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野望》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答案1: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B.题目中的“望”具有统领全篇内容的作用,下文所写内容既有诗人亲眼之所见也有诗人想象之景象,全诗采用了虚实结合。
C.“谁家哭”表现寒食节人们在祭奠先祖时的痛哭情状,凄凉悲惨,令人心怀惆怅,追思怀远。
D.颈联中“尽是死生别离处”一句与《长恨歌》中“悠悠生死别经年”抒发的是相同的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
15.诗歌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分析。(6分)
答案:
14.D
分析:该诗抒发的是对亲人先祖的沉痛追悼,《长恨歌》表达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思念和悲伤。
①尾联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2分)
②“冥冥重泉哭不闻”,直接抒发了黄土之上,人在哭泣,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没有办法知晓的悲痛。(2分)
③“萧萧暮雨人归去”,以景结情。黄昏时分,暮雨潇潇,扫墓人于凄清冷寂的环境中黯然离去。抒发凄凉、伤感之情。(2分)
阅读答案2: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诗歌尾联中“采薇”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由近及远。
故选:B。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和情感主旨。采薇的含义可结合浅层和深层的含义回答。浅层就是本意“采食野草”,而深层要结合典故来答,即代指隐居不仕。理解情感主旨,要先了解诗歌尾联的大致意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句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
(1)B
(2)“采薇”代指隐居生活。尾联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惆怅孤寂的情怀。
阅读答案3:
【甲】野望王绩【乙】南乡子李殉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2分)
答: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3分)
答:
答案:
13.(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阅读答案4:
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水底归云乱,芦丛返照新。
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
兵曱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悠悠只倚杖,悄悄自伤神。
天意苍茫里,村醪亦醉人。
19.“兵甲无归日”一句中“兵甲”指______,“江湖送老身”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情感)。
20.陈与义在北宋灭亡后转学杜甫,此诗被清代纪晓岚评价为“入之杜集,殆不可辨”,请从意象、情感两个角度赏析本诗的风格。
【答案】19.(1).战争/战事(2).晚年漂泊流落的感伤
20.全诗沉郁顿挫。①意象真实、清冷、密集,如“微雨”“凉气”“乱云”“遥汀”“薄暮”“独鸟”等,契合诗人深沉的心境。②情感沉痛、厚重而不消沉,诗人既有自身的羁旅之愁、衰老之叹,又有亡国之痛,个人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结尾不以悲语收束,而已宽解之语作结,使全诗情感深沉而不颓唐。
阅读答案5: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诗人在具体描写时,远近相称,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绝妙、充满生机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2、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3、答案示例: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4、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5、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6: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评分建议:比喻,1分;说明,1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参考答案:
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
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
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
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
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
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如未结合诗句分析,酌情赋分。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阅读答案7:
数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写到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赵诗流露出一种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的感情。
(2)和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妙处。
(3)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赵诗流露出一种懊丧(落寞、悲苦)的感情,而翁诗却流露出一种闲淡(欣喜)的感情。
(2)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的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及其好处)(2分)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写出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但理趣盎然)
(3)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欣喜,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
二:
(1)两首诗都写秋景,流露出的情感有无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内容赏析其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振奋,再到见山峰被云遮蔽若隐若现而既欣喜又遗憾,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感情的相同之处:整体上都通过白描笔法,写出景物、意境的清空、悠藐、高远,借此表达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疏放和闲淡之情。(每点2分,共4分)
(2)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赏析即可得4分。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谈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析“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分析“忽”“闲”“见”也可)(诗意2分,手法分析2分,共4分)
阅读答案8: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
采薇《·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
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6分)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答
《野望》②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南安军》③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野望》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野望》阅读答案11-04
《野望》阅读答案11-04
野望阅读答案06-21
《野望》阅读答案10-30
杜甫野望阅读答案11-06
王绩《野望》阅读答案11-13
野望阅读答案15篇(经典)11-11
《野望》阅读训练附答案10-12
野望翁卷阅读答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