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8 18:36:1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军行》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行》阅读答案1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阅读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二

  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三:

  ①.第一句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分)

  ②.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

  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2分)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2分)

  参考答案

  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②.“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③.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 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大意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从军行》阅读答案2

  百战沙场碎铁衣,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B.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老将军的英雄豪气。

  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

  D.“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2、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答

  1、B.“打了一场胜仗”错。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

  2、①李诗“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②柳诗“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李白诗翻译】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诗作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虽战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从军行》阅读答案3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其三

   王昌龄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龙荒:荒原。

  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

  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

  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

  答案:

  诗歌答案:

  (14)BE

  (15)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2分)

  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4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比喻”错,这里直接凸显出战士为国捐躯;E、并不是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其三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故选BE.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其三通过“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战士沙场,表明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其六则是通过“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强权,突出反映对家国壮大的自信豪情.

  译文: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赏析:

  【其三】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其六】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军行》阅读答案4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

  答: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

  答:

  参考答案:

  11.⑴(1分)裂、折 ⑵(2分)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

《从军行》阅读答案5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廷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廷,匈奴贵族,这里是敌军的一员悍将。

  15、诗中放映了眼前这战场的严酷的词语有

  16、“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参考答案:

  15、(2分) 数重围。 独领 残兵 千骑 (每个0.5分 )

  16、(2分)“碎”.“独”二字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将军形象 。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豪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 “百战”写战事频繁,(1分)“碎”写出战事的惨烈,(1分)“数重围”和“突”写面临重重包围的困境,(1分)“残兵”写出只有少量人突围的悲惨结局。(2分)

  9.(6分) 首句写英雄历战之久;(1分)第二句以敌军数重围侧面表现英雄的临危不惧;(2分)第三句 以一“突”字写出英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1分)第四句以一“独”字,写出了孤军奋战、力压千军的豪迈气概,败中见豪气。(2分)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从军行》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18.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7.B

  18.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从军行》阅读答案7

  从军行

  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②。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②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B .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

  C .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

  D .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16.同样是描写战场,本诗颈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答:

  15. D解析:“盼望出现良将”无中生有。

  16.①都调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战场环境。李白诗写听到鼓声鸣起,看到兵气人云;李贺诗写听到角声震天,看到鲜血凝紫。②都以侧面描写方式描写战争场面。李白诗通过鼓声、兵气侧面烘托战场气势;李贺诗通过角声、血色侧面烘托战斗的激烈。(每点3分)

《从军行》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从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15.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曲解诗意。“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15.示例: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诗歌赏析】敌军入侵,边关报警,我军摆阵迎敌。诗人描写边塞的苦寒,借助想象和典故,来反映边塞战事的紧张、营地军纪的严明,表现将士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的豪情。

  诗的大意是:边关烽火四起,敌情汹溯,我军派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士兵们摆出威力无穷的“常山阵法”,以风卷残云之势扑向敌阵,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在军纪严明的隋军军营里响起。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凛冽的寒风中,守卫的士兵彻夜不眠,士兵刀剑上霜花闪闪。我们一定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到时候也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其中“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是名句,“弓月”为新月,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隋军军纪之严明,突现士兵保家卫国的豪情。

《从军行》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

  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从军行》阅读答案10

  古从军行①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生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②刁斗:古代军中钢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拆。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开通西城,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首宿”的种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由“白日”到“黄昏”,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士兵行军生活的辛苦。

  B.三四两句用刁斗声和琵琶声渲染了一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C.本诗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连胡人与胡雁都难以忍受。

  D.诗歌最后两句运用典故,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也突出了汉武帝的赫赫战功。

  15.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4、D 不是突出汉武帝的'赫赫武功,“空”字可见作者讽刺汉武帝好大喜功,借此来讽喻君王。

