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2-21 11:29:1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15篇

科学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2.利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了解花灯的多种造型、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初步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花灯展。

  2.幼儿人手一个自制花灯(亲子共制)。

  3.逛花灯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1.“逛灯会”,体验元宵节的快乐。

  (播放背景音乐)师: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节日,这一天祖国各地热闹非凡,晚上街头一盏盏花灯把整条街照得通明,有兔子灯、金鱼灯、荷花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人们。我们也一起来欣赏!

  ①播放ppt,欣赏各种各样的花灯,感受闹花灯的喜庆气氛。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幼儿园也要举办花灯展,而且还特意邀请你们去参加呢!我们一起看花灯喽,好不好?

  ②亲子自制花灯展览,幼儿看一看、说一说。

  2.接触实物,摆弄花灯。

  ①幼儿玩灯、欣赏并相互交流自己灯的主要特点。

  让幼儿自有观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给幼儿广阔发挥空间。

  ②介绍自己的等,引导幼儿从颜色、造型等方面进行介绍。

  ③幼儿提灯游行,自由交往。

  3.游戏“花灯找朋友”,巩固幼儿对花灯的认识。

  ①集体游戏:根据花灯的某一特征找朋友。

  ②自由游戏:随着儿歌幼儿自由按花灯的某一特征找朋友。

  附:儿歌

  花灯谣元宵节,真热闹,我们大家来看灯。

  兔子灯,金鱼灯,我们都是××灯。

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一种物体,由于数量、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3、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好听的声音》。

  2、图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软硬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1、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 师(1)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来我们教室做客,你们知道为什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那我们来比一比,听一听,谁的耳朵最灵。

  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图片宝宝)

  (2)天亮了,听听看妈妈叫了哪个小动物去叫醒宝宝呢?(大公鸡)(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大公鸡)还有哪些动物是会叫的啊?(幼儿模仿)会叫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下次也请它们帮忙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洗手图片)

  (4)洗好手,吃好饭,宝宝准备坐车去上幼儿园啦,这个车子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马路上除了这个声音之外还有什么也能发出声音?(摩托车,自行车)

  2、小结: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马路上也还有好多好多,真的非常好听。

  二、把黄豆装进瓶子里,根据装豆子的数量区分声音的不同。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

  (2)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

  (3)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的瓶子也摇摇有声音吗?如果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4)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

  (5)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6)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7)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科学活动教案3

  目标

  1.体验手部动作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萌发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准备

  1.已有做手影游戏的经验。

  2.挂图。

  3.台灯若干。

  4.故事磁带。

  过程

  1.它们是谁。

  幼儿观察挂图,自由交流。

  根据幼儿的热点话题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新房子中为什么总会出现黑影?它们到底是谁?

  2.谁是新邻居。

  幼儿带着问题,边看挂图,边完整欣赏故事。

  哪些小动物成了新邻居?

  房子里的小兔、小羊、大狼是怎么回事?

  新房子里住的究竟是谁?

  3.手影像什么。

  打开台灯,教师表演手影游戏供幼儿欣赏,说说手影像什么。

  幼儿自由结伴玩手影游戏,感受手部动作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建议

  1.鼓励幼儿晚上在家中进行手影游戏。

  2.在语言区中,幼儿交流自己学玩游戏的经验并编讲手影故事。

  3.注意安全使用台灯,如有条件,可采用户外的自然光线。

  附:新邻居

  小动物们搬进新盖的房子,成了新邻居。

  晚上,新邻居们一起在外面的院子里玩。忽然,一幢新房子的窗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黑影。

  喔,那个黑影是小羊。原来,新邻居是小山羊。

  嘿,好奇怪,窗户里的黑影变成了小兔。原来,小兔也是新邻居。

  哇!不好了,窗户的黑影变成了大狼。小动物们一边跑过去,一边喊:"快跑呀,小兔!快跑呀,小羊!你们屋里有大狼!"

  那屋子的门忽然打开,小猴笑嘻嘻地出来了。他开心地说:"哪有大狼啊,那是我在做手影游戏。"

  小动物们都学起了手影游戏,一会儿变小狗,一会变头牛。真有趣!

  新邻居们天天表演手影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多米诺现象,感知推力的作用。

  2、能用多种方法玩积木,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

  3、积极探索,乐意合作,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积木若干、多米若骨牌游戏视频

  活动过程:

  (一)看多米若游戏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想不想玩玩视频里的游戏呀?

  告诉幼儿这种游戏叫多米若游戏,请幼儿用木块玩多米若游戏。

  (二)尝试并找到游戏成功的秘密

  你的多米诺游戏成功了吗?为什么?

