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26 07:47:5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①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

  【注】①沅湘:爱国诗人屈原曾被流放湘江,在江边对渔父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②沉累: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即舜帝。此句出自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抒发了游兴已尽渴望回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B.“徒倚”二句,从傍晚到月夜,长时间倚栏,思绪万千,为下文抒情蓄势。

  C.下片连用“雄”“吞”“隘”三个词,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

  D.“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运用了反问,反问中不掩悲喜感叹之情。

  16.简析“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结句的妙处。(6分)

  答

  15.A(“倦游”是指仕途不得意而思归隐,“湖海”二句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16.(6分)化用诗句,“回首叫虞舜”引用了杜甫《诸公登慈思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借渴望清明政治,表达渴求被遇而不得的忧愤(2分):“杜若满芳洲”以景作结,洁白的杜若花,暗指了高尚的节操,余韵无穷(2分):以乐景衬哀情,用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词人心境的悲凉(2分)。【评分标准】按点给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2

  ·赋三门津

  金

  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

  ①人鬼:指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

  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③骑鲸客:指。《》:“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反用《后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上阕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

  E.就全词而言,写景、、议论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2.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 (C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D(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

  2.词人借用典故,表达那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骑鲸客”的典故表达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二

  【注】①人鬼:三门峡中的南归门和北人。②一峰: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人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 “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开篇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的意境极为相似,接下来的三句,写黄河之长与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采用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堪比钱塘,高险壮观,神形兼备。

  C.这首词的上阙写景,依照空间顺序展开,由近及远,从高到低,富有层次;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相映成趣。

  D.“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反用东坡《后赤壁赋》 “攀栖鹄之危巢”句意;其中的“危”即“危险”之意,乃一字传神,突出砥柱山的髙峻艰险。

  2.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也激愤难平。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 (C项写景间顺序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及远” D项“仰危巢”的“危”是“高”的意思而非“危险”之意。对1项3分,对2项5分)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2分)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用“骑鲸客”的典故,联想到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2分),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的壮志豪情。(2分)

  参考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情怀之作。词中通过描写三门津的雄奇壮丽,让词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和黄河的气势磅礴有感而生,其间也寓托了词人在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狂澜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

  这是一首赋写三门峡雄险气势的词篇。在历史上,三门峡以其奇伟险壮而名世,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赋为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制。元氏此作,笔力雄放,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实为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难得的'名篇。

  起首一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就视觉而言,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在“黄河九天上”之后,又紧接以“人鬼瞰重关”一句,是说河水俯瞰着人鬼重关。由仰视而俯瞰,由远而及近,物象也由模糊而趋具体。这两句把黄河水收束到三门峡中,使景物落到实处;虽未见一“险”字,但已险象环生。由于有了这两句交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也就水到渠成。河流落差极大,峡水极深,关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奇观,自然会有长风高浪,一定形成“怒卷”之势。而在长风巨浪下,水花四溅,水汽氤氲,使得本来给人以温暖的日光也显得寒气森森。这不仅仅是诗人的感觉,也的确是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以上四句,诗人挥如椽巨笔,挟风带浪,创造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极现一个“险”字。至此,诗人仍觉意犹未尽,又连用两个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吕梁山,在今山西省离石县东北,山势奇险,是晋西高原的骨干。《黄帝》篇云:“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三门峡距吕梁山较近,其险峻处相类。如果说这是诗人就近取譬的话,那么用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则为远喻。此二景,一北一南,皆以雄奇名世,用来比喻三门峡,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可谓淋漓尽致。这两句贴切的比喻,既丰富了全词的内容,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驰骋想象的艺术洞天。接着,词人又收以“直下洗尘寰”一句,则更加突出了黄河水的凌空直下,具有冲洗整个人世间的豪壮气概。“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前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后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