  15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年年战骨埋荒外”,战争残酷,但是收获很小。

  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辛,有家难回。

  讽刺当今皇帝的好大喜功。作者借古讽今,借汉武帝来讽刺当时的玄宗皇帝用兵。

《从军行》阅读答案11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从军行

王昌龄(王昌龄简介)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推荐阅读】王昌龄送别诗简析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

  【练习】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答: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

  答:

  【参考答案】

  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从军行》阅读答案12

  阅读王昌龄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注释]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二)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关山月》是乐府曲辞的一种,多写离别。“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即“关山渡若飞”中的'“关山”,古代地名。

  B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也抒发了对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C 第一首诗中的“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和思绪,而“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则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

  D 第二首诗末句以绵亘的长城、高悬的秋月为背景,借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渲染了征夫怀念亲人、思恋故乡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情”与“景”关系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这两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A(2)第一首诗前三句是叙事,描写环境,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先写景后抒情,第二首诗前三句借音乐声抒情,后一句写景。先抒情后写景。(3)这两首诗都抒写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

《从军行》阅读答案13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

  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③。

  [注]①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12、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乐府诗B、古体诗C、边塞诗D、咏史诗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军行”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首,颈联用比,情感喷涌气势磅礴。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4、联系全诗,赏析“拥”“思”“静”三个动词的运用。(5分)

  答案:

  12、(1分)C

  13、(2分)C

  解说:12、13题的考虑是,有课文王昌龄《从军行》,有该课的课后注释及课后练习,有关文化常识属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13题A,课后注释;B是想考诗歌意象这一关键知识;C赋比兴D的浪漫主义,都是是核心知识、核心素养。

  14、(5分)

  答案示例:“拥”呼应“鸣”,用比拟、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静”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

  评分说明:从词义、手法、结构、表达对象特点、情境(意境)、情思诸方面评分,但不必面面俱到;能赏析三个方面,且正确即可满分;夸张、比拟写出其一即可。鼓励有独特发现;三个动词都提到且无错,某一动词赏析特别精彩,即可满分。若从三个动词有层次的进行分析,即给2分;若能写出两个词的手法,即给2分;比拟夸张写出其一即可。

《从军行》阅读答案14

  【原诗】: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

  王昌龄 (约690― 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翻译】: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 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阅读训练】:

  一:(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二:(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分)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3):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二:(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从军行》阅读答案15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兵符。③凤阙,代指都城长安。④铁骑,穿铁甲的骑兵,这里指精强的骑兵。⑤百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18.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防有变,以“照西京”来渲染边情之紧急,由此也激发出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

  B.颔联以“牙璋”“凤阙”与“铁骑”“龙城”分别照应,写出了受命出征转战沙场的气势。

  C.颈联夸张地表现了出征将士的.视听感受,刻画出风雪中同敌人英勇搏斗场面的悲壮激烈。

  D.尾联用“宁为”“胜作”明志,抒发了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9.有人说唐诗“重气象”,其中有一点就是指唐诗创作题材广泛,境界开阔。请结合这首诗说说其在“重气象”方面有些什么体现。

  【参考答案】

  18. C

  19. ①题材广泛,文人关注社会,状写军旅生活。②境界开阔,边急、出征、激战、感慨,时空跨度虽大,但是一气呵成,浑如天成。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夸张”错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意思是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这两句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故选C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学生从题材和境界两个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就要通读全诗,从题材和境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题材而言,本诗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内容展现的是军旅生活,表现出一个文人对社会的关注。就境界而言,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全诗抒发壮志豪情,慷慨激昂,意境雄浑壮阔。而且整首诗呈现了一种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从战事紧急到受命出征,再到战场杀敌,时空跨度非常大,但并没有间断感,而是一气呵成,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翻译】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涛已难以平静。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生。

  【简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从军行》阅读答案03-16

古从军行阅读答案12-29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阅读答案10-13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6-25

《从军北征》及《从军行》阅读答案07-06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阅读答案10-21

李白《从军行》柳宗元《江雪》阅读答案06-13

杨炯《从军行》阅读训练附答案06-13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6

从军行诗词赏析及答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