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2 08:39: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2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1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习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习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习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2

  课上的很清晰。一开始认识主人公,那她一改常规,充分利用书上的文字,让学生根据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来介绍介绍法布尔,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了收集资料和概括能力的提高!然后是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种概括的方法又渗透在其中。先让学生说了说,然后及时出示课文中的三句话,让学生们了解概括课文内容也可以抓住课文的里面的句子,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好的是这三句中就有个知识点: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的对比。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来听,为什么会你读了不同。这样比教师在那里说教式的解释词语的意思好得多。那对词语的理解形式有很多这也是一种方法。词义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将词义放入情境中或者用这样的方法等等,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并能举一反三。

  其次是让学生找出突出法布尔是昆虫迷的事例。这对学生写作优帮助,让学生掌握了写人等一些特点的方法,要举具体典型的事例,才能更充分地反应人物特点。高年级的学生重在学习写作方法,这篇正好可以作为教学写人习作的例子。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多钻研教材,会发现里面学习的地方很多!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3

  成功之处: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著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小树立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本设计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手机的相关资料,力求多层面的吧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进入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读中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到位。

  学生可能会不喜欢回答问题,但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我设计各种形式朗读,力求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学生争着参与朗读时,我只顾着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朗读指导较少,也没有利用恰当的时机进入下一个环节,以至后来仓促下课。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让学生抓住“终于”体会朗读,如果能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探索精神,进行感情朗读更能水到渠成了。

  教学建议: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4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着迷”展开教学。如: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具体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通过自学后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很快会找到: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当学生概括出这两件事情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以及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本节课教下来后我感到: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应指导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多读读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将一个热爱大自然,对昆虫充满迷恋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课堂之初,我以“衣袋”为突破口,以法布尔的行为为主线进行授课。“和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没有装着零花钱和零食,而是装满了昆虫,这是什么原呢?以此进行探究。

  在学校吴校长的指导下,在这堂课中,我特别强调指导朗读和课堂评价,而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找出表现法布尔热爱昆虫的语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读出法布尔“欢呼雀跃”或者“极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这次上课,我惊喜地发现了指导朗读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了主题阅读书上法布尔写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布尔观察的细致和对昆虫的喜爱。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吴校长的指导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6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描写法布尔珍爱小甲虫的一个段落: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有趣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其生动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通过词句再现画面,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再现,就是根据课文文字,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描绘的有关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表现。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

  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我请了一位平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材等方式。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

  评价教师朗读:你认为老师读得怎样?你能帮帮老师吗?

  评价教材: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评价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平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7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8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本文的课题入手,抓住“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让学生感受法布尔情感的加深以及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

  一、质疑导入(完成)

  本篇课文题目独特新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使得他们兴趣盎然,主动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理清文章层次(完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改变按自然段顺序“平推”的教学流程,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层分析“着迷”-“迷恋”-“痴迷”(完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是环境造就的。这个小镇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让小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捉纺织娘开始,小法布尔的着迷转变成了迷恋,为了捉这只“歌唱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将任务抛到脑后,自己跑去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被父母责骂后,依然去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到这里,迷恋走向了痴迷。正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句子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有所欠缺)

  本次教学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只顾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忘了让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教学时,可以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会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次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的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要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悟,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枯燥的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该如何使用、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为习作积累素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9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小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学生则抓住一个“终于”来谈体会,也从中体会到法布尔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么高兴!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讲的课文是《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读熟课文,认识生词。本节课我设计的是以学生自主在课本做标记为主,同时讲一讲昨天晚上布置的一个短文的题目《我与法布尔》。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书,然后请几个人展示读,之后才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做标记。我没做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去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简单写写自己的理解。最终的结果不是很好,学生找到的句子很少。

  吸取了前一节课的教训,上第二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中心:主要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接着直接提出要求:找出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并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相对来说容易去找。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句子,如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法布尔不见了。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句子虽然找到了,但理解时,学生却不会抓住关键词去分析。只有两三个学生能根据重点词理解,如有学生从“三天前”知道了法布尔观察的时间很长,通过“敏捷”这个词懂得了法布尔经常去捉昆虫。我以这两个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分析内容。通过具体指导,有的学生找到了“暮色笼罩了田野”,知道这里指时间很晚了,法布尔为了捉昆虫却还没回家;“欣赏”证明法布尔对待昆虫就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放进”“包上”“装进”一系列动作体现法布尔小心翼翼地对待昆虫,生怕有一点伤害;“鼓鼓囊囊”说明法布尔捡到的东西非常多,他对什么也很感兴趣;“心里甜滋滋的”对法布尔的心里描写,捡到宝贝后的喜悦心情;“放进了垃圾堆”其中的动词“放”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不舍,还有可能还想拿回来等等。

  以前上课,虽然有时也引导学生这样去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号,但总归不是经常运用,因而有的学生似乎不太适应。包括有的较好的学生,这节课的表现都不是很积极。本来是两个任务的,最后一项讲评昨天晚上的作业《我和法布尔》一点儿都没涉及。也说明,学生对于这样去读书还不熟练。课下的作业是让学生整理课堂上讲到的句子,目的是想让他们巩固一下。以后还得继续用这种方法,力争使学生真正能自己读书,能从书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篇12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捕捉到纺织娘,他弃而不舍得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的趴在岸边,静静的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式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的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中,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断时,我通过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像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学生想像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我还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长大后对昆虫一如既往的迷恋。学生学完后,对法布尔有着深深的敬佩。

  由于在整体感知部分问题处理的有些琐碎,条例性不强,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文章的掌握不是很到位。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2篇)】相关文章:

《装满昆虫的衣袋》 阅读答案08-27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十四03-14

《装满昆虫的口袋》课文片断赏析范文12-30

我的课堂教学反思(通用7篇)03-22

同步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03-22

课堂教学反思05-26

高中简短课堂教学反思(通用24篇)03-22

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报告(通用9篇)04-26

《木兰诗》课堂教学反思12-08

《望岳》课堂教学反思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