  下阕笔势虽由敛而舒,但基调却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一“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以下,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燃犀下照”,指《温峤传》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指洞察奸邪。“佽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在诗人看来,燃犀洞察妖物的温峤也好,轻疾善射的做飞也好,都用不着。因为,他们都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那么,能“力障狂澜”就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则又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此词纯以气势胜。上片多写景,下片多抒情、议论。但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又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峡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3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间。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来,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16、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6分)

  答

  15、 D

  16、以家具少于车的夸张语气调侃自己家中的寒窘;以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因病止酒遣散歌者故交疏离的冷清;以白鹤飞来又忽去戏谑自己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6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4

  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词的下阕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年岁的.大。

  (2)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但仍不忘收复国土的壮志。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5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6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注释:(1)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2)瓯(ōu),杯子。(3)欹(qī),斜倚,斜靠。

  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两个1分,答出6个即可)

  (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7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这首词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14.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2分)

  15.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2分)

  答案:

  13..宋(或:北宋)苏轼(或:苏东坡)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D理由:“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16.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8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释 :

  ①人鬼 :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仅人门可以通船。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秘神奸 :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⑤佽飞强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⑥骑鲸客 :指李白。⑦银山:比喻涌起的波涛。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字写出黄河咆哮奔涌,天地万物都可能被冲决的逼人气势,反衬出砥柱山昂然挺立的伟姿。

  B. 上片写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有远景的摄取,也有特写镜头的推现,画面交替出现,层次井然。

  C. “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攀栖鹘之危巢”的句意,写出了砥柱山的'高峻艰险。

  D. 本词笔力雄健,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谋篇布局上下回应,环环相扣。

  15. 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4. B

  15. 上片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反衬中流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下片承接上片景物描写,三门峡纵是如此惊险,他也要唤取像李白这样的高士,击鼓穿过风浪。表现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作者以奇横之笔势,写雄阔之壮景,抒博大之情怀。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9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相传兰台故址在湖北钟祥县境内。

  ④天籁:万物发出的自然之声音,这里指风声。

  ⑤刚道:硬要说,偏说。

  (1)词的上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3)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4)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2)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2分)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2分)

  (4)①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1分)②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2分)③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以①②两点为主要得分点,3分)

  二:

  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2、“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君”与“我”之间关系怎样?“湿”字说明了什么?

  答:“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亭子的主人与“我”之间关系亲密,“湿”字说明油漆新,色泽鲜明,快哉亭刚建成不久。

  3、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想到了什么?“长记”二字将作者的思绪拉到了哪里?

  答: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发现此时的景象和他在平山堂所看到的景象很相似,都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于是“长记”二字将他的思绪拉到了过去在平山堂赏景的情形,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

  4、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做什么写法?并做分析。

  答:虚实结合。“落日绣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五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色

  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

  眼前:快哉亭(江水与碧空相接,夕阳与亭台相映),实景

  长记:平山堂(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虚景

  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卷。

  6、“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自身人格的象征,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教师补充,这说明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悲观消极,萎靡不振,而是拥有着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

  7、下阕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出了江面的平静,而“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则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叫做什么写作手法?

  答: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三句是对水光山色进行静态的描写,后两句则是一幅动态画面。

  8、“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答: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借对风的议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教师补充并投放幻灯片,宋玉《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所说的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译文】

  落日时分,我卷起锦绣窗帘,快哉亭下,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新建造的这座亭子,窗户上青红油漆都还没干呢。我经常记起在平山堂上,倚靠着枕头躺着欣赏烟雨迷蒙中的江南,看见一只孤单的鸿雁越飞越远,直至隐没在遥远迷蒙之中。(在这快哉亭上),我体会到了醉翁说的话:“山光水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宽达一千顷的广阔江面,全都像镜子似的洁净澄澈,水面倒影着碧绿的山峰。忽然波浪涌起,掀动激荡着一只小船上的白头老人。可笑兰台公子,不理解庄生所说的天籁的美妙之处,硬说风分为雌雄。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

