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2 09:23:2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遗址》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遗址》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遗址》阅读答案

《遗址》阅读答案1

  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做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xx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题目:

  15.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6分)

  16.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6分)

  17.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6分)

  参考答案:

  15.(1)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2)残缺;(3)让人产生对历史和文明的追思。(每点2分)

  16.(1)不懂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2)一味追求经济利益;(3)缺少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与敬畏。(每点2分)

  17.(1)遗址公园化,是对遗址的破坏,让我们失去了真正的遗址;(2)没有了遗址,历史文化会变得浅薄和苍白;(3)用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遗址公园化的担忧,呼吁保护遗址,保护历史。(每点2分)

《遗址》阅读答案2

  遗址

  滕贞甫

  辽西多杏树,一种杏仁格外饱满的大扁杏树。

  为了确认鹅冠山是否适合种植大扁杏,陈放专门请来了省农学院的造林老专家上山考察。老专家在认真考察了鹅冠山后胸有成竹地说:“深挖坑,换熟土,春天栽,夏滴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里终会变成花果山!”老专家特意强调:“尤其要利用好这七道梯田遗址,古人打的这个基础太好了,好像就是为你们栽树做准备的。”汪六叔说:“这不是古人挖的,是生产队时期我三舅柳奎带人修的。”老专家说:“你三舅了不起,这梯田当时要是设计好排水,雨水是冲不垮的。”汪六叔说:“我三舅固执呢,他说鹅冠山栽不活树。”老专家笑了:“鹅冠山又不是月球,有啥不能栽的?只要深挖坑,换熟土,头一年跟上滴灌,肯定没问题。”老专家又说:“所有遗址都是凝固的等待,等待什么呢?当然是等待有缘人。你们来驻村,就是这遗址的有缘人,让遗址活起来,你们就接续了历史。”

  汪六叔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参加大扁杏种植合作社,村民无动于衷,有人还说风凉话:鹅冠山要是能栽树,还至于荒废几百年吗?汪六叔对陈放说:“这事要想干,必须说服我三舅,我三舅不带头,别人不敢干。”

  柳奎是柳城最有威望的老者。十年前柳奎的老伴儿过世,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八十岁的他和小女儿一家在村里生活。他不愿意离开柳城,曾对汪六叔说,人哪,放放风筝可以,真要成了风筝就不是件好事。

  陈放知道,柳奎当大队长时带领社员修了一条通往公社的沙石路,这路一直用到现在。柳奎修路获得成功,但接下来一件事却走了麦城。当时他想到了鹅冠山,鹅冠山光秃秃的,要是修上梯田不就变废为宝了吗?柳奎性子急,说干就干不含糊,他带领社员利用冬闲时间大干了三年,在鹅冠山上修了七层梯田。这七层梯田很有气势,市报还发表了一篇配照片的报道,题目是《昔日寸草不生鹅冠山,今日层层叠叠大梯田》,偏僻的柳城着实火了一把。谁知第四年一场大雨下来,把千辛万苦修起来的梯田冲塌了,社员的汗白流不说,修梯田的碎石、担上去的土在山洪冲刷下形成了泥石流,把山下许多良田给毁了。公社一个年轻技术员扛着锄头在山.上转悠了两个钟头,最后得出结论:鹅冠山不涵养水土,一下雨就会形成径流,梯田的事就别费力气了。柳奎本来打算重整旗鼓再带人上山,公社的人这样一说,他就犯了寻思,并因此感冒了七天。虽然村民没有当面埋怨他,但他为此长期自责,好在实行联产承包后生产队解体,梯田之事从此淡出了村民视线。

  柳奎是一扇门,这扇门不开,村民就进不了种植合作社。陈放和汪六叔来到柳奎家。柳奎正歪在录音机旁边听评剧,录音机旁有个特大号的塘瓷茶缸,厚厚的茶垢是岁月的积累,茶缸上有四个手写体红字:劳动光荣。

  “又在听《刘巧儿》啊,三舅?”

  柳奎身子欠了欠,指了指一旁的凳子道:“陈书记来了,请坐。”

  “我们要感谢您哪,老队长。”陈放坐下来大声说。

  柳奎愣了愣,问:“啥事感谢我?”

