子( )赵小桢()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凡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四、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你喜欢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吗?小说是如何刻画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师做一下活动总结,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程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个好老师吗?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4、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六、巩固·延伸
阅读《弯弯的月亮》一文,回答文后习题。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
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
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老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
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
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
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
几十年过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送给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给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讨论:
这两篇小说都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显现,结合个人实际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 蜡烛说课稿11-02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内容07-09
初中语文海燕说课稿07-09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07-09
初中语文匆匆说课稿07-09
初中语文说课稿06-22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01-06
初中语文《散步》说课稿11-30
初中语文《童趣》说课稿10-16
初中语文《观潮》说课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