  赏析: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全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0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1)。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2),刚道(3)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白头翁:指老船夫。(2)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3)刚道:“硬说”的意思。

  13、“一叶”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__(1分)

  14、请选词中一典故,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

  13.小船(1分)(答到船即可)

  14.典故“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或“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结合语境,写出该典故如何使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含蓄,并能扩大文本的内涵等特点。(3分)(运用了醉翁或者宋玉的典故1分,对典故内容进行分析1分,效果含蓄委婉1分)

  15.虚实相间:“实”为“快哉亭”周围的景致;“虚”为回忆中的“平山堂”迷蒙的景色。其中的“绣”、“枕”、“没”字用得颇有韵味,表达了诗人在“快哉亭”前的欣喜(爽朗、愉悦、快活)之情,也为下文剧情的跌宕起伏作了铺垫。(4分)(手法1分,虚实相间,或者回忆都可以,虚实分别是怎样的.内容1分,情感1分,结构上的作用1分;答寓情于景(1分)也可以,回答的时候需要答出景物和情感的特点(2分),并且和下阕的景物关联,说清楚结构上的作用(1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1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的神仙世界里,今晚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我想借助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空中的楼宇太高,高处不胜寒,受不了那里的清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身舞蹈让影子随舞,在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色)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挂在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儿。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对人们不应有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此事古难全。这种事自古就难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能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体现作者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全文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月亮。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创设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序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含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2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8. 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5分)

  9. 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8.①结构: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下片的伤今。(3分)②内容: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由此联想到人世沧桑、朝代兴废,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2分)

  9. 答案: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2分)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2分)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3

  水调歌头·对月有感①

  朱敦儒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

  诏六丁②,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③。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注】①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②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③星躔:星宿的序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天宇垂象、日月回旋,气象恢弘,境界阔大,富有感染力,体现豪放派的'词风。

  B.上片想象月宫中绚丽的七宝楼台、袅袅的仙乐及美丽的嫦娥,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

  C.下片运用传说,词人希望“诏六丁,驱狡兔,屏痴蟾”,暗讽当时朝廷官员不能尽忠职守。

  D.整首词深沉清峻,气势磅礴,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

  16.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句都有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5.(3分)B

  16.(6分)①苏词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侧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②本词借“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侧重春达对收复失地、国君回归和百姓团圆的渴望。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4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8.“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5分)

  9.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6分)

  试题答案:

  8.①此句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楚地)赋闲,愿意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热望。(2分) ②此句意思是,诗人在晚上反复剪去灯花查看自己锋利的弯刀。(1分)③前方传来喜讯,宋军大败湖人,无奈“风约楚云留”,风和云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1分)放眼山河,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无法施展,他手握钢刀,想象采石矶掀起惊涛骇浪,壮阔的战斗场面让诗人情不自已。(1分)

  (思想感情2分,对“剪烛看吴钩”的理解正确1分;结合上下文其他句子理解分析2分,共5分)

  9.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2分)②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诗人忧伤。(2分)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2分)

  (共三处用典,每处2分。第一、第三处,典故和思想感情各占1分;第二处,典故承前,不作要求,两个思想要点各占1分,共6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2——23题。(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

  2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22、(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23、(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2-25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11-09

《水调歌头游览》的阅读答案04-18

蔡伸《水调歌头》阅读答案06-15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03-29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阅读答案11-09

水调歌头中秋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水调歌头追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水调歌头·游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4-18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04-27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①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满芳洲。

  【注】①沅湘:爱国诗人屈原曾被流放湘江,在江边对渔父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②沉累:指沉江的屈原。③虞舜:即舜帝。此句出自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抒发了游兴已尽渴望回归故里的'思乡之情。

  B.“徒倚”二句,从傍晚到月夜,长时间倚栏,思绪万千,为下文抒情蓄势。

  C.下片连用“雄”“吞”“隘”三个词,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飞动。

  D.“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运用了反问,反问中不掩悲喜感叹之情。

  16.简析“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结句的妙处。(6分)

