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27 16:09:3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定风波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定风波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定风波阅读答案

定风波阅读答案1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黔中秋来阴雨连绵,叫人困苦不堪的状况,表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B.“及至”“催醉”描绘了重阳放睛诗人登高痛饮的形象,流露出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忘怀得失的胸襟。

  C.“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以鬼门关的`险峻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悲愁。

  D.全词“催醉--簪菊--驰射”,结构一抑三扬,衬跌有力;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富于生气。

  15. 吉林大学喻朝刚教授在《宋词观止》中评价此词,显示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不甘消沉的精神风貌。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结合全词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 (3分)C

  15. (6分)同意。①纵饮狂欢,喜出望外。诗人虽被贬谪,然而当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表现出喜悦之情。②头上簪花,自负不服老。以老翁头上插花的举止,以“莫笑”“君看”的自负口吻,表现出不服老的气概。③比肩古人,豪情满怀。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吟诗,还骑马射箭,气概要直追古时名流。(同意2分,每点1分,3点全对4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2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什么叫“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

  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片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定风波阅读答案3

  定风波·红梅①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

  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其《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诗句。

  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熟悉的词牌还有“浣溪沙”“如梦令”“一剪梅”等。

  B.“慵开”指梅花,“好睡”用比喻手法写出梅花延误花期而与桃杏同时开放的原因。

  C.“自怜冰脸不时宜”写出生就冰清玉洁的梅花唯有乔妆改扮才能合春天之“时宜”。

  D.“诗老不知梅格在”表明苏东坡认为石延年咏梅仅看取绿叶青枝是因不了解梅格。

  26.本词托物言志,吟咏梅花意在歌颂梅花的`品格。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B.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D.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27.作者批评石延年不知红梅的本质,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梅格”的内涵。(5分)

  答

  25.B

  26.A

  27. (1)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守。(3分,必答内容,引用或解说诗句1分,概括内涵2分)

  (2)闲淡雅致

  (3)冰清玉洁

  (4)洒脱随性

  (5)……(2分,答出合理一点即可。引用或解说诗句1分,概括内涵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4

  定风波

  宋·周邦彦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苦恨城头更漏永,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尊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

  (1)从内容上看,本词从 与 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2分)

  (2)周邦彦是写离愁别恨的高手,周词“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本词造语浅近而情意真挚,请结合全词,就“情意真挚”加以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1)从内容上看,本词从 与 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2分)

  答:歌(听歌,唱歌)//酒(饯别,饮酒)

  周邦彦是写离愁别恨的高手,周词“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本词造语浅近而情意真挚,请结合全词,就“情意真挚”加以赏析。(3分)

  答:1)首句对歌者表露心迹:虽然我们在依依惜别,但须打起精神来唱,因为我们是难得的'知音。宽慰中蕴涵真情。2)“他日”是写期待,未别而盼重逢,期待中饱含深意。3) “漏永”两句,写听歌饮酒而醉,恨漏永无情,表现了相聚之久,惜别情深。4)“休诉”三句既写今日一醉方休,也想象别后无人共饮,借相聚一刻千金,来写友情珍贵深挚。(以上4点,答对3点给满分)

  备课参考:①本词从一歌一酒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离人瞬间的内心世界。②上片写听歌的感受。下片写举酒饮别。[注]①倚:依照。敛黛眉:眉间凝聚忧愁。敛,收。黛,青黑色。②漏永:夜长。③金尊:金制的酒杯,泛指酒杯。

定风波阅读答案5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1.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的行为表现和 的对比,抒发了 的感慨。(2分)

  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5分)

  【答案】

  1.内心感受 春光易逝,人生易老

  2.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2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探究题,题干中已经标明是对比,寻找的是对比的对象,题出得较绕,给出了表现,另外对比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为醉千钟茶瓯香篆小帘栊另外的是春怀

  病酒,应是内心的感受。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山西的题目,赏析主要是内容和手法,此题集中在手法,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一句,应该在表现手法和修辞上探究,写燕子相遇应该是想象和拟人,答题时注意答效果。

  注释

  ①漫兴:漫不经意,兴到之作。

  ②少日:少年之时。

  ③钟:酒杯。

  ④茶瓯(ōu):一种茶具。[2]

  ⑤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茶瓯(ōu欧):茶罐。香篆(zhun赚):篆字形的盘香。

  ⑥帘栊(lng龙):挂有帘子的窗户。

  ⑦元自:原来,本来。

  译文

  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剩下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为花儿开放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

