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阅读答案

时间:2023-06-22 09:51:3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事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事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事阅读答案

感事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新春感事

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

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

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

2.(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 ②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 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感事阅读答案2

  新夏感事①

  陆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②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夏(公元1163年),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②兼旬,二十来天。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为“新夏感事”,是借立夏之景抒发对时政的感怀,从中可窥见作者念念不忘国家之心。

  B.首联写立夏之时的景物之新,此时已是百花已谢尽而绿树成荫,满眼一片新绿,故作者称其为新夏,既写所见之景,也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

  C.颔联写作者因为自己大病初愈,二十多天没有喝酒才能在立夏时的四月第一次听到黄莺的叫声。

  D.尾联将自己的欣喜变得有些若狂之态,“唯有涕纵横”表现了作者不仅为圣主的开明而欣喜,也为自己能亲眼见到国家太平而高兴。一句“圣主不忘初政美”既含讽谏之意,又有感激之情。

  E.如果说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感事的一部分,那么,他所感的时政之事才是作者的本意。“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反映出当时政治上对他的长期压抑。而此时却有一种由衷的期待与欣喜。

  15.全诗以新夏之景为触发点,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答案

  14.BC(B3分,C2分,共5分)B项,作者并没有借此写内心新的感受和感悟。C项,作者在立夏时才听见黄莺的'啼叫,是因为作者借居之处是深山之中藏古寺,山深林密,物候稍迟。

  15.①在新夏充满生机的一片新绿中透出日长无事的娴静之情;②深山四月听到莺啼的喜悦之情;③对“下诏通言路”可能带来天下太平的期待之情;④对高宗时秦桧当权误国的不满。(1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6分。)

感事阅读答案3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

  (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参考答案

  (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

  二

  (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1分)

  (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3分)

感事阅读答案4

  浪淘沙·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作用。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参考答案

  1.①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1分)②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2分)③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2分)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 (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共6分)

  3.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感事阅读答案5

  欧阳修

  故园三径久成荒,贤路胡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

  ①暖,烦心渴喜凤团

  ②香。号弓

  ③但洒孤臣血,忧国空余两鬓霜。

  何日君恩悯衰朽,许从初服

  ④返耕桑。

  [注]①花蕊:一种布,柔韧洁白如凝脂。②凤团:宋代贡茶名。③号弓:指帝王崩殂。④初服: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用“三径就荒”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志。

  B.颔联表现了诗人病骨嶙峋却有花蕊布取暖、心情烦躁却有香茶可品的喜悦之情。

  C.尾联直抒胸臆,殷切期望皇恩垂怜,让自己结束宦海生涯,归隐田园从事耕桑。

  D.诗人因事兴感,情感真挚自然,这与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相一致。

  15.试分析颈联中“忧国空余两鬓霜”的“空”字和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艺术效果有何异同。

  答

  14.B

  15.同:都抒发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人理解,不被赏识的忧愁和苦闷。

  异:本诗直抒胸臆,“空”字直接道出为国事而忧,鬓生华发的.感伤;而杜诗则借物抒情,借黄鹂的空有好音无人欣赏来抒发自己不被赏识与理解,空有报国之志的苦闷和惆怅。

  相关阅读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

  《渔家傲九日欢游何处好》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九日欢游何处好。黄花万蕊雕阑绕。通体清香无俗调。天气好。烟滋露结功多少。 日脚清寒高下照。宝钉密缀圆

  《解仙佩有个人人牵系》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个人人牵系。泪成痕、滴尽罗衣。问海约山盟何时。镇教人、目断魂飞。 梦里似偎人睡。肌肤依旧骨香腻。觉来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滁即滁州,欧阳修于1045年8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

感事阅读答案6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①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②徒有伊川叹,五利③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成烟中。

  【注释】吴融,晚唐诗人。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进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①“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②《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见披发人(古代戎族,有披发的习俗)在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③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戎杂居,矛盾尖锐。魏绛主张“和戎”,并举出其“五利”,被晋悼公采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雄伟壮美的太行山景色: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色彩鲜明,宛若浮雕。

  B.颔联、颈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C.颈联笔锋一转,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借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

  D.尾联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

  16、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5、C、“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错,颔联是述古喻今,颈联是抒感言怀,故应是“由述古喻今转为抒感言怀”。

  16、①首联以景衬情,用景色之美、气候之寒,衬托诗人心中的悲凉。

  ②颔联、颈联借用典故,用伊川之叹来表达自己对唐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借对魏绛的“五利”之策的肯定,表达了自己寄希望于朝廷能采取“和戎”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也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行为。

  ③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战争势必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给国家带来创伤。

【感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吴融《金桥感事》阅读练习及答案06-16

《边行书事》的阅读答案07-07

吴中书事阅读答案06-20

即事王安石阅读答案12-13

《感旧》阅读答案11-02

《感旧》阅读答案11-02

感旧阅读及答案01-21

书边事阅读理解及答案07-07

王安石《钟山即事》阅读答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