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雪》阅读答案(精选1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阅读答案 篇1
梅花引①·荆溪阻雪
宋 蒋捷②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①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②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1)这首词开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何作用?(4分)
(2)赏析画线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何而愁?。(4分)
参考答案:
13.(1)答:以拟人手法,借白鸥设问(1分),引起读者的兴趣,(1分)构思新颖,没有直接描绘雪景,也没有直叙受阻,只是虚笔侧写(1分),含蓄地揭示了孤舟遇雪受阻这一题旨(1分)。
(2)答:直写夜雪,扣题荆溪阻雪(1分),表达了诗人被迫滞留荆溪的愁思(1分);引入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1分),使立意更深刻,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的经历,使人感到他的愁思中,还应有忧国伤时的愁怀(1分)。
《雪》阅读答案 篇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11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6.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阅读答案:
15.CE【解析】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故选CE。
16.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萧瑟凄凉景象,(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1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3分)
《雪》阅读答案 篇3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及下船(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
答案
【小题1】(1)消失(2)全(3)尽力(4)等到
【小题2】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3】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恰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引用舟子的话一是对痴字的称赏,再则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一的含义,及的翻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 惟和粒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从知音的角度阐述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雪》阅读答案 篇4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目: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_。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是明末清初的 张岱。
2、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3、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4、作者喜爱这山水美景,有遇到知音的喜悦和自己的高雅情趣。
痴的含义: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压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雪》阅读答案 篇5
掌心化雪
丁立梅
⑴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⑵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⑶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⑷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⑸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⑹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⑺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⑻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⑼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⑽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⑾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⑿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21.选文第⑵段画线的句子中“压”字用得精练、准确,请作具体分析。
22.语文老师为什么把“她”描写的“雪是美的,也是冷的”确定为唯一的一等奖?
23.选文中语文老师形象鲜明,请结合选文分析,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4.在⑾⑿段中,“她”一次次跑到福利院,和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发奖品,为什么?
25.选文的题目“掌心化雪”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掌心化雪”的意思。
答案:
21.“压”字写出了“她”深知家境的贫寒,理解母亲的愁苦,(1分)为帮助家庭解压,强行压制内心的欲望。(1分)