  总结游戏成功的原因:每块木块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推第一块时用力在中心。

  (三)幼儿再次玩多米诺游戏。

  为什么推了第一块后面的就会陆续的跟着倒下。

  总结多米若现象的原理:当推到第一块积木时,第一块积木的重量倒在第二块积木上,积木的重量转变为动力推到第二块,这样一块接一块的被推倒,形成了力的传递,成为多米若现象。

  (四)刚才我们摆的都是直线,现在我们小组合作,能不能拼出其他的线条呢?

  (五)玩一玩人体多米诺的游戏。

  除了积木、骨牌可以玩多米若游戏,我们的人体也能玩这个游戏,我们一起来玩玩。引导幼儿玩人体多米若游戏。(大家陆续伸手、陆续倒下等等。)

  (六)结束:多米若游戏人越多就越好玩,我们回教室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吧。

科学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球体,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儿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电视机、电脑、2个课件;

  2、地球仪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你猜一猜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都住在什么地方。

  二、向幼儿介绍地球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地球吗?它是什么形状?(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仪,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地球的形状。

  小结: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形状像球而略扁,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3、通过看课件,让幼儿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问: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你们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请幼儿凭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回答)

  大班科学活动:吃奶的和下蛋的

  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黑猫警长

科学活动教案6

  设计意图:风车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但很多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引发思考。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内容需要,设计了此活动,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风车中初步认识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目标:

  1、认识风车,初步了解风车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尝试制作简易风车。

  3、通过实验操作,知道风车的转动速度和风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快乐的风车》

  2、小纸盒、冰棒棍、胶水、剪刀、彩色水粉颜料等制作玩具风车的废旧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1、教师:老师认识一个快乐朋友,只要有风的时候,它就会开心地跳起舞来,它是谁呢?

  2、教师呈现【图片欣赏】,为幼儿展示不同的风车图片。

  教师: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情况下会转动?你玩过风车吗?

  3、教师小结:风车是依靠风的运动来转动的,有风的时候风车就会开心地“跳起舞来”。

  (二)瞧一瞧:风车的作用

  1、教师:刚才大家见到的都是玩具风车,你们知道真正的大风车长什么样子吗?

  2、教师呈现【荷兰风车】,展示真实的农场风车图片。

  教师:想一想,大风车有什么作用?

  (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教师对此进行肯定)

  3、教师分别呈现【发电】和【提水】,播放“风车”,使其转动产生动画。

  教师:瞧,风车转动起来后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田野呢?

  4、教师:当大风车转动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帮助人们发电和提水。

  (三)做风车

  1、教师播放【制作风车】,为幼儿呈现如何制作简易风车。

  2、配合教师亲自演示(可以采用其他风车制作方法),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制作玩具风车。

  (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制作)

  (四)玩一玩

  1、做好风车后到户外跑一跑,比比谁做的风车转的快。

  2、教师:风车的转动和风的大小以及跑的速度有关系,跑的快,风就会大点,风车就会转的快一点,跑的慢,风就会小点,风车酒会转的慢一点。

  活动延伸:与孩子一起观看风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动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活动教案7

  一、活动目标

  (一)在互相比较的过程中,关注自己与他人身体的异同。

  (二)初步了解尺和秤的使用方法,感知数字大小与高矮轻重的关系。

  (三)快速积极思考,尝试使用各种方法获胜。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木制长桌子2张、PPT、称、尺子

  三、活动过程

  (一)比较的游戏1。师:我们今天来比赛,比比你们的身体,身体可以比什么?高和……?

  还能比什么?胖和……?或者可以说是重和……?

  你们已经把今天比赛的项目都猜出来了,我们今天一共有四项比赛,分别是高矮重轻。

  (二)比赛规则:

  规则一,每一项比赛每一组只能派一名选手来参赛。

  规则二,比赛的选手必须是你们组里的人自己商量选举出来的,不是我选的,也不是他自己说的算的,是组里都同意的,明白了吗?就这两个比赛规则,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了吗?

  (三)身体的比较

  1、出示ppt(高)比谁高师:商量一下,看谁上来比高?你们商量一下!为什么派他?告诉我该怎么比高?

  (幼儿背靠背比高,选出最高者)

  2、谁能更高师:这样比没有什么意思,今天所有的比赛,老师允许你们赖皮。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比他更高?

