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梁思成的故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答案1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梁思成当年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周恩来描述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也开始明白,当他谈到北京城墙时,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 ① 是为防御而叠积的砖堆, ② 是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它轩昂的外象,或它历尽风雨,同北京人民同甘苦的象征意味,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五十年代,听说自己曾经堪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个真正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
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10.画线句中的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
1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① (不仅,不只,不但) ② (而,而且,又)
12.“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运用了 修辞方法,作用是 (2分)
13.文章结尾意味深长,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案:
10.答案:堪 勘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1.答案:①不只 ②而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2.答案:比喻 形象地表达了梁思成不被了解和重视,还被人误解的无奈之情。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3.答案:表达了对梁思成的敬仰、惋惜,也含有对那些误解他的人的责备。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答案2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出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当年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整整六十年。
暗淡的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尤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梁思成、林徽因的资料,根据所见过的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他攀上去之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地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作为对建筑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面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①,一尊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为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他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筑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②免遭轰炸所作出的努力。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兴奋。
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在最近一篇描写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的.报告文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在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一份奈良古建筑的图纸。
面对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国军官,梁思成说了这样一番话:“要是我从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和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我不清楚报告文学的作者如何了解到这番对话的内容,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但是,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梁思成的建议受到了美军的高度重视,保护奈良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战争之后,在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奈良,因其众多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名城。在奈良获此命名三十周年的那天,《朝日新闻》③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梁思成当年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周恩来描述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也开始明白,当他谈到北京城墙时,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诉说:“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不只是为防御而堆积的砖堆,而是一圈与北京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它轩昂的外象,或它历尽风雨,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五十年代,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
(节选自《收获》,1995年第5期,有删改)
注:①[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②[奈良]日本名城,公元710—784年间为日本首都,当时建筑仿照中国唐朝长安。③[《朝日新闻》]日本的一家著名报纸。
15.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点?(3分)
答:
16.文章开篇写“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17.作者没有亲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因此用“我很自然地想到……”“我想到了……”的口吻叙述,甚至说关于奈良城的对话“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但读者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它是真的”。这是什么缘故?(3分)
参考答案
15.①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②为保护古建筑放弃国耻家恨。③将北京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3分。每个要点1分。)
16.①强调了梁思成独一无二的价值和贡献,②表达了对梁思成思想精神的高度赞赏,③隐含了对梁思成所处时代的遗憾和感叹。(3分。每个要点1分。)
17.示例:文中所写梁思成的言行虽有虚构,但所依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现状是真实的,所记叙的考察应县古塔、保护奈良古城等事件是真实的,这些言行符合梁思成的思想逻辑,反映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和胆识令人信服。因此,文中联想想象的细节才会有历历在目的真实感。(从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人物思想逻辑”任一角度作答均可。)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答案3
梁思成的故事
吴小进
【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词语
(1)站在(wēi é) 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kān) 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huī) 因夫妇一行
(2)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dǒu gǒng) ,一副(diāo xiàng),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2.根据要求答题
(1)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现代 家梁思成对保护日本的
(建筑)不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做出过贡献
(2)中国的古建筑具有轩昂的外象这里轩昂的意思是:
【整体感知】
3.梁思成的故事中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4.从梁思成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民族文化精神?
【能力提升】
5.八达岭长城上几乎没有一块砖上没有字请你给那些在城砖上刻字留名的人几句劝告
6.据《北京晚报》报道,20xx年7月9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历经千年风雨,整修城墙却因一场梅雨坍塌你对此有何看法?
【精段训练】
阅读课文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世人谁能深深体味,回答各题
7.在谈到北京城墙时,为什么梁思成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
8.北京城墙有哪些象征意义?
9.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你如何理解其中蕴涵的`深意?
10.选文结尾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你从这感叹中可以体味到什么?
参考答案
1.(1)巍峨 勘 徽 (2)斗拱 雕像
2.(1)建筑学 奈良唐招提寺 (2)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3.(答案提示:挑选自己感动的一个故事,并说明感动理由即可)
4.(答案示例)对古建筑艺术文化的珍视,对自己喜爱的事业的执著追求等
5.(答案示例)长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保护它;在它的城砖上刻字,破坏了它的整体面貌,损坏了它的历史价值,是不是觉得很不应该啊?
6.(答案示例)明中都皇故城整修城墙的坍塌,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让我们有愧祖先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损毁,是我们永远的遗憾!
7.因为建筑艺术是人的创造精神的再现,而梁思成拥有建筑的灵魂,他热爱古代建筑,古建筑在他眼中是有生命的物体,是活生生的存在
8.象征着古老民族的创造力,象征着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他认为北京城墙同北京人民共历了甘苦岁月,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因此也象征着历尽甘苦的北京人民
9.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和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的不妥协
10.(答案提示:围绕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即使遭人误解也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回答)
【梁思成的故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阅读原文及答案10-11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01-09
励志故事阅读答案06-14
蝙蝠的故事阅读答案02-03
猫的故事阅读答案02-05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12-07
《徐悲鸿的故事》阅读及答案11-24
《给予的故事》阅读答案01-25
小街的故事阅读答案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