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美术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具:平面构成“圆点的'变化”。
学具:彩笔、瓶盖、纽扣等圆的东西。
第一课时
一、导入阶段
展示课件动画图片和播放声音,出现一个小圆点。
“同学们,听完了小圆点的自我介绍,它的自我评价还挺高,那今天,我们就让小圆点来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板书:《点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今天我们在欣赏小圆点魅力之前,必须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小圆点?谁能告诉老师,圆该怎么画呢?
学生来一个画圆,
老师用圆规示范画圆的方法。当然我们在画的时候不可能这么标准,做到尽量而已!
老师加于讲解:固定圆心,半径相等长度,旋转360度就是一个标准的圆了,如果里面是实心(有色彩)就是圆点,如果里面空心的那就是圆圈了!那今天我们画的圆点就是实心的,因为比较小!所以才叫为小圆点。
(一)、大家看见今天的课题肯定会觉得有点奇怪,小圆点的魅力在哪里?怎么体现出来呢?我们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啦!
老师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白纸,粘上一个小黑圆点,并做从上往下移动,出现三种画面效果,让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起来体验小圆点位置变化后产生的不同心理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提出来。
老师出示一个乒乓球,加与示范,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圆点,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出三种感觉:
1.下落感(悬空的感觉)
2.稳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样,四平八稳。)
3.安定感(没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师拿出2个小圆黑点,要求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摆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请出2位同学上来进行摆放)并得出以下两点感觉: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师总结:小圆点只要把位置改变了一下,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注意,主体物的位置就象小圆点一样,位置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画面和心理感觉!(出示课件,结合美术作品进行讲解)
三、拓展阶段
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点。
课后反思:点,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事物,但点的排列组合方式,学生却从未观察过,通过此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美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课后反思: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时,很容易溅在身上,一定要提前嘱咐好学生避让,喷洒时动作幅度小一些,尽量保持好卫生。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教学光盘、包书皮纸、裁纸刀
教学目的:
1、掌握包书皮的一般方法
2、给自己的书皮设计美观适用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讲爱护自己的书本的重要性
2、让学生看书读图自学包书皮的.方法,然后老师放教学光盘,做示范,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给第一本书包皮。
3、在包好的书皮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再看教学光盘欣赏别的小朋友是怎样装饰自己的书皮的。
提醒学生在书皮上写字要尽量把字写得好看而显眼。
三、课后小结:
留出1、2分钟收拾好裁掉的废纸。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
应会: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各种各样的线材,通过对身边线材的搜集、整理和组织,进行不同人物动态的造型。
难点:人物动态夸张、生动及线材连接点的处理。
(三)学习材料
各类线材,如不同颜色的铝线、铜线等,质地较硬的线材如粗铁丝不适合学生使用;辅助材料及工具,如大号螺丝、圆锥形瓶子等,尖嘴钳子。
教学活动:
激情引趣
让学生听一段节奏轻松欢快的音乐,伴着音乐欣赏不同风格的歌舞表演。
听到这样的音乐,你是不是觉得浑身都想动起来?
这样的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你觉得什么样的动作最能表现这段音乐?
小组探究
演示课件:
雕塑家族的新成员——动感雕塑。
小组研究:
表演并体会:当你活动时,主要是哪里在动?
欣赏书上名家作品:
它欢乐的'动作和真实的人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为什么?
动感雕塑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
研究教材
分析、研究材中学生作品:
你喜欢哪—件?为什么?
什么样的人是快乐的?
你打算运用怎样的造型突出表现快乐?
欣赏书中作品,看看他们如何用线材表现快乐的动感?
你觉得哪里的造型是难点?和同学交流一下。
技法指导
根据个人的喜好与力度情况,选择适合的线材进行表现。
教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有制对性.的指导。
有些东西(螺丝钉、铅笔、曲别针等)不属于线材,你觉得它们像什么?能够与线材有机地配合使用吗?启发了你哪些想?
创作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
个人独立创作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有快乐动态的人物雕塑造型。
展评
营造社区环境,作为背景,将学生作品展示其中。
你在创作中遇见过什么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谁的造型最大胆?
