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0-12-19 17:57:2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一)1、(3)有的人。

  (4)这或此。

  2、B。

  3、(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

  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05-28

阅读练习及答案09-11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2-17

《围城》阅读练习及答案11-07

《交情》阅读练习及答案11-01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09-10

《银杏》阅读练习及答案08-30

《磨》阅读练习及答案07-14

《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06-06

《城南》阅读练习及答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