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木兰花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花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花阅读答案1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
⑴《木兰花》:即《玉楼春》。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45页)。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注】张先,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时年作者八十六岁。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寒食:即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阕。(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阕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阕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阅读练习二: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3分)
答案:
(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一点1分)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4.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划龙舟和荡秋千。(2分)
5.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D.时间变换,由昼至夜。
6.有人评价画线句写景工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答案:微风轻拂,庭院中淡白轻柔的杨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衬下飘荡,似有若无,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静谧世界,暗示了诗人游乐后恬适、舒畅的心情。
阅读练习三:
8.词的上下两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4分)
9.这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种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8.上片描绘出一幅热闹的寒食春游图,青年竞龙舟、游女荡秋千、芳洲采花、秀野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表现了词人对欢乐生活的热爱;(2分)下片描绘寒食节月夜庭院的宁静之美,远山渐暗、池院寂寥无人、月色清新明亮、杨花飘浮无影,表现了词人清澈澄净的可贵心态。(2分)
9.①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上片写寒食节白天春游的热闹场面,下片写热闹之后的静谧幽美的夜景,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表现词人对动之美与静之美皆能欣赏的豁达情怀。(2分)②视听结合。行云去后遥山暝为视觉,已放笙歌池院静为听觉,共同表现了热闹之后的静谧夜景。(2分)③情景交融。月色清明,杨花飞舞,花过无影,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的恬适和舒畅。(2分)(答其他技巧,持之有据亦可)
译文:
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洒满清朗的.月色,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木兰花阅读答案2
卢祖皋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①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①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
(1)起句“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有何妙处?试作赏析。(4分)
(2)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4.(1)①“嫩寒催客棹”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做客之舟,突出了风日之美;②“嫩”字修饰“寒”将触觉的“寒”通过视觉表现,运用通感的手法给瑟瑟清寒赋予一种令人喜爱的色彩。
(2)全词表达了词人倦于官场、向往山林、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卢祖皋在此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心期”,即指投合素心的愉悦之情。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然而词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份,好像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卢祖皋在此强调了他对这种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恋。“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一个“惹”字尤能将无情草木化为有情。作者这样运笔,不但使文气跌宕,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来。歇拍两句,再将笔势收拢,点出今番之帝城醉梦,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不似”意即“不如”。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那颗高尚的心灵在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茫茫尘海,龌龊官场无法使这颗心得到宁静,于是他转向山林,转向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
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文笔活泼,妙喻联翩,意思是说:鸿鸟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只有你们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迹。这是以鸿鸟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接下去,作者以错综之笔就自己与诗僧两面关锁写来,脉络清晰。“吴江鹭忆”,指作者的去处。“孤山鹤怨”,指二僧挂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这样写来便觉清超,也显示了词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经“梦醒”二字点染,便成了奇笔。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山河。“瘦吟”句是写对诗僧的忆念,暗用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瘦”字又形象地表达了相思的苦怀。歇拍二句,自相问答,饶有趣味。什么时候再相聚会呢?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这样的结尾,更显得雅致,有韵味。
木兰花阅读答案3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1.(2分)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5分)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木兰花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①,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②波底月!
【注】①“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②“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
3。“佳人犹唱醉翁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醉翁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
2。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答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即可)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从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作答,意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
木兰花阅读答案5
【原曲】: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释】: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高考阅读题】: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21.(2分)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5分)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木兰花阅读答案6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析
(1)此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译文: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木兰花阅读答案7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2分)
(2)“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①由日间的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分)
赏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即所谓。同一主题的作品在、中是数不胜数的。但这首词在写法上自有它的新意。
起句在词序上有点倒装,并不是“独上小楼”便觉“春欲暮”,而是正当“春欲暮”时我们的这位女主人公“独上小楼”。拿那首有名的《闺怨》(闺中少妇)来参照。王昌龄首先提出“闺中少妇”,是客观的叙述。
韦庄在这里却省去主语,是主观的。王昌龄在那里先说这少妇“不知愁”,又逢美好的“”,于是便“凝妆上翠楼”,先一点也不写愁,为后面的“悔教”提供对比,反差愈大效果愈突出。这里却是一开始就强调“独”与“暮”,而且紧跟着“愁望玉关芳草路”,不仅提出“愁”,而且还指明“玉关”,反过来也把主人公的身份亮出来了。“消息断,不逢人”的“人”,是为“玉关”征人传“消息”的“人”。这个传递“消息”的“人”都等不到,无可奈何,当然只好“却敛细眉归绣户”了。“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连娟细扫眉”(温飞卿语),“细眉”,正是晚唐风尚。
