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时间:2023-10-29 21:45:53 诗琳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通用11篇)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

  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

  2、作课件辅助教学

  3、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讲授新课: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

  提问:

  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示“血液分层图”,请同学们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

  血浆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血液

  血细胞

  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

  由学生归纳出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学生思考讨论:

  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学生体验】:学生4人一组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在平静状态下高?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示: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怎样区分的?

  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渐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教师质疑:血液流动方向呢?

  学生小组讨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尾部流向头部,实际是由头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动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头部流向尾部,实际是由尾部流向头部的血管是静脉。

  提醒学生: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教师质疑:刚才我们看到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那么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演示实验】: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

  1、实验材料

  制氧气装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装置一套,量筒两个,杯子一个,竹筷一根。

  2、实验方法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鸡血,把血液装入杯子内,立即用竹筷搅拌杯内血液,搅拌6~10分钟后,竹筷上便缠有一团团的丝状物,把竹筷上这些丝状物质去掉,继续搅拌,直到再没有丝状物在血液中出现为止,这样制得的.血液就不会凝固了,可以供做实验用。再将血液分成两份,分别倒入两只量筒内。

  (1)把制得的氧气通入血液中,可观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气泡生成,紧接着血液呈现出鲜红色。(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进去的少量氧气结合生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是鲜红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结果我们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间变成了暗红色了。(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入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血液呈暗红色。)

  通过上面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

  教师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生: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高时与氧气结合,而使血液变得鲜红,这样的血叫做动脉血;在氧气浓度低时与氧气分离,而使血液变得暗红,这样的血叫做静脉血。

  【质疑】:

  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

  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些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应用和自我评价:课本51页

  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

  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

  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

  (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

  (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

  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3)血细胞

  【红细胞】

  继续设疑:刚才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可以归纳出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设疑: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教师讲述:缺铁性贫血症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白细胞形态及功能】

  设疑: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白细胞形态是怎样的?有何功能?

  展示红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白细胞的功能。

  联系实际:化脓与发炎。

  【血小板形态及功能】

  学生结合教材图4-34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小板的形态。教师联系实际介绍血友病及血栓的形成及预防。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教师鼓励评价。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了解骨髓的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的精神。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吸进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同时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

  输血、献血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他们对血液的颜色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各有什么作用。这些知道的却很少。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 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课件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血液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生物课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彻始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分三个层面——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对于血浆,教师作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血浆的组成,并猜想血浆的功能。对于血细胞,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在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每一次的引入教师都采用了“你有过……的经历吗”让学生在进行思考的同时,想到这里也有秘密?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并在学生的基础上还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入新课。

  2、探究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化验单,对化验单初步解读。

  2)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得到血液的组成。

  3)学习血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先让学生猜想: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得到结论。这样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并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

  4)在学习血细胞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以这样的问题引入:“你有过……的经历吗?”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联系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学习中得到答案。在每一个小环节的后面又通过让学生“当医生”“调查”等,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最后通过比较血细胞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血液循环》是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9章第2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血浆、血细胞、血型等知识,为本节课继续学习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压和脉搏等知识做了铺垫。而本节课的知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这部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生活中的常识和一些急救知识。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经验储备上,对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极少;在知识储备上,上节课刚刚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血液是循环流动的认识模糊;在个性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课堂活动,但是由注意力不集中。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2、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和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心脏的工作量,增进学生爱护心脏、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变化以及两者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模型建构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导入。展示流感季节人们打吊瓶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都打过吊瓶吧?当我们扁桃体发炎时,打吊瓶医生会将针头刺入我们的静脉,那吊瓶中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支气管发炎的部位的呢?引发学生疑问,引入本课。

  这样的导入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并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展开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分组就“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途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接下来,我把写有心脏不同结构名称的纸片放在几个信封中,发给各个小组,请学生们用粘贴剪贴图的方式,完成“血液循环图”。之后我先在黑板左右各贴一张心脏结构示意图或画一幅心脏结构的板图,然后再请两组学生根据信封中纸条上的文字,按照教材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内容,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把纸条上写的文字,贴在黑板上图的适当位置,并用连线表示血液循环过程。这时我会让两个小组开展比赛,看哪组贴得准确、表示清楚、用时最短。在同学们结束活动之后,我会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之后,我会结合血液循环的完整动画来强调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彼此联系着,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这样的设计,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形成自学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游戏的方式可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会知识,顺利突出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学生继续观看血液循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之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我会在黑板的血液循环模式图上做相应的颜色标注,继续提问:在上述两条循环途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发言,预设学生能说出当血液由左心室流经主动脉时以及血液由肺毛细血管网流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时血液颜色为深红色,血液流经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以及血液由右心室流经肺动脉时血液颜色为淡红色。