22.⑴这句话写出了“她”的自身感受,文字质朴、自然,具有一定的哲理。(1分)⑵体现了语文老师对“她”的关怀和爱护(1分)⑶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老师对“她”是鼓励。(1分)
23.关怀爱护学生;(2分,能答出关键词1分,能从文章情节进行分析1分)教育方法科学、巧妙。(2分,能答出关键词1分,能从文章情节进行分析1分)
24.要点:①受语文老师的影响②用实际行动温暖孩子们的心③回报社会
25.“掌心化雪”本来是指雪在掌心,会慢慢化成水。这里比喻老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关爱,(1分)能让学生觉得温暖,(1分)感受鼓舞。(1分)
《雪》阅读答案 篇6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大雪三日。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雪》阅读答案 篇7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
B.颔联,诗人用“乱”字来形容云,用“急”形容雪,用“舞”“回”来形容风,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C.颈联,“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
15.说说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阅读答案:
14.C
15.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雪》阅读答案 篇8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
《雪》阅读答案 篇9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t~x.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
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
14.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品味语言(7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17.文中第@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4分)
答案:
13.(共4分)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意合即可)
14.(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
15.(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
16.(共4分)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每点2分)
17.(共4分)评分意见: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1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意合即可。
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您
《雪》阅读答案 篇10
①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对雪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对孩子们来说,下雪是件快乐的事,能玩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②雪从云中降落到地面,是白色不透明的六角形固体降水物,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因此,人们常称雪为“雪花”。雪一般是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的高空气温条件下形成的。
③普通降雪有小雪、大雪,例如人们所说的“鹅毛大雪”,就算比较大的降雪了。但是,在英国和美国曾经下过更大的雪,雪花的直径有10厘米,如同小碟子一样大,被人们称作“雪碟”。
④我国北方经常下雪。在我国平原地区,积雪最长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每年积雪时间有200多天。青藏高原的高山区长年积雪,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阿尔泰山、天山等地下雪和积雪的时间都在半年以上,长白山的天池达9个月。
⑤雪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我们一般看到普通的雪是白色的,但是在西藏下过红雪,内蒙古下过黄雪,西伯利亚下过青雪,阿尔卑斯山下过绿雪,瑞士下过褐雪。这些奇特的雪之所以有不同颜色,是因为雪中含有不同的植物或矿物质的细小颗粒。
⑥雪下到地面和高山上,形成积雪,给人类带来丰富的水力资源。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农田,就是靠祁连山的雪水浇灌的。当然暴风雪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1.第①自然段中说“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对雪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这是因为:( B )
A.雪有很多颜色,非常美丽。
B.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C.雪像盛开的花朵一样
D.北方的冬天经常下雪。
2.在我国平原地区,积雪时间最长的地方是:( B )
A.青藏高原的高山区
B.黑龙江的漠河
C.大、小兴安岭
D.长白山的天池
3.世界上有些地方下过不同颜色的雪,西伯利亚下过:( C )
A.红雪
B.黄雪
C.青雪
D.绿雪
4.造成雪的颜色不同的原因是:( D )
A.下雪的时间早晚不一样。
B.下雪的温度各不相同。
C.雪下到了高山、平原或者大河等不同地方。
D.雪中含有不同的植物或矿物质的细小颗粒。
5.从文中看,雪有很多好处,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最全面的一项是:( C )
A.孩子们可以玩雪球、打雪仗、堆雪人。
B.雪可以降温,也可以使空气清新。
C.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水力资源。
