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课文《蒹葭》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蒹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蒹葭》教案1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 《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二、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课文《蒹葭》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相关知识。
2、 掌握《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
3、 通过诵读、分析,掌握《蒹葭》中兴与赋的表现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美。
二、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营造一种凄清的'氛围。
2、 《诗经》知识介绍。
(1)《诗经》又名《诗》、《诗三百》,共有305篇。
(2)介绍“诗六义”。重点解说赋、比、兴,与现代作品结合,使学生更好理解。
(3)《诗经》影响。
3、 赏析《蒹葭》
(1) 学生散读,初步体会。
(2) 指名朗读,再次感悟。
(3) 重点欣赏第一章,掌握“蒹葭”等相关字词,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师生共同探讨“伊人”与“水”意象,以及“伊人”的魅力分析,穿插相关作品比较,如海伦形象描述和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
(4) 学习二、三两章,学生自己找出三章不同之处,具体分析。齐读,体会本诗的重章叠唱特点。
4、 背诵全诗。
四、 拓展阅读
1、《硕人》,掌握其中“比”的手法运用。
2、《木瓜》赏析
【课文《蒹葭》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08-18
《蒹葭》教案10-01
《诗经·蒹葭》教案03-17
关于《蒹葭》的教案08-28
《蒹葭》08-15
语文教案:《蒹葭》01-14
蒹葭教案设计09-16
诗经蒹葭10-13
诗经 蒹葭08-22
蒹葭的作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