  陈放说了省里专家对七道梯田遗址的肯定,引用了老专家的原话:遣址是一种凝固的等待,等待有缘人。“没有老队长当年修梯田,鹅冠山今天杏树就无法栽,专家说了,正是这七道梯田遗址,为鹅冠山植树奠定了基础。”陈放放大声音说,尽管他知道老队长耳不背,但他心里清楚,放大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效果。

  “专家说这七道梁还有用?”老人声音有些抖,他一直把七道梯田的遗址称为梁,刻意回避梯田这个说法。

  “专家说了,只有在这七道梁.上挖坑栽树,才能保证成活率。”汪六叔说,“这是省里的专家,不是当年公社的技术员,听说那个技术员是别村抽上去的土专家。”汪六叔知道,当年就是年轻技术员一句话,把柳城三年苦干判了死刑。

  柳奎站起身,背手在屋里转了三圈。他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战天斗地的岁月,山上那七道梁哪一道不是汗水和着泥土垒起的?虽然七道梁后来垮了,但垮掉的废墟里埋葬着不可替代的辛苦,尽管这辛苦已经演变成一口黑锅。

  “能在您当年修的梯田上栽上第一批杏树,这是对当年劳动最好的回报,”陈放说,“这样,您的一块心病也就撂下了。”

  柳奎没急着表态,而是细问了专家的意见,问了树种、坑深,尤其问了滴灌问题。他说:“当年我也想过在鹅冠山栽树,大寨虎头山能栽树,我们鹅冠山为啥不能栽?我是个不信邪的人,就带人在山上栽了不少黑松,黑松抗旱,耐寒,谁知栽上黑松当年,这些树全都被风抽死,功夫白费了。”

  陈放解释:“当年没有滴灌技术,缺水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那你搞滴灌从哪里弄水?”

  陈放说:“我请专家现场看了,山坳里有废井,能打出水来,人不能饮用,浇树没问题,水利部门会支持。”

  柳奎知道山坳里曾经是抗日义勇军营地,打出灌溉用井应该不是问题。他坐下来,端起搪瓷大茶缸深喝了一口水,将茶缸往桌子上一放。

  “干吧,陈书记,七道梁已经干闹了四十年。”柳奎说。

  陈放紧紧握着柳奎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老队长,我们都是七道梁的有缘人!”

  (节选自《战国红》,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省城专家把柳奎带人修的梯田当成了遗址,从侧面反映出当年那场洪水对梯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B.柳奎带领村民修梯田,梯田却被洪水冲垮,说明柳奎虽有干劲,却没有实地调研,缺少科学精神。

  C.陈放明知道柳奎耳朵不背还要大声说话,是因为他希望能够把话说得更清楚,让柳奎可以听明白。

  D.汪六叔说专家是省里来的,当年的技术员是土专家,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土专家没有经验。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柳城人民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的故事,七道梁“建——垮——建”的过程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B.作者没有对柳奎进行直接描写,但汪六叔的介绍以及特大号茶缸,已经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劳动者形象。

  C.文中动词十分传神。“树全都被风抽死”的“抽”凸显了风的猛烈,让人直观感受到修筑梯田的艰苦。

  D.小说以“确认鹅冠山能否种杏树”开头,再以“柳奎决定种树”结束,情节之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6.小说除了顺叙之外,还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7.选文中说“所有遗址都是凝固的等待,等待有缘人”,什么样的人是七道梁等待的“有缘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4.A(B项“柳奎虽有干劲,却没有实地调研,缺少科学精神”错。柳奎也在鹅冠山上栽过树,知道山坳里曾经是抗日义勇军营地,说明他对鹅冠山做过实地调研,也懂得涵养水土的方法,只是没有技术解决灌溉问题;C项“他希望能够把话说得更清楚,让柳奎可以听明白”错。原文“尽管他知道老队长耳不背,但他心里清楚,放大声音本身就是一种效果”,这个效果就是强调当年柳奎带人修的梯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D项“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土专家没有经验”错。汪六叔说这番话是为了重新激发柳奎的信心)

  5.B(“作者没有对柳奎进行直接描写”错,有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6.插叙。插入了柳奎当大队长时带领村民在鹅冠山上修梯田,结果梯田被山洪冲垮的事情(插入讲述了鹅冠山上梯田遗址的来历),与开头形成呼应,凸显了柳奎积极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劳动者形象。(4分)

  7.七道梁遗址等待的有缘人是能够彻底改变七道梁面貌的人,包括:①像老专家那样尊重科学,注重实地考察,根据七道梁的地质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的人。②像柳奎那样不畏艰苦,勇于实践,为改变七道梁付出辛勤汗水的人。③像陈放那样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积极投身扶贫事业的人。(6分)

【《遗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面试阅读理解及答案 面试阅读答案解析07-02

相认阅读理解答案 相认阅读答案12-10

求婚阅读答案 求婚阅读理解答案12-10

理发阅读答案 理发阅读理解答案12-10

手阅读理解及答案最新 手阅读答案07-20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11-1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11-12

阅读春片段阅读答案11-20

阅读的愉悦阅读题答案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