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学美术教案合集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课题:
我设计的自行车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的草图,或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创作自行车。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在创作在体验设计自行车美感,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
教学重难点:
1、把自己有新意的自行车的设计想法,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设计草图。
2、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自行车。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在学生设计自行车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些自行车的图片,主要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最好能向学生介绍一下自行车的发明过程。
要求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在边讨论边构思在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
2、发展阶段
启发学生从自行车的功能出发,进行设计构思,在造型设计上可以借助自然界物体的外形进行改装,或是想象中的'抽象造型。
指导学生在设计自行车的草图时,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使设计的草图更完美。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1、当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老师积极肯定学生好的有创意的造型,对有个性的表现给予及时表扬。
2、指导学生在制作自行车时,注重自行车整体造型的美观,同时让学生体验造型的艺术魅力。
四、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找各种材料,如:丝带,毛线,铅丝,铅笔,碎花布等,积极尝试,表达自己的丰富多彩的想象,设计出更有创意,更美观的自行车。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2:学科:小学美术。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⑴从互联网中搜集关于校园生活,校园环境的图片。⑵提前回顾预习关于线描淡彩的表现手法和实践过程。⑶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画笔,水彩颜料,画纸,橡皮,工具盒。
⑷树立和培养热爱校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课题: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四年级阶段是培养美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本课题是基于以往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喜爱和体验,运用线描淡彩的手法,表现自己校园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的课题,以教授学生线描淡彩的表现手法,培养热爱校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联网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教学课题的展现,使得教师发掘更宽泛更有说服力的课堂资源,学生直观的领悟教学过程与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线描淡彩的基本表现手法和方位意识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条与色彩的有效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学校的情感。
四:教材分析:
本课题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种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领域,从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想成和全面发展。本课题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宝贵教材。
校园,尤其是小学校园留下了每名同学天真烂漫的金色童年,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可能给学生留下或欢乐或伤心的种种故事。本课就是基于学生对校园及校园生活的感受和喜爱,运用线描淡彩的画法描绘校园,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体验线条和色彩结合的表现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的情感。在表现手法上选择的是线描淡彩的画法,简约、概括地勾画建筑的立体形态以及树木、人物等的物象的轮廓,画面流畅的线条加上主观色彩的运用,使得画面具有独特的韵味,教材安排的小训练,不仅暗示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下一步下学习,做了铺垫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贵在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统一,教学相长,针对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制定的教学方法是:
(一)体验教学。
体验是人的生命的体验,体验具有生命性、个体性、情感性、意义性与不可言说性。从思维图式的视角看,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以“体验”之思审视教学,体验教学就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师生以整全的生命投入教学之中,在与自我、他生命和世界的相遇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1理念:采用活动途径和倡导体验参与,以人为本,关注学习者的内心感受,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创造接近真实的立体语言环境,以活动为主线,激发自主性,关注需求,以激励为目标2特点:体验所要学习的知识,最后达到领悟并运用知识的'目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学习的实践性[1]。根据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圈模型,体验式学习是由以下阶段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具体经历或体验。
3.策略:感知体验—认知体验—操作体验—体验交流—
创作体验—欣赏评价。
(二)情智教学。
1:教师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积极性。
2:以情激情,用自己的感情唤醒学生的激情。
六: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看相片,说故事
1.多媒体出示一组校园的相片。
2.学生欣赏。
3.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图片你们都想到了校园的那些角落呢?在这些角落里都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学生回忆并且回答“这是在校园里”“我们曾经在这里踢足球,玩游戏,上课,吃饭。。。”。
(二):讲授新知,明确课题。
互联网应用:校园的相片
