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说课稿

时间:2020-11-26 17:06: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硫酸》说课稿

《硫酸》说课稿1

各位老师:

《硫酸》说课稿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硫酸》,它是高一化学必修本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本节的内容是硫酸的性质和用途,硫酸的性质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酸的通性,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本节对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起着辅垫作用。

  学生已初步认识硫酸的性质,但对浓硫酸的特性并不了解,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重要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掌握浓硫酸性质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把浓硫酸的特性定为教学重点,从知识本身看,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难点,从学生能力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本质,有一定困难,所以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复习初中学过的硫酸性质,引出教学重点,通过启发、实验探索掌握浓硫酸的特性,突出重点。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引导、分析实验现象,认识反应本质,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借助于演示实验和计算机动画模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浓硫酸脱水性、强氧化性的理解。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我采用了实验探索法。运用了演示实验、录像、投影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从常规角度看,一节好的化学课应该是“结构好、引入好、问题好、实验好、语言好”,并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节课就是按以上要求设计的。

  首先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情趣,引入新课。放一段录像,内容:硫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污染,告诉学生要知其中缘由,就要认真学习今天上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复习讨论,使学生明确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让学生归纳总结稀硫酸的性质,设疑:稀硫酸为什么具有酸的通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生成氢离子。

  第二步:主导思想是做好演示实验,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分析反应实质,深入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设问:浓硫酸和稀硫酸在发生上有什么差异?指出:浓硫酸不仅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转入本节这重点。

  设问:实验室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得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对浓硫酸的脱水性,通过[实验6-3]和[实验6-4]:浓硫酸与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的作用,由学生完成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增强实验能见度,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反应本质,掌握浓硫酸的脱水性原因。

  教师根据蔗糖炭化现象,引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突破教学难点。设问:稀硫酸与铜不反应,那么浓硫酸遇到这些物质会有什么变化?师生共同提出实验方案,由教师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组织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跟铜反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从化合价变化上分析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得出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并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得出:浓硫酸可氧化大多数金属。由计算机模拟动画得出:浓硫酸可氧化某些非金属。通过设疑: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制取及干燥硫化氢氧化,引导得出:可氧化某些还原性物质。师生共同总结浓硫酸特性,比较浓、稀硫酸的发生差异,说明事物量变引起质变规律。

  第三步: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硫酸用途,并布置课后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围绕本节重点、难点安排以下习题,将本节知识进行拓展、迁移。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深化补充。

  板书采用条款式,使知识系统化、直观化、清晰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硫酸》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初中的《常见的酸——硫酸》基础之上的,对其物理性质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是在高一上学期学习过电离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性质。硫酸中的硫元素处于最高价,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稀硫酸的性质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质,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硫酸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业上和实验室都有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掌握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能在工农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目标: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⑴、通过复习回忆巩固稀、浓硫酸的共性:酸性;⑵、探究识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⑶、通过探究理解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⑷、阅读自学,通过对硫酸性质的认识明确其用途。

  2.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⑵、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3情感目标:⑴、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依据教学大纲,“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为D级水平,要求能够达到分析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重点;浓硫酸的吸水性有别于脱水性,二者一字之差,容易混淆,所以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学生初中已学习过硫酸的酸性,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不易理解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6价硫表现出来的,所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教是为了不教。此前学生依次学习了部分氧化还原知识、离子反应及物质结构的理论知识后,其抽象逻辑思维正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明显加强,学习的动机更加稳定,不再满足被动的接受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准备变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采用了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验中感受浓硫酸的特性,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去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可以不当堂解释,供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学法指导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去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反馈矫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计划安排为:

  第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图:

  旧知新析导入新课

  展示样品探究归纳

  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

  演示实验,仔细观察

  回忆对比明了吸水性

  创设情景,探究特性

  物理性质

  探究浓硫酸的脱水性

  展示资料,自我探究

  对比分析明了脱水性

  探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对比探究,演示实验

  归纳分析明了强氧化性

  探究演示“黑面包”实验

  明了浓硫酸的吸、脱水性剧烈程度;

  引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碳反应)。

  应用知识解惑释疑

  1.旧知新析创条件:明确本节学习内容

  通过复习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追问为什么稀硫酸会表现出酸性,指导学生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酸性的具体体现,进而由老师引导学生按H+价态是否变化进行分类小结。一类是与碱、碱性氧化物等反应,H+价态不变;二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H+价态变化,体现出酸的弱氧化性。这样小结为后面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了铺垫。同时指出,硫酸和其它物质一样,既有事物的普遍性(酸性),又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浓硫酸的特性)。这样既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又顺利实现知识点的过渡,引入浓硫酸的学习。

  2.观察辨析获认知明确硫酸物理性质

  展示两瓶等体积的浓硫酸、浓盐酸 ,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然后提问如何稀释,学生回忆后再加以强调。用FLASH动画进行模拟错误操作,现象如同生活中 “水滴入灼热的油锅”引起飞溅一样,加深学生对浓硫酸稀释大量放热的印象,同时强调实验安全。这样学生自我感知,识记深刻。