  赏析:

  《定风波暮春漫兴》,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闲居带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态,衬托老来春意索然。下片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春归无迹,但飞燕却于来时夕阳中相见,则于迷惘惆怅间,掠过一缕欣慰情思。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二句是写少年时代逢春的状态和表现,那时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其乐无穷。但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老去逢春如病酒写眼前的现实: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是词人的无奈之辞: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这句抒发了对时光逝去的深深的慨叹和无奈。唯有二字写出老年生活的孤寂和无聊,除了喝茶之外什么都不关心了。

  下片首句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含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试问春归谁得见,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这个问句唐突,让人难以回答,于是迫切地期待下句。看词人的回答,更是 匪夷所思,妙不可言: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感慨春天逝去的词句很多,但此处词人却独辟蹊径,循循善诱,启发读者追寻春天的踪迹,角度独特。

定风波阅读答案6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椀。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13.电视台的诗词鉴赏栏目打算将这首词上阕的意境实景拍摄出来,第一个镜头脚本已经写出,请补写第二个镜头的脚本。(3分)

  【地点】江西上饶带湖

  【时间】暮春时节

  【人物】辛弃疾

  镜头一:青年时期的.辛弃疾风华正茂,头上插着春花,与朋友们饮酒作乐,趁着酒兴,策马游春。

  镜头二:

  14.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从词作风格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与这

  首《定风波》最为相近的一项是(3分)()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鹅鸠天》)

  C.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鹅鸠天》)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振英雄泪?(《水龙吟》)

  15.鉴赏栏目短片讲解本首词末两句时,引用了黄庭坚《清平乐》词中的名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百唠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阅读答案:

  13.示例:年老的辛弃疾十分慵懒,倚靠着窗户,喝着茶来消磨时光,案上香烟袅袅升起。

  (3分。有画面感、形象感,3分;有画面感,2分)

  14.C(3分)

  15.示例:两首词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离开无迹可寻,顿生惜春之感;分别想象春天与飞燕和黄鹂相逢,构思巧妙,给人以新奇的想象与启发,言虽尽而意未穷。

  (6分。相同点,2分;相同点的分析,4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7

  原文:

  定风波

  作者: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 黄庭坚拼音:

  wàn lǐ qián zhōng yī lòu tiān ,wū jū zhōng rì sì chéng chuán 。jí zhì zhòng yáng tiān yě jì ,cuī zuì ,guǐ mén guān wài shǔ jiāng qián 。

  mò xiào lǎo wēng yóu qì àn ,jun1 kàn ,jǐ rén huáng jú shàng huá diān ?xì mǎ tái nán zhuī liǎng xiè ,chí shè ,fēng liú yóu pāi gǔ rén jiān 。

  定风波 黄庭坚阅读答案: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0.(1)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突出了贬谪地环境之恶劣,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铺垫。

  (2)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

  定风波 黄庭坚翻译: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定风波 黄庭坚字词解释:

  (1)定风波:词牌名。左藏(cánɡ):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左藏。

  (2)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漏天:指阴雨连绵。

  (3)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直至。霁(jì):雨雪之止也。

  (4)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5)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气岸:气度傲岸。

  (6)华颠:白头。

  (7)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定风波阅读答案8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题目

  13. 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定风波:曲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B.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和“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中的“无肠”意思不同。

  C.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D. 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三苏”。为“宋词八大家”之一。

  14. 结合下列材料分析作者性格,从诗句内容出发。

  链接:“这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作者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作者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百度(有所改动)

  参考答案

  13. B A.“曲牌名”说法错误。“定风波”应是词牌名。B.说法正确。“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是“不管”的意思。“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中的“无”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的意思。句意: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羌笛不需要再吹出分别的凄凉,心中的'愁肠没有不是因此而伤感的。C.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洵的词作”说法错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D.“为‘宋词八大家’之一”说法错误。三人是“唐宋八大家”其中之三。

  14.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从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容、镇定、达观、旷达处世的人。

定风波阅读答案9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4、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 。(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1分)?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1分)?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天晴了(1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旷达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3.(1)D(3分)[末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错。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与故人天涯相隔”为核心。答“寂寞冷清”“冷夜无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给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11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①,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④两谢⑤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气岸:意气高昂。②华颠:花白的头颅。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千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④追:赶得上,比得上。⑤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起句运用生动的描写,“一漏天”“似乘船”写出屋内漏雨积水如塘的艰难处境。