  3、测量高度师:请一个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谁获胜了。(出示卷尺)

  4、小结:关于长短,尺子能告诉我们一个更准确的答案。

  5、出示ppt(矮)比谁更矮师:这次商量一下比矮你们选谁,怎么样能变得比别更矮。给你们两分钟时间。

  (幼儿尝试并进行比赛)

  6、出示ppt(重)谁更重师:该怎么比重呢?

  (第一遍尝试,幼儿站上去比赛)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重呢?

  (第二遍可以带上物品去称重)

  7、小结:秤可以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具体有多重。

  8、谁更轻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在秤上"变轻"呢?

  9、小结:可以使自己的重量转移到其他地方去来让秤上的数字变小。

  (四)还能怎么比

科学活动教案8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本特征

  2.找出由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构成的事物 3.萌发对图形能够组合成不同事物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大小图片若干,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图形基本特征

  1、请出正方形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袋,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谁要来摸一摸里面是什么好东西。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袋子里的图形。

  教师:他摸出来的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正方形

  教师:正方形有几条边呀,请小朋友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角呀,请一个小朋友摸一摸并且告诉我们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教师:小朋友们一起念: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我有4个角,我的边一样长,所以我是正方形

  2、请出长方形

  教师:现在老师要从第二个魔法袋里请出我们的第二位朋友,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长方形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正方形,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长方形吧。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顺着长方形的边一条条的摸,增强幼儿的直观形象感)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教师:我们刚才认识了正方形知道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那这个图形不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会是长方形(教师拿出正方形跟长方形,请幼儿做出比较)

  幼儿:长方形的四条边不是相等的(幼儿用手指出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左右两条边是相等的)

  教师:小朋友们发现我们的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面的两条边相等

  3、请出三角形

  教师:小小的魔术袋里还有什么图形呢,在请一个小朋友摸一摸(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三角形且请他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询问其他小朋友该幼儿说的对不对,有什么不同意见)

  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有三个角(教师顺着三角形的边一条条的摸三角形的角一个个的点)

  4、请出圆形

  教师:老师的魔法袋里还有一个图形,我们摸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图形(教师从袋子里掏出圆形)圆形有什么特点呢

  幼儿:圆形没有角 教师:圆形有没有边

  幼儿讨论圆形有没有边,教师引导幼儿圆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二)、寻找隐藏在图片中和周围环境中的图形

  教师:图形宝宝不见了,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找找看图形宝宝在哪里(教师打开ppt课件,展示儿童简笔画如小鱼、小鸡、花等)

  幼儿根据教师呈现的ppt上的图片找出图形藏在图片的哪个部位

  教师:刚才老师发现你们都能把图形找出来了,那你们能不能找找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些图形(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比如窗户是长方形、镜子是正方形等,教师可以让幼儿放学后回家找一找家里有没有图

  (三)、拼有趣的图形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有很多事物都是用图形拼出来的,我们用这些图形来拼你想拼的图案吧(教师分发准备好的图形,教师指导幼儿拼图案,比如用长方形跟几个三角形拼成一棵雪松等)

科学活动教案9

  有益的学习经验:

  1、感知平衡的意义。

  2、学习用增减数量达到平衡的目的。

  准备:

  1、塑料(或木制)小船一只。

  2、大盆一个,盆里装满水。

  3、石子若干。

  4、作业卡。

  活动与指导:

  1、全体幼儿围在水盆边。教师指水盆:“这是公园的湖,湖上有小船,今天天气好,没有风和大太阳,小石子要乘船去玩。我们看一看,它们应该怎么坐船才安全,才不会掉到湖里。”接着示范:把石子摆到船的两边,使之倾斜,逐个移动石子,直至达到平衡。教师要边讲边示范,使幼儿明白道理和方法。

  2、指导幼儿做练习:

  (1)在每3组物体中,找出和圆点数一样多的物体,并画线圈起来。

  (2)启发幼儿数一数,说出每排物体的`数量,然后比较它们的多少,知道将多的组去掉1或将少的组添上1都能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3)将猴子和气球一一对应的比较,差多少气球就添画多少气球。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抱抱小兔子

科学活动教案10

  活动目的:

  1.对探索水的黏附力感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感知水有表面张力的现象,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生活中幼儿已初步了解“水是流动的”等特性。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大小不同的两块塑料板,每桌一盆水,滴管,塑料几何图形,各种板(塑料板、通心板、桌子、黑板等),半个乒乓球的“迷迷转”,塑料垫板等;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以“小兔安装窗户时发生的事情”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引导语:小兔子的新房盖好,但是它在安装窗户时不小心把水滴在两块透明塑料中间,结果发现了水的“魔力”。到底是什么“魔力”呢?今天我们就来找找答案。

  二、幼儿初步感知水存在表面张力,探究水的黏附力。

  1.出示两块透明塑料板、水等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在两块透明塑料板中间滴上小水滴,你们猜猜这两块塑料板会怎样。

  2.幼儿动手实验,在两块塑料中间滴上小水滴,感知水的黏附力。

  3.幼儿分享交流,从而获得“水有黏附力”的认识。

  引导语:在两块塑料板中间滴上了水,你们发现这两块塑料板会怎样?是什么让这两块塑料板粘得这么牢?