你最喜欢哪一组造型?为什么?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课后拓展 -------欣赏现代雕塑作品。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会使人产生动或静的感觉。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充分运用线条的各种造型,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对美化画面和深化主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从教材的例图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线条能赋予画面的生动性和悦目性。
教学目的: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准备:课件、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
师: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师: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师: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直=温暖、平和
暖+曲=热烈、欢快
(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
冷+曲=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
冷+直=单调、呆板
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六、作业展评:
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
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
3、教师简评。
七、拓展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八、课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九、教学反思:
有一种材料叫“毛根”性质柔软,利用它在课堂上讲解示范线条的曲与直非常的直观,所以课堂中选择一种好的教具至关重要,并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 墨水 宣纸
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 宣纸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 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 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评价
1、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
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
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展示课件图片四、图片五和图片六)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三: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八)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四:
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活动六: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指导,并要求给作品起名字。作业完成后,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并能辨别美术作品的冷暖色调
2: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画面冷暖对比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初步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以及冷暖色调的一般处理方法。
难点:运用冷暖色调处理画面。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画工具等。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色轮挂图,提问:以前我们学过三原色和三间色,请在色轮上指出来
2:用白纸将色轮遮住一半,只露出红、橙、黃等色彩。问:看到这些色彩,联想起什么东西?(学生答:太阳、火)由于這些色彩接近火與太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温暖,因产生一种温暖、热烈、光明、突出的感觉,因此叫暖色。
用白纸将色彩遮住别一半,露出蓝、绿、紫等色彩。提问:看到这些色彩,联想起了什么?和刚才说的暖色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冰雪、夜晚)由于这些色彩反映冰雪、夜晚和颜色,使人产寒冷、凉爽、幽静、阴暗、深远等感觉,因此叫冷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冷暖》
3:板书课题
三:新授
1:课件欣赏美术作品,讲解冷暖色调
一幅美术作品,如果大面积色彩是暖色,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暖色调,如果冷色点绝大部分,那这幅作品就是冷色调。
《喂食》,画面呈橙红色调,也就是暖色调,充分表现了孩子活泼可爱及母子间亲热的温暖气氛,而用冷色调是难以表达这种亲情的。
《清澈的.湖》,画面呈蓝绿色调,也就是冷色调,渲染了大自然的宁静、幽远、清新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反之,用暖色调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讲解并与学生讨论画面色调中的冷暖对比
课件出示作品让学生讨论,,使他们了解不同冷暖倾向的色块摆在一起,便产生冷暖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秋日的蓝天映衬着红橙色的枫叶,使得色彩对比更明显,色彩更生动活泼,主体物更突出,艺术效果更佳。
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逢图瓦兹的红屋顶》、《雪夜》、《金鱼》、《工厂》、《吹笛的男孩》等作品,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教师加以概括。
四:作业练习
1:作业要求;运用色彩的冷暖知识,在作业纸上画一幅冬景(冷色调)或秋景(暖色调),强调色彩的冷暖感觉,注意运用冷暖对比方法.
2:学生作业,教师行间指导
五:讲评作业,全课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2、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橡皮泥制作方法及其运用。
2、学习橡皮泥的色彩搭配。
教具学具:垫板、牙签、彩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
1、作品展示
教师出示“橡皮泥姐姐”作品,启发、提问学生并导入新课——“有趣的彩泥”。
师:“这个小姐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橡皮泥做的。”
2、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这个“小姐姐”是教师特意用丰富多彩的橡皮泥作的,教师把她请来,除了让你们欣赏橡皮泥姐姐的美丽外,还有一个目的,是要看看你们对橡皮泥的制作知识掌握了多少,看看像橡皮泥姐姐这样贴出来的画美不美。她准备教给大家一个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橡皮泥贴画。待会橡皮泥姐姐还要给大家评评奖,同学们,你们说好不好?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范作
师:在我们学习制作橡皮泥贴画前先来欣赏几幅贴画作品。
出示范作,并结合课本的范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让学生了解橡皮泥贴画的材料特点,从构图、用色、造型、内容让学生了解每幅画的`特色。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在讨论观察中发现橡皮泥贴画的技法——压、割、戳等多种手法,以及如何使用色彩搭配,让橡皮泥贴画更丰富美丽。
2、教师示范制作并讲解贴画制作的步骤: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橡皮泥贴画《小帆船》,并归纳出贴画的步骤:
(1)橡皮泥贴画的构图设计(以向日葵为例,指出构图要考虑到画面安排、作品大小。)
(2)橡皮泥贴画的色彩搭配。
(3)橡皮泥贴画的造型设计。
三、布置学生作业
要求学生用橡皮泥贴画形式做出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四、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提示橡皮泥的制作技巧和色彩搭配,并提醒、帮助学生充实作品的内容。