  B、下阕以“莫笑”“君看”等词塑造了一个高傲、自大的老翁形象,他要和两谢比高低。

  C.语言表现力强,用重阳天雯渲染心情,以鬼门关的险峻表现作者忘怀得失的傲岸胸襟。

  D.本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表现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

  16、这首词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

  15、 B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准确理解诗歌是关键。此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技巧、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比对,同时可以将各选项进行比对,比对选项中所隐含的情感倾向。B项“塑造了一个高傲、自大,和世俗格格不入的老翁形象”错误,从词中看来,老翁精神饱满,意气高昂,不服输,但这不等于“高傲自大”。故选B。

  16、①反问。“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运用反问的手法,词人借这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强调了自己不服老的'气概。②用典。运用“戏马台”和“两谢”的典故,表现词人意气高昂的精神风貌。③运用对比。“风流犹拍古人肩”把自己和古人作对比,表现词人“风流”不逊古人的豪迈情怀。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赏析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表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定风波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释:①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天下之至险也”(陆游《入蜀记》)③戏马台:项羽所筑,晋时刘裕北征至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为乐。当时,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黔中秋来阴雨连绵,叫人困苦不堪的状况,表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B. “及至”“催醉”描绘了重阳放睛诗人登高痛饮的形象,流露出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忘怀得失的胸襟。

  c.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以鬼门关的险峻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悲愁。

  d. 全词“催醉--簪菊--驰射”,结构一抑三扬,衬跌有力;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富于生气。

  15. 吉林大学喻朝刚教授在《宋词观止》中评价此词,显示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不甘消沉的精神风貌。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

  14. c

  15. 同意。①纵饮狂欢,喜出望外。诗人虽被贬谪,然而当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表现出喜悦之情。②头上簪花,自负不服老。以老翁头上插花的'举止,以“莫笑”“君看”的自负口吻,表现出不服老的气概。③比肩古人,豪情满怀。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吟诗,还骑马射箭,气概要直追古时名流。

定风波阅读答案13

  定风波·重阳

  〔宋〕①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多病题诗无好句。孤负。黄花今日十分黄。

  记得眉山文翰老②。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阑干三抚独凄凉。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本词为其晚年所作。②眉山文翰老,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古代的传统。诗人也不例外,无论晴雨,诗人都会登高饮酒。点明其愉悦的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重阳节怒放,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却因病写不出好诗,以致辜负重阳佳节,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C.下片用苏轼的典故,写重阳之美,进一步深化了辜负美景的遗憾,同时又反衬后文的怀古之意。

  D.诗人对重阳美景而发怀古之思。结尾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无人会,登临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本词情感起伏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14.A(由全词来看,其感情基调应为萧瑟凄凉,所以此处并没奠定感情基调。)

  15.①按照重阳节登高的惯例,无论风雨,传递酒杯劝酒,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②此次登临,因为多病,对黄花美景而无好诗,辜负美景,写出作者的`遗憾。③借用苏轼的典故,再次书写重阳之美,反衬后文的凄凉。面对重阳美景而发怀古之思,写出对南宋政治的忧虑之情。

定风波阅读答案14

  定风波 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②,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③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2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3分)

  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三幅画面”错,“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意思是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展现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两幅画面,其中“江涵秋影”展现的是一幅画面,不能将其分为“江涵”“秋影”两幅画面。故选B。

  23.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5分)

  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定风波阅读答案15

  定 风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8、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9、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藉耐味。

  9、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1)(原创)赏析上阕前两句,并指出这两句对表现思想感情的作用。(4分)

  (2)(原创)概括这首词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5.(1)参考答案:(1)比喻、夸张(手法各1分),用漏天屋居似乘船 (诗句内容1分)形象描绘出黔中阴雨连绵、潮湿阴暗的恶劣环境(特点1分),反衬(作用1分)。

  (2)表现词人虽身遭贬谪仍老当益壮,渴望比肩前代风流人物(内容总结1分)的乐观自信(豪迈、豪放等皆可)(情感基调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定风波》阅读答案03-15

《定风波》阅读答案03-15

苏轼《定风波》阅读及答案06-15

《定风波》阅读答案15篇03-15

《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02-21

定风波阅读赏析及答案06-22

定风波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06-21

定风波·暮春漫兴阅读答案11-13

《定风波·杜鹃花》阅读答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