D.雪能够杀灭多种有害细菌。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英国和美国下过直径10厘米的雪花。
B.雪一般是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的高空气温条件下形成的。
C.雪不会给人类带来任何危害。
D.雪花是不透明的六角形固体降水物。
《雪》阅读答案 篇11
忽然间就想到要去听雪,走进飞扬着苍茫的飞雪里,那无边无际的声音就响彻了:飘飘洒洒的雪漫天地舞蹈的声音,一片一片的雪花落地时相互碰撞又层层叠叠覆盖着的声音,那些躺在雪的温暖的怀中的麦苗,发出香甜的鼾声,蛰伏的蛇的呓语还有冰下的鱼无声地滑动的声音,当然一只鸽子飞过,翅翼上抖落下一团雪的声音……还有还有,许多的声音我们听见了,许多许多的声音我们是用心感觉到的!思绪随着雪的声音在激荡飞扬,眼前就有了一阕宏大的交响,仿佛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展现着!
听雪,听着无限美丽的天籁,那些让人心灵纯净的声音,如同山涧的流水哗啦啦地流过。于是,又听到童年的声音了。睡梦中的时候,就听娘嘟哝下雪了或者听父亲在院子里扫雪的声音,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了,迫不及待地爬出温暖的被窝,跑进雪的世界。其实,村里一群孩子也早我来到雪地了。他们欢乐的声音和铜铃般的笑语,像一群白色的鸽子划过天空,四散开去,嘹亮地在村子落雪的屋顶和袅袅的炊烟间缠绕;循着这样的声音,树的枝头有雪团落下,落进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脖子里,就打一个冰凉的激灵,就有更快乐的笑语响起。这个时候,我们才眺望一下远处的世界,呵呵,一夜之间,整个天地间成了银白的世界,那层层叠叠的田野,那蜿蜒崎岖的山道,那起伏逶迤的远山,还有那树,那条明亮的河流,都一片洁白了。面对一个童话的世界,我们感到茫然,却又不知道怎样来揭开这样一个谜。好在我们的童心仍然占上风,一切都不去思考。也许迷茫在瞬间就没有了影踪,我们先是卷雪球,在偌大的场子里卷呀卷的,直卷得有辘轳那么大了,又将“雪辘轳”立起来,再堆雪人,雪人没有堆好,不知谁将一个雪团扔来,又打开了雪仗,打雪仗应该是我们在雪地上的高潮,那声音尖利而明亮,把一个村庄彻底地唤醒了。只是我们的手一个个冻得通红通红,像透明的胡萝卜。
玩雪玩得疲惫了,我们就走进了田野,看雪地上那些足迹。除了我们熟悉的牛的足迹,马的足迹,猪的足迹,鸡的足迹外,还有一些陌生的足迹,这便引起我们的好奇。我们小心翼翼地辨别着哪些是狐狸的足迹,哪些是狼的足迹,哪些是松鼠的足迹,如果兴致所至,就循着那些足迹找去,那些在眼前明晰的足迹在雪地上渐渐地稀疏了,不是在一条河流处湮灭了,就是在一道深沟处掉了下去,我们只好悻悻然离开,但是那些走向深处的童话世界总给我们许多的向往。如果第二天,天气晴朗,我们会早早地起床,在房檐上摘那些挂在瓦上的冰凌,冰凌没有什么味道,我们还是津津有味地放在嘴里嘬呀嘬的,仿佛嘬的是天下最美的山珍海味了。
雪就是那样地无声无息地来了,又在一天无声无息地去了。它并没有嫌弃某些丑恶,嫌弃某些肮脏,而是将身体化作的水一一浸润在万物的身上,那是一种无声的奉献和母亲般的慈祥的给予。润物细无声,是雪的胸怀和雪的品质。而这些并不是童年的我们所能领悟和明白的。多年后,我曾到过南方,在公园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则告示,说在一个游玩地方,有人造雪。哦,南国原来无雪。在近年来,雪落得少了,有时一个冬天竟那样可怜地落下一点的雪。于是,人们就十分怀念着那漫天飞舞的雪,原来有雪的世界,是多么美妙的呀!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丽和幸福能永远长驻吗?于是,我想听雪,其实,是希冀听一种美丽和幸福! (《 》20xx年1月24日 )
1.作者为什偏要说去“听雪”(4分)
2.通关全文,概括作者“听雪”的原因。(6分)
3.文章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简要分析全文的结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1.“听”是用心去感受,(2分)用“听”字更能写出对雪的由衷喜爱。(2分)
2.有雪的世界非常美妙,是美丽和幸福的化身;(2分)雪包容万物、无声奉献;(2分)当今很少降雪,更觉珍贵。(2分)
3.(1)表达对雪的童心童趣,写出对雪的热爱。(3分)
(2)呼应了开篇,深化了主旨。(3分)
4.以雪为线索,(2分)先写眼前雪景(1分)和由此产生的听雪冲动,(1分)接着插叙童年玩雪的经历,(1分)最后揭示听雪的原因。(1分)
《雪》阅读答案 篇12
(一)(4分)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的一首。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软”或者“涌”字的妙处。(二字选一赏析即可)(2分)
答案:
6(2分)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2分)之情。或心境悠闲(1分)、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2分)。
7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1分),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1分)。或“涌”字化静为动(1分),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1分)。
(二)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试题】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雪》阅读答案 篇13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ǎi( )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____(挂 顶 冒)着一jì( )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__(描 圈 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儿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xiū(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______(秀丽 娇气 秀气)。
1.根据注音在括号内填上汉字。