  答

  15.A(“倦游”是指仕途不得意而思归隐,“湖海”二句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16.(6分)化用诗句,“回首叫虞舜”引用了杜甫《诸公登慈思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借渴望清明政治,表达渴求被遇而不得的忧愤(2分):“杜若满芳洲”以景作结,洁白的杜若花,暗指了高尚的节操,余韵无穷(2分):以乐景衬哀情,用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词人心境的悲凉(2分)。【评分标准】按点给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2

  ·赋三门津

  金

  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

  ①人鬼:指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

  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③骑鲸客:指。《》:“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反用《后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上阕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

  E.就全词而言,写景、、议论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2.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 (C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D(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

  2.词人借用典故,表达那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骑鲸客”的典故表达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二

  【注】①人鬼:三门峡中的南归门和北人。②一峰: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人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 “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开篇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的意境极为相似,接下来的三句,写黄河之长与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采用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堪比钱塘,高险壮观,神形兼备。

  C.这首词的上阙写景,依照空间顺序展开,由近及远,从高到低,富有层次;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相映成趣。

  D.“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反用东坡《后赤壁赋》 “攀栖鹄之危巢”句意;其中的“危”即“危险”之意,乃一字传神,突出砥柱山的髙峻艰险。

  2.作者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也激愤难平。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 (C项写景间顺序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及远” D项“仰危巢”的“危”是“高”的意思而非“危险”之意。对1项3分,对2项5分)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2分)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用“骑鲸客”的典故,联想到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2分),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的壮志豪情。(2分)

  参考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情怀之作。词中通过描写三门津的雄奇壮丽,让词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和黄河的气势磅礴有感而生,其间也寓托了词人在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狂澜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

  这是一首赋写三门峡雄险气势的词篇。在历史上,三门峡以其奇伟险壮而名世,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赋为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制。元氏此作,笔力雄放,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实为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难得的'名篇。

  起首一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就视觉而言,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在“黄河九天上”之后,又紧接以“人鬼瞰重关”一句,是说河水俯瞰着人鬼重关。由仰视而俯瞰,由远而及近,物象也由模糊而趋具体。这两句把黄河水收束到三门峡中,使景物落到实处;虽未见一“险”字,但已险象环生。由于有了这两句交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也就水到渠成。河流落差极大,峡水极深,关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奇观,自然会有长风高浪,一定形成“怒卷”之势。而在长风巨浪下,水花四溅,水汽氤氲,使得本来给人以温暖的日光也显得寒气森森。这不仅仅是诗人的感觉,也的确是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以上四句,诗人挥如椽巨笔,挟风带浪,创造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极现一个“险”字。至此,诗人仍觉意犹未尽,又连用两个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吕梁山,在今山西省离石县东北,山势奇险,是晋西高原的骨干。《黄帝》篇云:“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三门峡距吕梁山较近,其险峻处相类。如果说这是诗人就近取譬的话,那么用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则为远喻。此二景,一北一南,皆以雄奇名世,用来比喻三门峡,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可谓淋漓尽致。这两句贴切的比喻,既丰富了全词的内容,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驰骋想象的艺术洞天。接着,词人又收以“直下洗尘寰”一句,则更加突出了黄河水的凌空直下,具有冲洗整个人世间的豪壮气概。“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前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后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

  下阕笔势虽由敛而舒,但基调却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一“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以下,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燃犀下照”,指《温峤传》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指洞察奸邪。“佽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在诗人看来,燃犀洞察妖物的温峤也好,轻疾善射的做飞也好,都用不着。因为,他们都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那么,能“力障狂澜”就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则又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此词纯以气势胜。上片多写景,下片多抒情、议论。但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又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峡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3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间。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来,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16、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6分)

  答

  15、 D

  16、以家具少于车的夸张语气调侃自己家中的寒窘;以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因病止酒遣散歌者故交疏离的冷清;以白鹤飞来又忽去戏谑自己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6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4

