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往事依依》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往事依依》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往事依依》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于渏的《往事依依》。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第6篇课文。它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本单元主题是“金色年华”,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词汇量大,语言丰富优美,诗句引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能积累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等学习方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设想
本篇为文质兼美的散文,我打算一课时完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我们在不经意间翻出故友的礼物时,或是翻看珍藏已久的相册时,我们的思绪便会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回忆的世界。时光匆匆而过,很多事已随岁月的流逝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有些事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于漪的往事依依,看看她追忆了怎样的一些往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检查字词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2、问题一、作者叙述了那几件往事?
问题二、这些是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三、这些事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根据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整体有一个初步感知。)
3、精读课文
问题一、课文第四段中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问题二、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描写四季风光的诗句?
问题三、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四)、品位精彩的语句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请将它们有感情地读出来。
(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可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
(六)、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
那一()感动了我在()中填上合适的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读《水浒传》身历其境爱自然回忆往事
读《千家诗》心旷神怡爱生活读书明智听国文课抒爱国情多读书
《往事依依》说课稿 篇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往事依依》 !(鞠躬)
英国湖畔派诗人华滋华斯说过:从一个人的童年可以看到他的成年。而时光飞逝,岁月如歌,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它是一首醉人的诗,还是一段飞扬的心情?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用用她的优美散文——《往事依依》告诉了学生她的答案。
一、说教材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件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文章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尽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引导下思考,在交流时学习,在探究间提升。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良好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对于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六个板块进行学习:
(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在课堂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并进行引导:同学们,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你们回想起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呢?(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引导)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一起去探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板书课题、作者,点拨谈话析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连续性,以歌曲营造氛围,引发共鸣;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话题,构建良好的课堂开始环境。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迅速进入文本。】
(二)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为了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及时检测,从作者简介以及字词掌握等基础知识方面着手,特别是设计了“大家感觉还有哪些字词易读错或较难理解”的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的能力。(检测过程中适时进行板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环节我会请一个小组同学分段为大家流畅地朗读课文,学生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文中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课文又是怎么将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问题2:请一名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以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思考这两段段在文章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初读课文加之课前的预习,学生应该对文章的思路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文中一共写了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这四件事,也容易知道文中是通过语句进行串联的,这就明确了本文的行文脉络。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因此我会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进行教学,如:个别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等,教师适机给学生以朗读指导,如第一段:在学生个别朗读及师生点评的基础上范读(“年华似流水”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在分析第一段作用时,引导学生分析出“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的作用;分析结尾一段时,引导学生明确点明主题,首尾呼应的作用,告诉学生我们写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写作技巧,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有型可依”。】
(四)品读课文,赏词析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把语言品味融入到对文章的品读赏析中。在品读中赏味语言内涵,体会丰富情感。本环节以一个活动作为主线,即“美文要美读”
各小组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细细品味,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语句引起了联想,并进行自主赏析。(给予方向的提示:第二、四、五自然段;方法的指导:默读、勾画、联想、评注。并根据学生选择的内容出示相应课件,以烘托氛围。)
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品味、积累文章的语言。本环节中预设了“你可以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吗?”“你能模仿国文老师的`语调和神情来入情入境地朗读吗?”“你能声情并茂地读一下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朗读训练,并穿插进行教师示范指导。
在分析第三段时,教师以“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为例,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有了教师的示范和技法指导,学生可以自主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文章情感。
再如:品析《千家诗》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时,还可以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风光、山川美景的诗句”,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借助学生的发言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此外老师还会适时追问:第五段描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很形象。你能分析异同,理解这样描写的作用吗?并可以仿写一段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本环节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品味文章精美语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多渠道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并加以写作训练的指导。】
(五)精读课文,体味情感
赵丽宏先生写道:“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对于本课的难点,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读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是这么进行突破的:
在课堂的最后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合作交流回答如下问题:
哪一件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明确问题,讨论5分钟,自由发言)
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对话,明确了读书对于漪老师成长的意义。是读书,编织了于漪老师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是读书,开阔了于漪老师的眼界;是读书,开启了于漪老师的心智;是读书,给于漪老师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是读书,使于漪老师成为了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六)布置作业