五、教师组织学生和橡皮泥姐姐一起欣赏、评价作业,评评你觉得哪幅作品比较好?为什么?说说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又学会了一种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做出了好多精美的橡皮泥作品,其实啊,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可不仅仅是这些,在平时你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去探索,你们就会觉得橡皮泥制作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
七、布置学生收拾、整理教室卫生,美化环境。
小学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是学生对民间工艺艺术“五谷粮食画”起源、历史、传承、发展的了解。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民间工艺艺术“五谷画”的制作工序,对色彩搭配的掌握与运用,图案的设计及制作。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耐心,以及体验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
学情分析
五谷粮食画在流传过程中名称众多,依据民间传统,应叫“五谷粮食画”,简称“五谷画”或“粮食画”,也可美其名曰“五谷艺术”。我国西北部分山区称之为“粮艺”、“谷艺”、“豆塑画”、“百米图”、“米画”等五谷粮食画是古老的中华绝技,一门传统民间工艺,艺术风格与剪纸、国画、年画等画种不同。该画立体感强,视觉冲击效果明显,给人一种震撼、亲切的感觉。重庆五谷粮食画色彩自然,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混然天成,颜色绚丽而生动,可谓是中华五谷艺术的最高境界。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五谷粮食画具有了形的质朴、神的生动、意的深邃、法的自然等特征,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教学重点
如何熟练地掌握五谷粮食画的创新与制作。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们对民间艺术产生兴趣,并经过加入创意设计用手工制作的方式直观的表现出来。
教具准备
奥松板镊子尺子铅笔橡皮万能胶2号油画排笔美工刀五谷杂粮(黑豆、红豆、绿豆、黄豆、黑米、白米、高粱、玉米等)
教学过程
1、导入:加入小故事引出五谷画的起源。
五谷粮食画起源于盛唐,当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地位极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则将“五谷”作为辟邪之宝,故用之作画。在清代十分兴盛,全国各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他各朝因战乱不休,国不宁日,故五谷粮食画不能兴盛。当代五谷粮食画的兴起,反映现代社会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民族统一、欣欣向荣。五谷艺术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五谷粮食画得见君面是在乾隆朝初年。当时全国大旱,一半以上省份缺粮,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之“第一紧要大事”全面失控。上至皇家粮仓,下到州县官仓,都几乎无粮可用。下级官员中饱私囊,朝廷大员、州县衙门与地方势力勾结,欺压百姓、克扣国粮,全国上下粮食紧缺,乾隆皇帝十分愤怒,派钦差大臣前去调查。
四川历朝历代是产粮之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素有大清国“粮仓”之称。钦差大臣路过四川重庆府。老百姓得知钦差到此,便向钦差申诉官员如何克扣官粮、欺压百姓。钦差听后大怒,便想出一法,叫老百姓写万言书由他转呈乾隆皇帝。为了更加体现粮食的金贵和引起皇帝对粮食的深度重视,钦差让民间艺人用五谷杂粮做成万言书。这份特殊的万言书转呈皇帝后,乾隆皇帝十分重视这份表文,将其存放。到乾隆执政六十载时,那已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社会繁荣昌盛。这时重庆府别出心裁地用五谷杂粮做成另一副表文,叙述了乾隆执政六十年的功绩和当时的繁荣景象。以五谷述说着五谷丰登,映射国泰民安。这份特别的贺礼让看烦了奇珍异宝的乾隆大帝喜爱不已。因为这份万言书,重庆的五谷文化由此更加厚重,五谷粮食画也成为重庆五谷文化的`核心被世代传承。
2、幻灯片结合作品实物的展示,制作方法的讲解。
3、制作过程(主要时间交给学生)注:示范制作过程中的要领。
(1)学生构思、起草。教师可以参与,给学生启发指导。
(2)学生开始动手制作,过程中教师加入理论与技巧性的知识,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留出时间给学生制作。
(3)学生作品展示,与作者本人对自己作品的讲解。
(4)学生互评,教师给与总结。
教学反思
学生初次接触五谷画,比较陌生。多数设计课均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较大,往往是制作的时间不够,课上很难有出色的作品。教师巡回讲解指导,参与到学生作品制作中,给予鼓励与学生一起完成。
小学美术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面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种族的信仰、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最早体现在原始乐舞、武术、图腾崇拜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地域种族差异形成了各自的体系,风格迥异争奇斗艳。
面具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从小学生就带着猪八戒、孙悟空等一些面具嬉戏玩耍,因此本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想象、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剪纸是崇安中小的校本课程,本课校本课程与美术教学课紧密的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复习巩固民族的面具艺术就、进一步感受其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对称剪剪纸的形式设计制作面具,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脑,动手,动眼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从制作中体会剪纸活动的乐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之情,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并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教学重点:面具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难点:细节部分的剪刻。
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电子展板、课件
学具准备:蜡光纸、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录像导入:欣赏贵州傩戏面具舞蹈
三、讲授新课
1、复习面具的分类(世界面具: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面具;中国:藏戏、傩戏、陕西灶火、京剧面具等。)以及面具特征。
2、第一课时面具作品点评
3、请小老师演示剪纸面具的设置步骤
4、欣赏剪纸面具
四、学生制作,师巡回指导
五、自我评价:请几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面具,同时也让其他同学评评他的面具。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个性。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美术小学教案大全03-10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2-22
小学美术教案06-30
小学美术教案10-12
小学美术教案10-30
小学美术教案素材 美术小学教案大全12-16
关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05-26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10-13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04-03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优秀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