  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词的下阕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年岁的.大。

  (2)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但仍不忘收复国土的壮志。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5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6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注释:(1)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2)瓯(ōu),杯子。(3)欹(qī),斜倚,斜靠。

  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意象?(3分)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你认为“新”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两个1分,答出6个即可)

  (2)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此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7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这首词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14.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2分)

  15.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2分)

  答案:

  13..宋(或:北宋)苏轼(或:苏东坡)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D理由:“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16.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8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释 :

  ①人鬼 :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仅人门可以通船。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秘神奸 :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⑤佽飞强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⑥骑鲸客 :指李白。⑦银山:比喻涌起的波涛。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字写出黄河咆哮奔涌,天地万物都可能被冲决的逼人气势,反衬出砥柱山昂然挺立的伟姿。

  B. 上片写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有远景的摄取,也有特写镜头的推现,画面交替出现,层次井然。

  C. “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攀栖鹘之危巢”的句意,写出了砥柱山的'高峻艰险。

  D. 本词笔力雄健,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谋篇布局上下回应,环环相扣。

  15. 清代叶燮《原诗》中称此作品“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请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4. B

  15. 上片写黄河险峻壮观的气势,反衬中流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下片承接上片景物描写,三门峡纵是如此惊险,他也要唤取像李白这样的高士,击鼓穿过风浪。表现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作者以奇横之笔势,写雄阔之壮景,抒博大之情怀。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9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①作:建造。湿青红:湿润的青漆、红漆颜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鲜润清新。

  ②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他曾任兰台令,相传兰台故址在湖北钟祥县境内。

  ④天籁:万物发出的自然之声音,这里指风声。

  ⑤刚道:硬要说,偏说。

  (1)词的上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3)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4)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2)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3)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接着五句是回忆镜头,作者联想到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2分)

  或答: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由眼前快哉亭之景忆起自己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风景:江南烟雨、杳杳孤鸿,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作者借此来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突出二者相同的意境。这种忆景写景的笔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2分)

  (4)①这首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1分)②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2分)③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以①②两点为主要得分点,3分)

  二:

  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2、“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君”与“我”之间关系怎样?“湿”字说明了什么?

  答:“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说明亭子的主人与“我”之间关系亲密,“湿”字说明油漆新,色泽鲜明,快哉亭刚建成不久。

  3、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想到了什么?“长记”二字将作者的思绪拉到了哪里?

  答:作者坐在快哉亭上赏景时,发现此时的景象和他在平山堂所看到的景象很相似,都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的,于是“长记”二字将他的思绪拉到了过去在平山堂赏景的情形,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

  4、上阕中,作者先写眼前所见快哉亭的景色,然后写过去在平山堂所见的景色,由现实写到回忆,这叫做什么写法?并做分析。

  答:虚实结合。“落日绣帘卷”四句写现实中的情况,是实写。“长记平山堂上”五句回忆过去赏景所看到的景象,借在平山堂所看到的美景来描写眼下所见的快哉亭的景色,是虚写。因此,上阕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色

  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

  眼前:快哉亭(江水与碧空相接,夕阳与亭台相映),实景

  长记:平山堂(若有若无,若隐若现,高远空蒙),虚景

  5、“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澄澈平静,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卷。

  6、“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在白头翁身上,寄寓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里“白头翁”的形象是自身人格的象征,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泰然自若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教师补充,这说明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并没有悲观消极,萎靡不振,而是拥有着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

  7、下阕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出了江面的平静,而“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则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叫做什么写作手法?

  答: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三句是对水光山色进行静态的描写,后两句则是一幅动态画面。

  8、“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好处?