师生总结课堂收获,自由交流发言。
作业:
1.积累赞颂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
2.推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或一篇美文),写出推荐理由,字数不限。
【本环节设计意图:积累优美诗词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燃烧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热情;推荐文学作品并写出理由,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学,走进名著,汲取精神成长的养分。同时,也是一次小练笔】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是跟随课堂的步骤进行而展开的,着重突出文章行文脉络和情感主旨,方便学生理解且比较简单大方,这就是我的板书。(手指板书)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一目了然,这样的板书是全文教学的纲领,也展现了文章叙述的顺序。同时明确地指出了于漪老师回忆的往事都是和读书有关,凸显读书在人成长中的作用】
以上是我关于《往事依依》一文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鞠躬)
《往事依依》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往事依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撰写的。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少年读书生活中的几件萦绕胸怀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本单元主题是“金色年华”,是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的延伸与提高。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能唤起他们生活和情感体验,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情感真切动人,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领学生明确于漪老师所回忆的依依往事,品读隽永深情的语句,并能从于漪老师的经历,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更加珍惜金色年华。
(二)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2)通过对于漪老师往事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课前准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采用“点、圈、画、补”的方式梳理课文。
(2)收集整理关于作者的信息。
(3)自主解决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课标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更愿意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也体现了文章“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的观点】
二、 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指导法:诵读品味,积累语言
2.谈话点拨法:拉近距离,调动思维
3.合作探究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三、 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尽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启发中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这些方法要在课前、课中、课后随时随地培养,我平时在每一节课前都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好的课堂应该是教学内容灵活、教学线条优美、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另外,一节好课与否,最直观看两点:看目标是否明确,达成度是否高;看学生是否幸福,参与度是否深。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递进性、梯度性,比如我特意在每个活动后面加上了A、B、C、D等级,以便学习过程体现全体性、全面性。对于本节课,我们师生将从以下几个板块进行学习:
(一)激趣,走入文本
巴金回忆,自己曾仰望深邃的夜空,点数闪烁的星星。冰心回忆,她曾眺望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犹如那首歌般的美妙……(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回想起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引导)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一起去探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板书课题、作者,点拨谈话析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连续性,所涉及的两位作家都是学生在第一单元结识的,印象深刻。以歌曲铺设氛围,激起共鸣;以自己经历展开话题,营造环境。以两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迅速进入文本。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也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的难点。析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理解“依依”的含义,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感情基调。】
(二)检查自学,夯实基础
针对本节课,我设计此环节主要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检测,从作者简介以及字词掌握等基础知识方面着手,特别是设计了“大家感觉还有哪些字词易读错或较难理解”的环节,目的是突出分层和个性化教学。
【我们的课改改的是什么,当然我更愿意称之为“课变”,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的能力。(检测过程中适时进行板书)】
(三)初读感知,想一想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本环节在请一小组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前提下,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于漪老师是怎么将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活动2: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活动3:结尾一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初读课文加之课前的预习,学生应该对文章的思路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这几件事是怎样串联的,就是明确了本文的`线索。同时语文教学“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如:个别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等进行朗读训练,教师适机给学生以朗读指导,如第一段:在学生个别朗读及师生点评的基础上范读(“年华似流水”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词语的品析,如提出“第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和学生一起品味“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妙处和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在分析第一段作用时,引导学生分析出“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的作用;分析结尾一段时,引导学生明确点明主题,首尾呼应的作用,告诉学生我们写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写作技巧,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有样可学”。】
(四)品读课文,赏一赏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基本方法就是品味优美语言,感悟作品意蕴,体会作者情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把语言品味融入到对文章的品读赏析中。在品读中赏味语言内涵,体会丰富情感。
本环节以一个活动作为主线:
活动4:美文要美读。各小组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细细品味,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给予方向的提示:第二、四、五自然段;方法的指导:默读、勾画、联想、评注。并根据学生选择的内容出示相应课件,以烘托氛围。)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学习中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的美。本环节中预设了“你可以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吗?”“你能模仿国文老师的语调和神情来入情入境地朗读吗?”“你能声情并茂地读一下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朗读训练,并穿插进行教师示范指导。
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品味、积累文章的语言。在分析第三段时,教师以“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为例,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有了教师的示范和技法指导,学生可以自主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文章情感。再如:品析《千家诗》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时,还可以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风光、山川美景的诗句”,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借助学生的发言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此外老师还会适时追问:第五段描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很形象。你能分析异同,理解这样描写的作用吗?并可以仿写一段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本环节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品味文章精美语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多渠道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并加以写作训练的指导。】
(五)精读课文,议一议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和落实,结合新课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的目标要求,设计如下问题:
活动5:小组交流展示,这几件事给于漪老师怎样的影响?哪一件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活动6:如果于漪老师来到我们的课堂,你会对她说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要请教她?