2.选出最恰当的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3.文中“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句所描写的景色,使作者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本来是白色的,文中却说它“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矮 髻 羞
2.顶 镶 秀气
3.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雪》阅读答案 篇14
《古典的雪》阅读材料
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时,从未见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样子,甚至连一树也不曾见过。北方的冬天,在我的眼里总是一个有些没落的季节,纵使玉树琼花,也难掩那一份浓重的苍凉与漫长的寒冷。在这首送别的诗里,北方绚丽而多姿的雪花被幻化为江南的熏风花树,温情而浪漫,离情别绪中也蕴涵了无限的春光和融融的暖意。故乡的城郊,有一条大河,两岸曾经是很大的一片林子,下雪的时候,树枝上就落满了雪花,远远的望去,在氤氲的雾气中,迷离、柔静、凄美,全无了冬日的凛冽。想必梨花就是这样在春风里绽放、摇曳。
雪忽然让人感到温暖。
不然,张岱怎么会在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呢?那该是江南的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这里是划船的意思)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的雪,使他从一个时代的终结里悟出了人生至情至性的真意,白雪掩盖了平日里谙熟的湖光山色,给世界以平和、熨帖,这是自然的淡作之美,触摸着幽静空旷的雪夜,他听到了时光流过和生命消亡的声音,顿感人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藐小,生命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脆弱,只有思想的力量才是旷日持久的,清高的士子总能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这是自魏晋以来一些退避尘俗,抛弃享乐的士子,把才思与自然、人文相融合的士大夫文化的一个侧面。于是,自然、民俗皆成为一种古典的咏叹,腾升出一股纵贯古今浓得化不开的书卷气。
无独有偶,东晋的王子猷大雪之夜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又何妨?这看起来有点大乖常理,但仔细想来却言微意重,对于后世的人们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言传的震慑。王子猷的这种特立独行分明是对世俗的嘲弄和抗争,即使它是那么孤立、诡秘、偏执和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如同在风流云散后看见万里无云的蓝天一样,清晰地看见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思想深处的潜流,它必将喷涌而出,一泻千里。而唐朝的雪又赋予柳宗元另一种意义上的垂钓。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于千年万年的无数个冬季之中,他独自的拥有了这个冬日。寒江寂寞,落雪无言。休问他为何冷淡了华屋暖裘,拒绝了亲朋故交,远离了俗务喧嚣。此刻心中时时忆起姜太公,仿佛与姜公同钓。
满目的苍茫中自然有一片空旷与浩渺在心间,人与自然的亲和力渗透在原始的寂静之中,是否也怀着那种伤感的心情?空落的孤舟停泊在清幽的水面上,或许是无饵的钓钩在水下的鱼群中轻轻的游荡,无奈和孤独伴飘飘洒洒的雪花落入江中随江流而去,那一种玲珑剔透的单纯、清冷和孤傲纷扬在凝重的雪雾中。
“飞花空舞任浮生,且学诗骨待长风,留得孤高冰韵在,千年风雪化诗声。”
我试赋拙诗一首,且作对远去的古典况味的一份怀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古典的阅读中,回眸每一个雪霁初晴的黄昏,我仿佛蓦然聆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古典的雪中的歌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却在同一个自然的场景下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体现出人文的自我情怀,给思想和情志以自由沉浮的空间。这当然也蕴涵着人格的尊严和尊严的力量。弗兰克说,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当我的手指轻轻的翻过这些书页,就好似走进一座雪野中古典的村庄,走进一座他们用思想的灵光用人格的尊严筑就的精神的殿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依稀看见他们的窗前是摇曳着古典的烛光,捻过月光一样泛黄的书页,把没落悄悄的隐藏,这是上几个世纪的书香,也有筝韵跌宕的春江,萧鼓击碎了夜的幽静,曼舞着重现的心灵之光;走进这个村庄,我犹如驻足他们的思想的道场,我如轻盈之水匆匆地匆匆地流过他们翰墨的天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不忍叩响他们雕花的门窗,我似妩媚之风默默地默默地掠过他们的星空,他们的梦乡;走进这个村庄,给他们留一串心笔写下的诗行,当晨钟敲落雪一样的寒霜,转眼的经年,已是遥远的绝响。
行以当行乃千古真正之风流,为所欲为乃人间大气之文章。古典的雪,生命体验中的又一个本源,飘落于人内心的文化精灵,飞舞着生命的思想之花。
《古典的雪》阅读题题目
1.题目“古典的雪”,“雪”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到回忆中故乡的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对文章的内容或表现手法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典的雪》阅读题答案
1.象征了:(1)浩渺的自然;(2)特立独行的品格;(3)文人的无奈与孤独。
2.柳宗元用在雪天垂钓的方式,表达自己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落寞之情,以及不向权贵低头的坚强信念。
3.与岑参诗中苍凉寒冷的雪形成对比,突出雪“迷离、柔静、凄美”的特点,为下文写“雪忽然让人感到温暖”作铺垫。(意对即可)
4.略。
《雪》阅读答案 篇15
威海的雪
①冬天里的威海,雪是常客。
②时令一过了立冬,说不上哪一天,也无须跟谁打招呼,漫天大雪便会不期而至,就在你一愣神的当儿,大地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红色的房顶染得银白,绿色的树木也换了素装……有时你在晚上睡觉前,还看到星星月亮,孰料早晨起床站到窗前一看,呀,什么时候又下了雪呢?!