指导学生取景构图
1.多媒体出示关于校园的两幅构图:
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愉悦的音乐《贝多芬月光》多媒体出示校园相片和根据相片画的两幅构图
教师提问:“通过两幅图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构图上的不同”“主体物的取舍上不同”
教师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教授学生学习线描淡彩的写生要领和方法科学、严格的方法步骤不仅能够保证作业顺利进行,更可以培养我们的整体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牻淌教授的新知:
1.确立构图牐犕魄霉雇嫉陌才牛使画面上物体主次得当,构图均衡而又有变,避免散、乱、空、塞等弊病。牐
2.画出大的形体结构牐犛贸ぶ毕呋出物体的形体结构(物体看不见部分也要轻轻画出),要求物体的形状、比例、结构关系准确。再画出各个明暗层次(高光、亮部、中间色、暗部,投影以及明暗交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教具学具:
各种线材、板材、块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抽象雕塑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
二、发展阶段: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欣赏雕塑作品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学生讨论)
师小结:想象空间很大
抽象雕塑基本结构。
由几何形体构成(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3、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环境中。观察、收集我们的城市有哪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游戏、动手制作及实际运用,感受愉悦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材中是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材料,用废旧纸盒、废旧瓶子装饰设计人物造型,组合成一家人。这节课是在纸质的面具上画出家庭成员的脸部,组合成“快乐的家庭”。
针对低年级对绘画技能掌握有限,对具体形象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外貌特征人物的特点以及了解多种表现方法。学生通过人物脸部特写的细致变化过程,更可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树立学生良好的情感。图中巧妙设问,注重学生的审美经验积累。层层步骤给学生提供了绘画脸部的基本和更细部方法。而事先制作好的多种形状的面具外形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另外,充满个性的'同龄人作品无疑给学生以激励与自信。同龄人戴着面具活动的场景,让学生现场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整堂课以快乐家庭为情景,体验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二、教学目标:
体现与发现:启发创造,使学生在观察中区分不同年龄、外貌特征的人物头像。 实践与创造:个人大胆想象,集体创意添加,使面具更具趣味性。
欣赏与评议: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媒体的合理运用,不断激发全班创新欲望。
三、教学重点:画出家庭成员的基本形象特征。
四、教学难点:抓住五官细节及夸张,鲜艳明快的色彩以及装饰方法上的独特创意。细节夸张的表现及装饰上。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范例以及制作的相关材料与工具。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色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面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及其他工具
1.欣赏导入。
(1)用课件播放动画片里的音乐,学生戴着面具扮演动画人物,提问:小朋友扮演的动画人物是谁?你从哪个地方认出来的?
(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不仅提起了了上课的兴趣,还在画面、声音和色彩的刺激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意识。)
(2)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快乐家庭》。
2.感受体验。
(1)播放课件。课件演示动画里的家庭人物头像,指出人物的称呼。
(2)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在这些头像中,指出他们在家中的称呼。(从动画片里的人物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
(3)学生教师归纳人物形象特征的区别方法:外貌特征上区分不同的人物。
3.自主探究。
(1)学生拼出五官的准确位置和称呼。
(2)出示拼好的人脸,请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后说一说:怎样区别他们?不能区别的原因找出来。
(对比的平面画面,充分展示了媒体的优越性,学生能清楚地进行细节对比,从而容易地指出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所在。)
(3)从演示的人物脸部找出年龄外貌的特征。
(课件中的逐步演示,较完整地展现了多种人物的面部特征,使学生对不同人物的长相特点都能容易地进行区别。)
4.设计制作。
(1)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做有面部特征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以小组为单位,在选出的作品上集思广义,再创造,完美作品。
(教师的当场范画,课件中同年龄人的作品照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展示表演。
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并戴着自己做的面具组合快乐家庭,一起拍全家福。
6.课后拓展。
用课件展示其他表现形式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后可以试一试。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第三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 观察、思考、感受:
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 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 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
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第4课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美术小学教案大全03-10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2-22
小学美术教案06-30
小学美术教案10-12
小学美术教案10-30
小学美术教案素材 美术小学教案大全12-16
关于小学美术教案模板 小学美术优秀教案05-26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10-13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集合04-03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优秀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