  答:运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借对风的议论,引出作者自己的感受,即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教师补充并投放幻灯片,宋玉《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所说的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译文】

  落日时分,我卷起锦绣窗帘,快哉亭下,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我知道你是为了我才新建造的这座亭子,窗户上青红油漆都还没干呢。我经常记起在平山堂上,倚靠着枕头躺着欣赏烟雨迷蒙中的江南,看见一只孤单的鸿雁越飞越远,直至隐没在遥远迷蒙之中。(在这快哉亭上),我体会到了醉翁说的话:“山光水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宽达一千顷的广阔江面,全都像镜子似的洁净澄澈,水面倒影着碧绿的山峰。忽然波浪涌起,掀动激荡着一只小船上的白头老人。可笑兰台公子,不理解庄生所说的天籁的美妙之处,硬说风分为雌雄。只有胸中有了浩然正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长达千里的“快哉”之风。

  赏析: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五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全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风格。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0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1)。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2),刚道(3)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白头翁:指老船夫。(2)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3)刚道:“硬说”的意思。

  13、“一叶”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__(1分)

  14、请选词中一典故,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

  13.小船(1分)(答到船即可)

  14.典故“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或“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结合语境,写出该典故如何使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含蓄,并能扩大文本的内涵等特点。(3分)(运用了醉翁或者宋玉的典故1分,对典故内容进行分析1分,效果含蓄委婉1分)

  15.虚实相间:“实”为“快哉亭”周围的景致;“虚”为回忆中的“平山堂”迷蒙的景色。其中的“绣”、“枕”、“没”字用得颇有韵味,表达了诗人在“快哉亭”前的欣喜(爽朗、愉悦、快活)之情,也为下文剧情的跌宕起伏作了铺垫。(4分)(手法1分,虚实相间,或者回忆都可以,虚实分别是怎样的.内容1分,情感1分,结构上的作用1分;答寓情于景(1分)也可以,回答的时候需要答出景物和情感的特点(2分),并且和下阕的景物关联,说清楚结构上的作用(1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1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天上的神仙世界里,今晚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我想借助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空中的楼宇太高,高处不胜寒,受不了那里的清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身舞蹈让影子随舞,在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色)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挂在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儿。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对人们不应有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此事古难全。这种事自古就难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能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体现作者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全文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月亮。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创设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序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含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2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8. 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5分)

  9. 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8.①结构: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下片的伤今。(3分)②内容: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由此联想到人世沧桑、朝代兴废,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2分)

  9. 答案: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2分)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2分)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3

  水调歌头·对月有感①

  朱敦儒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

  诏六丁②,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③。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注】①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②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③星躔:星宿的序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天宇垂象、日月回旋,气象恢弘,境界阔大,富有感染力,体现豪放派的'词风。

  B.上片想象月宫中绚丽的七宝楼台、袅袅的仙乐及美丽的嫦娥,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

  C.下片运用传说,词人希望“诏六丁,驱狡兔,屏痴蟾”,暗讽当时朝廷官员不能尽忠职守。

  D.整首词深沉清峻,气势磅礴,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

  16.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句都有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5.(3分)B

  16.(6分)①苏词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侧重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②本词借“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侧重春达对收复失地、国君回归和百姓团圆的渴望。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4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8.“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5分)

  9.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6分)

  试题答案:

  8.①此句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楚地)赋闲,愿意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热望。(2分) ②此句意思是,诗人在晚上反复剪去灯花查看自己锋利的弯刀。(1分)③前方传来喜讯,宋军大败湖人,无奈“风约楚云留”,风和云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1分)放眼山河,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无法施展,他手握钢刀,想象采石矶掀起惊涛骇浪,壮阔的战斗场面让诗人情不自已。(1分)

  (思想感情2分,对“剪烛看吴钩”的理解正确1分;结合上下文其他句子理解分析2分,共5分)

  9.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2分)②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诗人忧伤。(2分)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2分)

  (共三处用典,每处2分。第一、第三处,典故和思想感情各占1分;第二处,典故承前,不作要求,两个思想要点各占1分,共6分。)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1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2——23题。(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

  23、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22、(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23、(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