③威海的雪是有温度的,尤其是初冬的雪,雪花大而圆满,在空中优雅地舞蹈,看上去都觉得暖洋洋的。一转眼,大地便盖上了一床软软的绒花被子,你忍不住拿手一握,便握成了一个漂亮的雪团;手握雪团走不上几步,雪团便化成了水从指间溜走了。碰巧你走在街上,雪花会飘落到你脸上来,你会感到有一股湿湿的暖,暖到瞬间就化成水珠淌下来。雪水淌过的感觉,就像谁的玉指在你脸上柔柔地划了一下,于是还仰着脸,希望有更多的雪花落到脸上来。谁知雪花却偏不向你脸上落,都落到了身边的树上。雪扑高山霜打洼和人相比,街道两边的大树无疑就是“高山”了。威海街上的树,多是法国梧桐和松,松又分黑松和片松。到了冬天,法国梧桐早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树冠在空中发愣,自然也承接不下几片雪花,只有松还在用它那生机盎然的深绿和繁茂的枝条,承接着一片又一片洁白无瑕的天上来客。黑松的枝干粗壮挺拔,娇弱的雪花在这里就像一个小女孩被宠她的父亲高高地擎在头顶;而片松的树冠繁茂,枝条纤细,雪花在这里又变成了一个淘气的小男孩,顽皮地攀着母亲的腰肢肩臂打坠溜。片松是有情的,枝杈压弯了也不抖落雪花;雪花是有意的,倾斜成了直角也舍不得离开片松。于是,你就会看到一棵棵雪松,一片片翠绿,紧拥着一坨坨抱成了团的茭白,在微风中轻轻柔柔地上下颤动,让人禁不住怀疑自己是否置身在一个水晶的世界。直到一伙打雪仗的孩子,把一个雪团扔过你身边,你才会蓦然回到现实里来。
④当然,初冬的雪是很容易化掉的,三两个冬日暖阳,房上、街上,厚厚的积雪便消失得无踪无影,好看的雪松也变回了深绿。就在你不知该高兴还是该惆怅的时候,时令的脚步已迈进了隆冬。因为有海,隆冬下的威海也不是特别的寒冷,但从高空翩翩舞来的雪花,却是夹带了许多的寒意。这时的雪花落到脸上、手上,那是彻骨的寒冷,而且还不会立即化掉,必定是慢腾腾地化成一个小水珠,然后小水珠还没来得及流淌,就已经凝成坚硬的小冰粒了。你若是还有心去片松的矮枝上抓一把积雪,则完全没有了那种湿湿的暖,擎在手心里的雪变得像沙子,任你怎么用力也握不成一个好看的雪团了。
⑤威海的海自古都是冻不住的,堆了积雪也冻不住。有大块的雪球,飘飘悠悠晃到大海中间,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只只静卧在海面上的海鸥。而海边的公园里,时不时就有一对身着火红情侣装的恋人,一边一个靠在银装素裹的雕像前合影留念。每每有从南方来的观光客见到这么大的雪便忍不住翻唱:冬季到威海来看雪……还真就有很多旅居南洋的华人华侨每到冬季,必做候鸟状飞上数千公里,跑到威海来住上那么十天半月的,看雪。他们说,一年不看上几回雪,就好像忘了四季一般失落。
⑥雪,是威海的常客。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雪还是要不时地赶来叨扰;过了二月二,还可能有雪客造访;到了清明节,雪客还可能要来一阵,因为威海老早就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断雪不断雪。
18.作者为什么说雪是冬天威海的“常客”?(2分)
19.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0.文章主要写了威海的哪几种雪,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原文语句回答。(4分)
21.品味语言。(6分) (1)阅读语段③,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3分) 黑松的枝干粗壮挺拔,娇弱的雪花在这里就像一个小女孩被宠她的父亲高高地擎在头顶;而片松的树冠繁茂,枝条纤细,雪花在这里又变成了一个淘气的小男孩,顽皮地攀着母亲的腰肢肩臂打坠溜。
(2)阅读语段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运用效果。(3分) 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雪还是要不时地赶来叨扰;过了二月二,还可能有雪客造访;
22.联系前文,说出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答案
18.(1)雪来得早,去得晚,持续时间长;
(2)雪总是不经意间就来了。
19.(1)写出了雪来得不经意和突然
(2)写出了人们对威海下雪的随意和适应,又有几分惊喜感情;
(3)为下文具体描写威海的雪,作了铺垫。
20.(1)初冬的雪:有温度的(暖的),易化,有情意。如:“看上去都觉得暖洋洋的”“一握,便握成了一个漂亮的雪团”,“走不上几步,雪团便化成了水”“一股湿湿的暖……脸上柔柔地划了一下”;(2)隆冬的雪:寒冷,融化慢,凝结快,没有温情。如:“带了许多的寒意”“落到脸上、手上,那是彻骨的寒冷”“还不会立即化掉”“小水珠还没来得及流淌,就已经凝成坚硬的小冰粒”“握不成一个好看的雪团”
21.(1)比喻,拟人,对比。把雪花分别比成小女孩和小男孩,黑松比成父亲,片松比成母亲,并且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通过对比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雪落在黑松和片松上后,由于黑和片松外形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可爱的姿态,体现了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两词是客套话“打扰”、“拜访”的意思,这里连用意思近似的两词既照应了前文的“常客”,又生动且幽默地强调了威海的雪下得频繁且长的特点,也显示了人们对它喜爱。
22.表面可以看出,南洋的华人华侨喜爱雪,喜爱四季分明的气候;其实,身居热带的他们是忘不了生他们养他们北方的故土,以此来寄托心中的那份乡思之情。
《雪》阅读答案 篇16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掌心化雪 阅读答案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11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盐城市)
18.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9.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3分)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
20.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3分)
21.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4分)
22.仿照下面例句,结合文中丑女的遭遇,以不以恶小而为之开头,写一句话。(3分)
例句:不以善小而不为--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