  3.精心创设情与景突破学习重、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了突破重、难点,将问题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情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

  3.1新旧实验来对比——明确硫酸吸水性质

  增加演示CuSO4·5H2O与浓H2SO4作用失水的实验,然后展示失水最终结果图片;回忆初中学习过的CuSO4·5H2O加热失水实验,根据现象分析认识本质,说明浓H2SO4具有强吸水性。用FLASH动画模拟改进实验,加深对浓硫酸吸水性的认识。(用FLSAH动画模拟的原因:该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为二天;浓硫酸未与硫酸铜晶体接触,说明浓硫酸只体现吸水性。)性质决定用途,可知浓H2SO4可作干燥剂,师生小结浓H2SO4能够干燥的气体及不能干燥的气体。因为浓硫酸呈酸性所以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为什么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如H2S、HI、HBr?”设置疑问,为后面学习浓H2SO4的强氧化性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

  3.2展示资料设疑问——自我探究脱水性质

  展示“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的资料及图片,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演示实验6-3,提示皮肤与纸屑、棉花、木屑一样都是有机物,含C、H、O等元素,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浓硫酸的脱水性有一定的了解。(提示学生硫酸的脱水性可能带来的伤害,加强道德教育和防止实验中的意外伤害。)

  3.3探究演示“黑面包”——分析比较激发兴趣

  学生分组,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用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对比探究实验,明确 “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演示“黑面包”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蔗糖由白色逐渐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及体积膨胀如同一个“黑面包”;用手感受烧杯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浓硫酸的吸水和脱水的剧烈程度。这样识记更牢固、认识更深刻。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认识反应本质。提示:从试剂瓶标签可知蔗糖的化学式是C12H22O11,浓H2SO4与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等有机物作用,浓H2SO4按水的组成比脱去它们中的氢、氧元素,从而碳化生成“C”,说明了浓H2SO4具有脱水性。适时讲解若不慎沾上浓硫酸后的应对措施,辩证认识问题,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在学生明确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后,引导学生归纳。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学生概念间的比较能力,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

  为什么蔗糖脱水后还会像面包一样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产生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呢?进一步的推进设疑,告诉学生必须学习浓硫酸另外一个重要性质——强氧化性,为后面探究浓硫酸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埋下伏笔,做到一个实验两个用途。

  3.4演示归纳明实质——突破学习目标难点

  为了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探究演示稍作改进的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石蕊溶液变红,所得溶液稀释呈蓝色,冷却有白色晶体析出。这些直观感知到的实验现象为后面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好了铺垫,这样既提供了直观的现象,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为什么实验要稍作改进?一是保持了操作的连续性,减少了二氧化硫的逸出,加强了环保;二是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学生在观察实验时会发现有灰黑色物质产生,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观察。同时本着科学的精神,少数能力强的同学肯定会对副反应感兴趣,首先引导学生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课后在学生分组实验七中师生再共同探究,这样为后面的研究性学习发现了问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步步设疑,层层推进,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在演示改进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与铜片反应?表现出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方程式。情景的创设和兴趣的激发,将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利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加以点拨、评析、归纳得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浓硫酸+6价的硫上,从而与稀硫酸的弱氧化性形成对比。追问能否与活泼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演示铝与浓硫酸的实验,然后加热。引出“钝化”现象,加以解释。最后按金属活动顺序表师生共同小结,及时总结成规律,便于学生识记。

  3.5应用知识解疑惑——加深印象有成就感

  引导学生回忆“黑面包”实验,根据现象分析可知,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后,放出大量的热,进而氧化了生成的木炭。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 CO2↑+2SO2↑+2H2O。从而明了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不仅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而且还能跟一些非金属物质起氧化还原反应。因为蔗糖脱水生成的碳被浓硫酸氧化,有大量气体生成,使“面包渣”发酵,现象才如同一个“黑面包”,让学生恍然大悟。

  引导学生回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然后追问浓硫酸为什么不能干燥H2S、HI、HBr。学生会水到渠成的知道是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的原因,不能干燥这一些还原性的气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哦,原来这个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呀!

  回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体现出的弱氧化性,进而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小结,加深学生印象,认识本质。

  至此,在教师的层层诱导,精心的创设情景下,问题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学生步步突破,掌握教学目标⑵、⑶则水到渠成,教学目标顺利突破。

  4.指导学生阅读自学运用性质明确用途

  在理解物质性质的基础上讨论用途自然水到渠成。所以安排学生通过对硫酸性质的回顾整理,进而自学,归纳出用途,以增加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然后对照教学目标,课堂小结,使教学目标在学生心中进一步深化。到此,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达标测评

  为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巩固新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熟练应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将达标试题(见后)投影出来,要求人人达标,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不是目标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为了及时巩固、强化识记,提高应用能力及规范书写;同时为发挥个别同学的潜能和培养他们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和对化学的爱好。我是这样安排作业的:

  1.传统作业:P134,三、四题。

  2.研究性学习:

  ①.根据所给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各种产物;

  ②.利用学生实验七中铜与浓硫酸的实验,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⑴.铜片(足量)与浓硫酸反应过程后,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能否与浓盐酸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⑵.反应完后,观察溶液的冷却过程,将你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得出该实验的反应步骤。

  ⑶.1mol铜与2mol浓硫酸(98.3%)充分反应,铜是否真的有剩余?为什么?

