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斯《山行》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15 09:31:5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项斯《山行》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斯《山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斯《山行》阅读答案

项斯《山行》阅读答案1

  项斯《山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

  ①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自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缲(S面)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翻译】:

  幽深茂密的树林里也有人居住,一条小溪在几户人家穿过。山峰的影子随着太阳的移动,也在变化。草地上有鹿群踏过的泥痕。茅舍中飘出阵阵制茶的热气,缲丝的声音从竹篱笆里传出来。正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赏析】: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阅读训练】:

  一、

  (1)有人认为颔联虽然选取了“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却写出了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赏析。(3分)

  (2)尾联“不惜”一词中隐含着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二、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山间村落:枥木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有一条溪水流过,被几户人家共同分享着。

  B、颈联写村民如何烘茶和抽茧,茅舍飘出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缲丝的声音,从而表现了山村农民生活的艰辛凄苦。

  C、尾联写诗人行走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卖药材回来的人,最后随同这位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了。

  D、末句的“不惜”是抒情的关键:山村风景已然如此明丽,那么山中的景色应该更为迷人吧!这样的结尾使感情更加深蕴而隽永。

  3.这首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的妙处。

  4.请从表达技巧或诗人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诗人行走山间所见之景,青翠的枥木蔚然成林,潺潺溪水从几户人家门前蜿蜒而过。

  B.颈联借描写茅舍飘出的烘茶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的缲丝声,表现了山民简朴的生活。

  C.尾联写诗人在山路上巧遇卖药归来客,之后便跟随他遁迹云山,表明诗人已厌倦山村生活。

  D.前两联写景细腻,意境幽深;颈联转写山民日常生活,拓展意境;尾联含蓄表达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一、(1)同意。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以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了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2)诗人没有走进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态。

  二、

  1.七言律诗

  2.B

  3.“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去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4.表达技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步换形;动静结合;点染法等。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情怀。

  三、

  1.C

  2.要点:分别指出诗句中的“动”“静”描写,并加以分析;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语言通顺。

  示例:“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

项斯《山行》阅读答案2

  《山行》

  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1.试赏析二、三联在上的妙处。(5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此两联写景深得动静之妙。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日下之峰与山峰之影动静相衬,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带泥痕”这一静态细节,反映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诗句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颈联“缫丝声隔竹篱闻”以动衬静,表现出山村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分别指出两联的动静关系各1分,结合诗句赏析,分析作用3分)

  2.诗人情感:对山村野景的喜爱,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作者在前三联移步换形,环绕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表达了对山村野景的喜爱。尾联“不惜”随卖药归来客遁迹空寂的云山,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

  (两种情感各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各2分)

【项斯《山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08-19

山行阅读答案参考07-09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08-20

杜牧《山行》阅读答案09-20

山行_项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9-26

商山早行阅读题目和答案07-10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02-02

《江行》阅读答案11-06

《江行》阅读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