  4.小结:原来水是有魔力的。我们在塑料板或玻璃中间沾点水,水就能紧紧地将两块塑料板或玻璃吸住,两块塑料板或玻璃就不容易分开。

  三、迁移经验,幼儿玩“拼图游戏”,再次感知水的黏附力。

  1.出示塑料几何图形、展示板,再次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如果我们不用糨糊、不用胶水,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几何图形塑料片粘在展示板上?

  2.幼儿动手实验探究,将几何图形塑料片沾点水粘在展示板上进行拼图游戏。

  3.师幼分享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要在光面的塑料板或玻璃中间加少量水,水才具有黏附力。

  4.讨论:你的实验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几何图形塑料片黏在展示板上的?几何图形塑料片沾点水后,粘在哪里不会掉?(塑料板、通心板、桌子、黑板等。)

  5.小结:水具有黏附力,只要在两块光滑板的中间加上水,这两块板就会牢牢地吸住。

  四、迁移经验,探究“旋转的迷迷转”,进一步感知水的黏附力。

  1.出示塑料板和半个乒乓球做的“迷迷转”,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引导语:如果想让“迷迷转”粘在塑料板上,可以用什么方法?

  2.幼儿动手玩“旋转的迷迷转”。

  引导语:怎样让“旋转的迷迷转”转起来?我们要选

科学活动教案1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幼儿边观察,边画。

科学活动教案12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科学活动教案13

  活动目标

  1、观看石头的外形,比较石头的轻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欣赏三角龙湾风光片,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龙湾美景,感受家乡美——火山湖

  3、看图及小片,了解火山、火山石及地球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石头外形、轻重的原因

  地球的构造,火山喷发、火山石的形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三角龙湾系列自然景观;地球的构造;火山喷发、火山石的形成。

  物质准备:火山石、湾风光片、火山喷发图片及小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假期就要开始,有的小朋友要与家人一起去外地旅游,这是一件好事,可在游玩的过程中,谁能做一个有心人哪?大家可以看一看,在你们的桌上放着大小不一样的物体,是什么,小朋友们都知道,可你们动手试试看,有什么感觉呢?

  二、、实际观察:

  1、幼儿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

  2、幼儿汇报比较结果:(有的石头大、有的小、有的轻、有的重、外形)

  3、谈话:谁知道为什么大的石头却要轻,这是不合常理的呀?有谁能知道老师是从那里找到这样石头的?老师这有一个小片子,给你们看一看。

  4、幼儿观看龙湾风光片

  5、启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龙湾景区的自然美景。

  6、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看的既大又轻的石头就是从龙湾景区拿回来的,那里这样的石头有好多,为什么那里的石头会这样哪?让幼儿先说一说(老师已提前让幼儿收集相关的知识)

  小结:因为那是一个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7、幼儿看图及火山喷发的小片(让幼儿自己说一说对火山的了解,课前已安排收集)

  8、小结:火山喷发,并不是山喷火,而是地壳内的岩浆在地球动力中,在好大的力量的作用下被挤压所形成,就象一个小塑料袋装满了水,你不断压抡,就会喷水一样。火山它喷出的液体,冷却以后就形成了火山石。

  9、幼儿观赏火山石盆景,引导幼儿做一个有心人。

  三、活动延伸:小朋友,在自己要去玩的地方,要发现美,创造美(捡拾一些树根、石头等),提示幼儿,不能为了自己的喜好去损坏大自然(可照相留念)。

科学活动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水果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2.喜欢探究各种水果并产生品尝的欲望。

  活动准备:

  白心火龙果、红心火龙果、猕猴桃、荔枝、油桃、香蕉、苹果等。

  活动过程:

  1.游戏“摸一摸”,激发幼儿对水果的兴趣。

  出示布袋,师:请你摸一摸,猜猜布袋里有什么?

  2.自主观察,感知四种水果的外部特征。

  (1)幼儿自主观察火龙果、猕猴桃、油桃、荔枝。

  师:你们看一看桌子上有什么水果?这些水果宝宝长得怎么样?