上片是远望,一无所见,消息全无,只好无可奈何地归房。写的是白天,在楼上。下片却写楼下院中,时间也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用如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落花”在时序上照应上片的“春欲暮”,又是主人公的自我写照。“罗袂湿斑红泪滴”句子也有点倒装。正因为“红泪滴”,“罗袂”上才会出现‘湿斑”。“红泪”暗用《拾遗记》所载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被选入宫,“别父母,泪下沾衣,以玉唾壶承泪,壶中泪凝如血”的故事,极言相思之苦。
所以说下片写的是黄昏,是从结尾两句推测出来的。征人在“玉关”,当然要相隔“千山万水”。一个闺中少妇,何曾经历过干山万水的远行呢。远望不见,愁闷无端,当然只好托诸魂梦,希望在梦中相见了。做梦本是虚无飘缈的事,用不着遵循道路的。这里却故作痴语,玉关道路未曾经行,梦中恐怕也无从寻觅。俞陛云《五代词选释》引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作比,认为“皆情至之语”,是很有道理的。主人公因见落花而滴泪叹息之余,进而想到梦中寻觅,时序应该已是黄昏。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与王昌龄《闺怨》中那忽然的懊悔也是对比鲜明,很不相同的。
俞陛云又说:“此词意欲归唐,与《菩萨蛮》第四首同。”这是联系韦庄的身世来立论的。张惠言编《词选》,创常州词派,认为温飞卿的《菩萨蛮》(小山重叠)是“感士不遇也”,认为韦庄的《菩萨蛮》五首是“留蜀后寄意之作”,都是这种解释方法。温词比较隐晦。书目却比较明快,《菩萨蛮》寓有思唐之意,也不能说全是穿凿附会,不过,这首《木兰花》的“归唐”之意却不甚明显,似不必节外生枝地去搞“有寄托入,无寄托出”那—套。
木兰花阅读答案8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淅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划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
①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随父降宋,为右神武将军。博学能文辞。此词作于作者临死前不久。
②芳尊:杯中盛着美酒。
(1)“城上风光莺语乱”一句的“乱”字用得很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
(2)下片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3分)“乱”写出了“莺”啼叫的热闹,和下文的“春拍岸”一起,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美景无限的画面。(1分)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意,(1分)作者用“乱”字也出了心中的那份忧虑,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之情。(1分)
(2)(4分)对比(1分);同样是“芳尊”,以前是厌恶,现在则是喜欢到“惟恐浅”。(1分)写出了作者借酒消愁的`情状,(1分),抒发了被贬黜罢官后内心痛苦无奈心情。(2分)【最多给4分。】
参考译文
城上眺望,风光大好,黄莺儿的叫声乱成一片。城下湖面上烟波浩渺,春水烟波浩渺,春水不断地拍打着堤岸。这令人伤怀的青青杨柳如绵绵芳草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没有呢?我眼中充满泪水,愁绪袭来,先就使我肝肠寸断了。
我觉得自己的情怀渐渐像个老人,没有生气了。还吃惊的发现镜子中昔日红润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该换了,已变得如此憔悴苍老了。往年,我体弱多病,讨厌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儿在前,却唯恐酒斟得不满。
鉴赏
词中用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春声、春色,首句的“乱”字用得极好,将春景渲染得十分生动热闹,而群莺乱啼已是暮春天气,这里也暗含春光将尽之意。作者又用明丽的景色来反衬自己凄黯的心情,以及对于年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末二句以借酒浇愁来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心情,又隐约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留恋,尤其传神。以绮艳之语寓政治情怀,词格颇为委婉。
木兰花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8.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这两句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远望朋友离去、依依不舍的情景,(3分)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离忧 (3分)。
9.答案:比较和比喻,“人生无无比多情”即“没有什么比人更多情”,二者本质属性相同,是比较,“江水不深山不重”是说友人的情意比江水深,比山高,二者本质属性不相同,是比喻。
木兰花阅读答案10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参考答案: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木兰花阅读答案11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执行细则】①既有对自然的“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可给2分,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给2分。
②“君子”回答为“正人君子”“人才”“诗人(词人)自己”“我”也可以给1分。
木兰花阅读答案12
减字木兰花
春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⑶,剔尽寒灯梦不成。
注释: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②著摸:撩拨、沾惹。③仍:重复。④剔:剪剔灯心的动作。
(1)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独,孤独。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榻,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2分)②五独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2分)(答题思路:根据行为分析心理情感,再到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女词人在下片中用特写镜头摄取的两幅生动的画面,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泪洗残妆图。女词人思前虑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泪水滚滚,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脂粉。女词人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个爱打扮的人,现在竟听任泪洗残妆毫不顾惜,令人催泪悲思。(2分)②夜剔寒灯图。女词人在愁病交加、恶性循环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难平、心意烦乱而夜不能寐,只得面对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把灯芯挑了又挑。(2分)
阅读练习二:
(1)独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6分)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是如何表现怨的。(6分)
【参考答案】
(1)①词人连用五个独字,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意,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②五个独字写出了日常生活中词人的孤独,塑造了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形象。③五个独字反复出现,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音乐美,强化了情感。(每点2分)
(2)①反复手法。首句五个独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孤独之意,怨情自在其中。②动作和肖象描写。伫立伤神泪洗残妆等,写出了词人悲伤哀怨的形象。③直抒胸臆。词中伤神愁病梦不成等词句,直接道出了词人的春怨之情。(第一点1分,二、三点各2分)
赏析: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木兰花阅读答案13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1】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骓汗血宝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愔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②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芃芃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③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4分)
参考答案:
13.①(3分)D(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不符合文意)
②(4分)B、D
③(4分)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落日余晖中回望荒城,倚栏目送鸿雁远飞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繁华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韵悠长,耐人回味。
【评分参考】解说诗句1分,点明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1分,分析情感1分,解说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木兰花阅读答案14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参考答案
1.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2、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木兰花阅读答案15
木兰花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信。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
14.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参考答案】
14.选D E。( D语言浅白感情质朴;E突出“恨”字)
15.词中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恨”的原因。(6分)
15.(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木兰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木兰花阅读答案12-02
木兰花的阅读理解答案07-14
木兰花·春恨阅读答案06-21
减字木兰花阅读理解练习答案12-06
苏轼《减字木兰花》阅读练习及答案06-16
阅读的感觉阅读答案07-07
面试阅读理解及答案 面试阅读答案解析11-16
苦恼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苦恼阅读答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