不以恶小而为之──
23.本文有不少精彩语言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4分)
参考答案
18.(1)心理老师给丑女孩温暖的拥抱,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2)我在医院滴眼药水暂时失明时得到了热心人的搀扶。(3)我的先生真诚地施与路边乞讨的老人。
19.提示:可以就外表美和心灵美的道理来说服开导,要求:说理充分,有说服力,语言流畅
20.因为他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觉得帮助可怜的乞讨老人是不理顺应当的,所以他并不骄矜自喜;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予更多更好的帮助,所以觉得羞愧。
21.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用火热的心帮助别人走出困境,融化冰冷的现实。(意思正确即可)
22.一个鄙夷的眼神,一种歧视的态度,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风狂雨骤、天昏地暗。
23.示例:摘录: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点评:呼唤人们给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用温暖的心融化冰冷的现实。春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爱的力量的巨大,又巧妙地与下文的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相照应。
《雪》阅读答案 篇17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小题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4分)
第二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3分)
小题1: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2分)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2分)手法答出一点即可给一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回答此题要结合尾联“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以及题干中的关键词“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知人论世,得出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答出借景抒情、借代的手法,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回答情感。对着,向着;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与诗的三、四句“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相应和。
《雪》阅读答案 篇18
祁连雪
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②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③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④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⑤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⑥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衹,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⑦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本文开篇引用古诗,请简析其作用。(2分)
2.赏析第③段的语言特色。(4分)
3.对第④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话传说、历史积淀使祁连山显得历史厚重、富有魅力。
B.阅读《穆天子传》时,人们会非常投入,并将其作为信史。
C.《穆天子传》的“恍惚无征,夸言寡实”对祁连山的吸引力无影响。
D.多年来对祁连山的渴慕会使欢忭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递增。
4.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
5.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观山如读史”?(3分)
6.请对本文标题“祁连雪”作评析。(5分)
答案
1.(2分)开头以诗句渲染自己去河西走廊之前对此地先入为主的荒凉印象,通过对比,反衬现实真相;(1分)引领下文,也透出了文章特有的书卷气。(或增添了文学色彩)(1分)
2.(4分)本段在描述祁连山丽景时,多用四字词语,如:“静绝人世、夐列天南、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等,多为书面语,用语华丽,使文章语言典雅优美;(2分)同时还运用拟人,如“咬缺了完整的晴空”,使语言生动形象。(2分)语言与祁连山的壮丽美景相吻合,自然流露作者对祁连雪岭如恋人、挚友般的喜爱。
3.(3分)A
4.(3分)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处产生的情感,使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祁连山在不同河西走廊过客心中留下了个性化的印象。
5.(3分)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一点2分,两点3分)
6. (5分)文章以“祁连雪”为标题颇具
【《雪》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雪》阅读答案11-03
《雪》的阅读答案03-27
《雪》的阅读答案01-23
雪阅读答案07-10
《雪》阅读答案03-20
《雪》阅读答案11-03
《雪》阅读答案09-24
《雪》阅读答案11-16
《雪》的阅读答案09-13
《对雪》阅读答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