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对话,明确了读书对于漪老师成长的意义。是读书,编织了于漪老师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是读书,开阔了于漪老师的眼界;是读书,开启了于漪老师的心智;是读书,给于漪老师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是读书,使于漪老师成为了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如第四件事,读书“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
教师小结:凡与于漪老师交往过的人无不称赞她的为人和才华,于漪老师选择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终身职业,并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教育专家,这和她少年时受到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于漪老师也是我最崇敬的人,我经常告诫自己:做教师,就做像于漪老师一样的教师;做人,就做像于漪老师一样的人。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对于漪老师往事深入了解,学习于漪老师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通过口语训练,指导学生说话要完整,紧扣话题,表意应清楚。这一点符合新课标:“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的精神】
(六)教师寄语,激情作结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的心田埋下了种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漪老师一起走进了《往事依依》,探寻了于漪老师如何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精彩的人生之路。于漪老师以她的亲身经历再次验证了赵丽宏先生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希望同学们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千家诗》中歌咏祖国的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其他精妙词语
2、于漪老师的成长,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启发。相信从今天起,同学们一定会多读书、读好书。请你给大家推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或一篇美文),并写出推荐理由。
【本环节设计意图:积累优美诗词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燃烧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热情;推荐文学作品并写出理由,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学,走进名著,汲取精神成长的养分。同时,也是一次小练笔】
《往事依依》说课稿 篇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 难点: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部分:导入
巴金回忆,他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闪烁的星星。冰心回忆,她曾眺望那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一般。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有什么终生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让我们以这篇文章为桥梁,一起去踏寻于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第二部分: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名家,去了解于漪老师的生平。
于漪,江苏镇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特级教师。
她上课声情并茂,总能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学生无不为之震撼。
第三部分: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上课,于老师是全身投入的;写文章,于老师也同样饱含深情。
问题:“往事依依”,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于老师在文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她的几件往事呢?分别是在哪几个小节中回忆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在文章的第二到六小节回忆了这些往事。
(学生们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把看山水画,看《评注图像水浒传》分别列出。不否定他们,而是通过解释说明都是看图,所以就归为同类事件。另外,用什么语言概括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不必和老师一模一样。)
问题:这样看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不是多余呢?
明确:不是。开头用来引出下文。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还指出这几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因此是总结,也是主题的深化。
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文章脉络非常清晰。
第四部分:细节找寻,品味情感
问题:明确了文章的脉络,我就有疑问了,为什么作者要回忆这几件往事呢?这几件往事在她心目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让我们集体朗读第一小节,找找答案。
明确:这几件往事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
问题:用文章题目中的词来形容就是——(拖长声音,让学生们集体回答)
明确:依依。
问题:“依依”是什么意思?
明确: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提示学生书上有注释)
第五部分:内涵探究,主旨揭示
作者说往事依依,我们也看到这些事在作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呢?我们从一件件往事中进一步探究。
问题:为什么看图画会留下深刻印象呢?“我”在看图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图画中看到祖国自然山水,家乡风景,感到仿佛身历其境,其乐无穷。
问题:我们再看,《千家诗》里有什么内容?在《千家诗》里作者读到了什么,或者说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祖国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山山水水美丽非常,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作者还读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作者同样看到了祖国的山水,家乡的风景,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
问题:随带问问,这里作者举了很多书中的例子,顺序上能交换吗?