  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并结合板书讲解动静脉血之间的转换,即:在体循环路径中的毛细血管网处,红细胞所携带的氧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在肺循环路径中的毛细血管网处,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通过这两条循环途径,血液将肺泡内的氧气运输给组织细胞利用,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肺泡。

  最后,展示动脉血、静脉血标本,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设疑: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吗?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通过这个问题,消除学生的知识误区,让学生学会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点,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导入时的问题:吊瓶中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支气管发炎的部位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作答,预设学生能说出: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经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解决导入时的问题,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问题,也能检验学生本节课所学。

  3、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布置如下作业: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简图,标明其中动、静脉血。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之后由我总结血液的组成,并详细介绍血细胞的构成和血浆的主要成分。

  接着我会提问:血细胞各部分又会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血细胞的功能。

  2.血细胞的功能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子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提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总结出红细胞的特点:数量最多,颜色红、个头小、两面凹的圆饼状。之后我会进一步的追问:红细胞特殊的形态特点会与红细胞的功能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吗?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讨论之间也能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之后出示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和血小板发挥作用的视频,由学生自主思考白细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态特点与功能。有了之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活动的铺垫,学生在该部分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并且在该部分也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血浆的作用

  考虑到课程的时间安排,血浆该部分的内容我将采取教师直接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全面的将血浆的作用阐述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当然在最后也会解释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从而完成新课的讲授。

  (三)巩固提升

  提问:血浆的成分可能有哪些?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强调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思考: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学习,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8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 脏》下面,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

  (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 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

  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心脏的构造以及人体血液流动的循环模式和流动的动力。

  本节内容紧接着上两节的课程内容设计的,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管道是血管,那么输送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进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于身体的位置,那它是什么构造呢?其实他们并不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对心脏的构成有个直观的认识;继而启发学生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可以通过插图或模型来详细查看,来了解人体整个血液循环的模式。

  (过渡: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人的身体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清楚,本节的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径比较复杂,过程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来启发和释疑,另外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清晰地展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记忆,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过渡: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阐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理;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能区分动、静脉血。

  【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以及课件来认识心脏的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特点;通过视频、课件等学习,对血液循环途径获得直观的感知;通过磁性教具的运用,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区分动、静脉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落实到锻炼身体、保护心脏、预防心脏病的行动上来,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重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现状,本堂课中主要采用模型建构法教法、情景教学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详细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首先提出问题:人们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还活着,[设疑]。接着创设情景:分别感受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之后心跳的频率;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自己对心脏已有的认知及想要继续探究的内容。

  因为心脏的结构认知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心脏结构的兴趣,并引起学生对心脏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求知欲。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心脏的外形,识记结构。

  【板书】

  通过观察心脏样本的外形,辨别前后,真实感知心脏壁的厚薄。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模仿学习解剖心脏,观察并记忆心脏的各部分构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步骤,学生分清心脏四腔的大致位置,并通过互相讨论了解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则,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整个过程沿着观察模型—解剖心脏—提出问题—互相讨论的路线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亲自接触心脏和解剖心脏,增加了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加深了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在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再来学习第二部分:心脏的功能。

  第二部分:探究心脏的功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心脏的功能,学生归纳:心脏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来源,心脏就像一个输送血液的泵。

  接下来通过电动模型来演示心脏收缩舒张时心房心室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如何边工作边休息的,同时进行学法指导:以一种活动替代另一种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此外结合教材第62页图4-39,理解心脏的工作休息模式,并让学生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入认识心脏的功能,也为第三部分的讲授提供支持: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第三部分:血液循环的途径。

  【板书】

  通过播放血液循环途径的短片,让学生对循环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让学生再通过自制的磁性教具分别摆出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再结合前面学过的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另外教师提出动、静脉血的概念,提示学生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并通过课件或视频来展现二者颜色的不同,然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来标出在血液循环中两者的不同途径,进而完善血液循环图,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学习,让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有了很好的认识,明白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从而同时解决了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通过互相问答和做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另外进行课外拓展:健康的心脏对生命有重要的意义;血液循环的异常对疾病的影响。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课后制作一幅血液循环示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重点难点突出,能系统的展示本节的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10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

  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养成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过渡语)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启发法、分组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过渡语)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通过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动画展示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

  2.动手绘制循环图

  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3.观看血液成分变化

  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

  4.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局限在教材中。设置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同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以下练习题: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A.肺静脉 B.上腔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答案】B。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单、清晰、明了的原则。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第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3节 血液的循环途径

【初中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相关文章:

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12-15

《流动的组织血液》的个人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22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10-21

初中生物说课稿02-17

初中生物说课稿01-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11-15

初中生物说课稿模板03-16

初中生物说课稿实用01-13

初中生物说课稿(精选20篇)07-20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说课稿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