  (2)从颜色、形状、光滑度几方面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你看到了什么水果?它长得什么样子的?

  (3)师总结:水果的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摸上去的感觉也不一样。

  3.集体观察并说出猕猴桃的内部构造。

  (1)幼儿大胆猜测水果里面有什么。

  师:猜一猜,水果的里面藏着什么呢?

  (2)教师现场切开猕猴桃,幼儿观察猕猴桃的内部构造。

  师:猕猴桃的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

  4.幼儿品尝水果,相互交流不同水果的味道和内部构造。

  (1)出示一盘切好的水果,师:看,我这里有一盘水果,你认识它们吗?

  (2)师:每人端一盘水果尝一尝,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水果是什么味道的?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

  活动延伸:

  幼儿跟家长去水果店认识更多的水果,在家长的帮助下洗切水果,品尝各种水果。

科学活动教案15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所以他们总是会问一些问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和变化。同时,面对班里的个别幼儿不大愿意和其他幼儿交流,本活动也是力争把他们拉入大集体,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意识到小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淹没它们的家。

  2.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白小蚂蚁搬家的行为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3.让幼儿列举其它大自然降雨前的征兆。

  4.让幼儿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明白小蚂蚁搬家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难点:通过小蚂蚁搬家,让幼儿列举大自然降雨前的其它征兆,毕竟幼儿的能力有限。

  活动准备

  透明无盖大玻璃箱、蚂蚁、沙土、大水杯、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平日里为什么我们总能看见小蚂蚁向高处搬家吗?”然后,等待幼儿回答。

  (2)组织幼儿向讲桌靠拢,准备演示。

  2.基本环节

  (1)向玻璃箱一端放置一堆沙土,然后,将蚂蚁放在无沙土的一端。

  (2)稍微等会儿。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谁能说说小蚂蚁现在的活动情况呢?”注意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小蚂蚁是满箱乱跑。

  (3)向玻璃箱无沙的一端开始加水,让幼儿观察。

  (4)教师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小蚂蚁的活动情况?”很明显,幼儿的回答会是小蚂蚁向沙土堆跑去。

  (5)教师开始延伸。教师提问:“在大自然中,什么情况下大地低洼处会被淹没?”

  (6)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下雨。

  (7)教师提问:“如果没有沙土的那端玻璃箱犹如洼地,那么我们往玻璃鞋中加水犹如什么?”

  (8)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下雨。

  (9)再次引导。教师提问:“那么,小朋友们,请你们现在告诉我小蚂蚁为什么搬家?”

  (10)小朋友回答

  (11)总结,小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淹没了它们的家,它们搬家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3.结束环节

  (1)假设讲台为沙土堆,其他地方为平地。

  (2)教师喊:“天气晴朗,小蚂蚁们怎么办?”

  (3)预示幼儿满教室欢笑着跑。

  (4)教师喊:“马上要下雨了,小蚂蚁们要怎么办?”

  (5)预示幼儿跑向讲台。

  (6)在欢笑中结束

  4.延伸环节

  下课前,教师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课后请大家多动动脑,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还有其它那些小动物的行为是下雨前的征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大家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

  1.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思考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幼儿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教师在整个活动环节中一定要掌握好干预活动的度,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这点相当重要。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当幼儿看到小蚂蚁的活动显得非常高兴,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该活动能很好的让幼儿对日常生活现象展开思考,锻炼幼儿对脑的开发。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不愿和其他幼儿交流的幼儿也参与到活动中,对他们孤僻性格的改善是有帮助的。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该活动是在掌握幼儿经验水平、学习特点、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的,能够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发展线索,也能够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不过我个人认为在整个观察活动中弱国能更具有趣味性则更好。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引导幼儿从教室实验向室外大自然变化的过程中显的稍微有些吃力,不过在后来的游戏环节就好得多了。我个人考虑在实验环节可穿插其它一些活动,帮助幼儿理解。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观察一开始,幼儿显现出很浓的兴趣,但在最后引导环节,显得有些缺乏趣味性。好在,最后的游戏又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今后,在引导环节,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趣味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运用实验加多媒体,来帮助幼儿理解,我会注重更多的细节,来保持活动的连贯性和趣味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最后的游戏还应保留,毕竟幼儿喜欢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会让幼儿自己发现更多问题,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寓教于乐。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2-16

科学活动教案04-01

科学活动教案05-26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科学活动教案12-21

有关科学活动的教案06-21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03-30

科学活动种花教案04-02

科学活动教案说课稿04-01

伞的科学活动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