明确:不能,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问题:听讲课这一部分,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国文老师,一位是代课的国文老师;一位老师讲的是古文,一位讲现代文;一位老师讲课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悲歌慷慨;一位老师眼神中凝注深情。我们看到这两位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或者说是什么打动了作者?
明确:虽然,这两位老师并不相同,可是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之所以会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以上几个问题在书上不难找出相关答案,老师把重点在板书上写出,以提示学生回答下一个问题。)
问题: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问答之前的问题了。为什么这几件往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因为作者本身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老师小结:正因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所以山水画才能使她凝视良久;一幅幅插图才能吸引她;才会在《千家诗》中编织自己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才会被老师左右摇晃的身子和注满情思的眼神所感动;也才会铭刻老师的谆谆教导: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志趣高尚的人。因为作者在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自然的优美、生活的情趣、祖国的壮美。因此她热爱文学。
往事依依,作者热情不减,因此依依往事唤起作者的青春激情,催她不断奋进。
这也是于老师通过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迪:只要我们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就能有辉煌的明天。
第六部分:延伸拓展,作文指导
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我们体会了;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启迪;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我们看到作者在回忆往事中处处透着情。她的情又是通过事来表现的。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此文的“神”就是作者的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之情了。
“事”和“情”之间,有情,事才能有深刻印象;通过恰当叙事才能让读者体会其中的情。
同学们就要问了,怎么才能达到叙事传情的目的呢。我们就文中听讲课一节进行分析。
问题:请听我读这一节,你们分析看看作者对两位老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小节。
明确:国文老师是重点抓住他的动作进行描写的,代课国文老师是抓住了他的神态进行描写的。
问题: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区别呢?考虑是否和老师讲的内容,以及老师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有关呢?
明确: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感情是奔放的,慷慨的;代课老师的感情是含蓄的,凝练的。
老师小结:文章要准确地叙事传情,就要抓自己印象最深的来写,而这最深的印象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要对之进行细致的描写。
这是于老师的文章在写作上给我们的启迪,我们来对比看看我们自己的文章(课前请学生就刚刚经历的运动会写一篇小短文,挑出有典型性的文章课堂分析交流)。
老师读学生小作文《运动会一瞥》:
“9月27日和28日,苏州立达学校秋季运动会在大家的关注下开幕了。各班的运动员们和拉拉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运动会是扣人心弦的,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悔,但大家都开心地过了两天。
我们班的顾了了同学参加掷实心球时,我看了整个过程。首先,顾了了双手托起实心球,然后双脚前后分开站,再把实心球重重地抛出了一道弧线,五米八零,是个好成绩。
在这次运动会中,大家都赢了,都赢得了快乐。”
学生对文章的好坏进行交流。
(请多位学生谈,各人说自己的体会,最后老师总结。)
老师总结:这篇文章对同学投掷实心球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这是此文的成功之处。但是文章开头结尾写的是“快乐”,文章的主体部分却与之无关。所以也没能达到准确叙事传情的目的,我们听完,体会不到快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写作中另一个重要的地方了。写文章还要正确选材,文章的材料和主题要一致。比如,《评注图像水浒传》相信给于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绝不止是画中的山水,一百零八个好汉肯定也会留下印象,但是这与本文的主旨无关,就不必写了。《千家诗》中的内容也不止是四季风光,五彩世界,但也与主旨无关而不提了。所以,写文章,正确、准确选材也很重要。
第七部分:本课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于老师的《往事依依》,从中体会到了她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之情,明白了阅读对我们的重要性。从写作角度,我们也懂得了,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叙事准确传情就要求恰当选材,描写抓事物特点。
【《往事依依》说课稿】相关文章:
往事依依教案精选06-08
往事依依作文07-24
往事依依的教案06-09
往事依依的教案06-13
依依往事作文08-15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12-07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04-16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04-22
《往事依依》教案参考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