  ⑷.为使该实验现象更为明显,硫酸浓度多大最为适宜?课本演示实验能否进一步进行改进?如何改进?

  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自觉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硫酸》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浓硫酸的性质,涉及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涉及到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硫酸作为三大强酸之一,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年会考、高考的重要考点。硫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学习好该节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和了解有关硫酸的基本性质和氧化还原概念、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和巩固这些知识,铜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为下一节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和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设计几种辨别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加的热爱科学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科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反应和根据实验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2) 教学难点: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解释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观现象转入微观分析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在初中时他们已经学了硫酸的基本性质,对浓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中他们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此这节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应用和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的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材的内容和目的。

  本节课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和“教与学的统一”的原则。结合课本采用实验演示和课件展示的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采用多媒体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比如本节课采取一则实际材料导入,由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并说明体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须教师

  读材料或发放材料,显得浪费时间和资源。

  2、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加以放大,使得实验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好实验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使实验直观清晰,利于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而后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难点得以突破。

  3、 结合本节内容,采用探索分析讨论的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沿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如浓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反应后试管的溶液显蓝色,品红溶液褪色等现象。可由学生大胆猜测蓝色的溶液是什么呢 ?为什么品红会褪色呢?然后通过分析可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可由学生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实验、课本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1、 由一则实际材料导入新课,简洁明了。由于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动机。用幻灯片播放一则实际材料,请学生找由关体现硫酸性质的关键字,积极思考,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说明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浓硫酸的性质。借此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 归纳硫酸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纯硫酸,并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有哪些特征。结合课本,探究出硫酸的物理特性。

  3、 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实验一:往三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纸片、蔗糖、木屑,滴加几滴浓硫酸请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得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引出重点。实验二:浓硫酸和铜的反应,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通过启示的方法:反应中的物质化合价发生了怎样变化呢,引出浓硫酸氧化性的难点。回忆并利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解释突破难点。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写出碳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4、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学生已知钡离子可以检验硫酸根离子,所以重点放在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硫酸钠和碳酸钠滴入氯化钡观察实验现象,再滴加盐酸,学生可发现碳酸钠的试管生成沉淀而后沉淀溶解。使学生明白硫酸根的检验需加入酸化的氯化钡以去除碳酸根的影响。

  5、 教师进行小节

  6、 教师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应用训练

  7、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硫酸》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硫酸》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浓硫酸的性质,涉及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第二部分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涉及到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区别。硫酸作为三大强酸之一,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年会考、高考的重要考点。硫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学习好该节课是十分有必要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和了解有关硫酸的基本性质和氧化还原概念、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加深和巩固这些知识,铜和浓硫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物为下一节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和怎样检验硫酸根离子。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设计几种辨别浓硫酸与稀硫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加的热爱科学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科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键

  (1)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反应和根据实验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2) 教学难点: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解释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宏观现象转入微观分析

  (3)教学关键: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本质。

  二、学生现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在初中时他们已经学了硫酸的基本性质,对浓硫酸的特性和稀硫酸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高中他们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此这节课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应用和进一步的阐述和完善。

  三、说教法

  教学的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材的内容和目的。本节课坚持体现“以学生为主”和“教与学的统一”的原则。结合课本采用实验演示和课件展示的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1、 采用多媒体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效果更好。

  2、 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并且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加以放大,使得实验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的特性引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好实验演示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可能地使实验直观清晰,利于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 结合本节内容,采用探索分析讨论的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沿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

  四、说学法

  1、观察法:本节课采取一则实际材料导入,由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并说明体现了硫酸的哪些性质。

  2、小组学习法: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概括总结,难点得以突破。

  3、思考猜测法:如浓硫酸和铜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反应后试管的溶液显蓝色,品红溶液褪色等现象。可由学生大胆猜测蓝色的溶液是什么呢 ?为什么品红会褪色呢?然后通过分析可知蓝色溶液是硫酸铜,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可由学生自己写出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实验、课本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1、 硫酸的物理性质的学习

  2、 通过PPT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浓硫酸的性质:脱水性、吸水性、强氧化性。回忆并利用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解释突破难点。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写出碳和浓 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3、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4、 教师进行小结

  六、说板书

  七、 说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

  八、教学设计思路

  由回顾已学过的硫酸的性质引出新课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从硫酸的组成微粒开始,到硫酸的物理性质,酸的通性,浓硫酸的特性和强氧化性,最后是学习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知识的递进层次更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通过设疑、PPT演示、探究解疑,循序渐进,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的设疑后播放PPT,给学生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演示实验的播放速度适中,能够让学生清析地看到实验现象。运用PPT演示文稿授课既能让学生观看到正确无误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也节约了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整节课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师生相互交流,互相沟通,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散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不足之处,学生得认真观看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现象,没有更多的时间做笔记。课后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