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27 14:57:2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册第38-39页例1,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长角形卡片,活动角,三角板、彩纸等。

二年级数学教案设计《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位新朋友来,你们想认识吗?(想)它是谁?(蓝猫)听听它在说什么?(Hi!我是蓝猫,听说你们中心小学新建了篮球场,非常美丽,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小朋友们正在做什么?(跳沙池)[播放学生跳入沙坑后姿势定格如图:,]光标闪动伸展的手臂与身躯形成一个直角,弯曲的双腿处形成一个锐角;学校操场广千牌的面上有4个角。

  2、师:我们校园不但漂亮,而且有很多角,这些角都是美丽的图形,你们想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找角

  师:同学们,除了图中的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在我们的教室,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好吗?(同桌交流)

  (2)汇报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展示角: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变成这样。(多媒体演示,将物体隐藏,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出示例1图)

  (2)认识角:

  ①谁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

  先让学生拿出三角形,摸任意一个角,感受一下角是怎样的,再自由发言,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②学生任意摸摸身边的角,边摸边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

  ③小结: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边讲边板演)

  (3)判断角

  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3、动手实践,感知角的大小。

  (1)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同桌交流)(投影学生折的角)

  (2)认识角的大小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课前老师也给每人发了一个这样的角,请你拿出来,拉一拉角的两边,

  ①思考:怎样才能拉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拉出一个小一点的角?(个别学生演示)

  ②小结: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师引导:原来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③比大小: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的怎么样?猜一猜哪个角大?究竟是怎样呢?

  多媒体演示将两个角重合的过程,从而清楚地看出两个角同样大。

  ④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4、认真观察,体验画角。

  (1)观察画角,多媒体演示画角程序,先画一点,再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2)模仿画角,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手在桌面画角。

  (3)动手画角,让每人动手画一个角。(展示学生作品,作出评价)

  5、仔细看书,质疑问难。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有能力的学生试回答,师再小结,给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养成不懂就要问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找出主题图中隐含的角。(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找一找有哪些角?)

  (球门上有角、爷爷的剪刀上有角,老师的三角板上有角,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

  2、讲述蓝猫去梦幻乐园的故事,看到这样几个字母:NMT,原来这是一个密码,只要找出这里面有几个角,洞门就会打开,你能帮帮他吗?

  3、蓝猫进入梦幻乐园:

  (1)游戏:射篮球(数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和几条边)

  (2)拓展题:坐火箭: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现在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升华新知。

  小朋友,你们今天学得开心吗?请闭上眼睛想想,你今天学会了什么?谁表现得最好。

  五、知识延伸:我所知道的角

  我们今天认识角,请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明天跟老师或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数学教案5

  一、 教学内容:

  P68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 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 认识对称图形

  1、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 动手剪对称图形(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 师示范剪对称图形(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 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 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 认识对称轴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

  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 巩固练习

  1、 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 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 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 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P57~58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巩固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2、引导学生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验算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三、教具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用200、300、500这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法。

  3、提问:

  笔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P57页的两幅图

  2、提出问题

  3、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进行集体订正。

  4、再提出问题,交流想法:到底应找回多少钱?

  5、练习

  (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46-284831-381635-319

  (四)全课总结

  提问:怎样验算减法算式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五)计算下面各题

  1、口算

  32+4077-2361-3062+38

  45-15200+400500-5090-38

  2、竖式计算,并验算

  708-146805-576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3、用100、200、300写两道加减法算式。

  (六)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2、小组内讨论算法

  3、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性

  4、再提出问题,交流想法,展示算法多样性

  5、小结:

  (1)做减法计算题时,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

  (2)你认为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A、相同数位要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D、注意检查和验算

  (七)巩固练习

  1、完成P58试一试

  2、解决问题

  一种电视机原价1000元,现价798元,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元?(你能用多种方法验算自己的计算结果?)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八)全课总结

  (九)作业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8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1、找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

  (1)(媒体出示“直角娃娃”和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嘿!小朋友,你们还认识我吗”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2)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屋顶上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弟弟)“你为什么说它是直角的哥

  哥”(它比直角大,它的两边叉开的比直角大。)“直角的弟弟呢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弟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直角的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其实,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钝角(读两遍),直角的弟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读两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2、给角的三兄弟排排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3、判断:你们能很快地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练习九(第2题)要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余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评判,答对的送给掌声。

  师:最后一个角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还有的说是锐角。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像这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来,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助判断(三角板的直角)(电脑演示)这是什么角为什么(因为它比直角大)我们再请直角来帮助检查前面这两个角是不是锐角。(电脑演示)

  4、探索用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谁想提醒大家,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师:用直角帮助判断要特别注意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电脑演示)

  5、找生活中的角。找找下面物体中哪里有什么角(红

  心、背心、红领巾、剪刀)

  二、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1、做角。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和其他的学具做出这三种角。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由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小组展示汇报。

  (2)学生评价。

  (3)全班展示。请做锐角、钝角的学生分别展示。最后展示直角。

  2、画角。

  要求: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3)在小组里展示,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数角。

  数出每个图形有()个锐角,()个钝角,()个直角。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

  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下:《第五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设计》。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 、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 、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 、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的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 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小猴想买4辆坦克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猴总也算不出他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坦克,他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 20/4=5 中你发现了什么?

  4、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靠靠大家,我有12元钱,如果要买铅笔盒,可以买多少个?买皮球呢?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 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 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 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 口诀:四五二十

  20÷5=4 口诀: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1时=60分

  2、结合熟悉的事情,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3、结合具体事例,体验1分有多长,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时=60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新课开始,我为学生出示了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谜底(闹钟)你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学?中午几点吃饭?晚上几点睡觉?我们的小伙伴亮亮一天中做的六件事情按时间的顺序排上序号,然后讲给学生听。老师我来说:亮亮早上六点半起床,吃完饭去上学。八点钟时正在上课,中午12时刚过的时候吃午饭。下午快5点的时候在操场打羽毛球,回家后六时刚过开始看电视,九时刚过上床睡觉。同学们说的真好,像六时刚过这样的时间,到底六时过了多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首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在小组内一起说一说。

  1、数一数:钟面上有()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面有()个小格。

  3.钟面上共有()个小格。

  2、拨针抢答。首先我会展示课件4时整,让学生说一说4时整,时针走了几个大格?4大格就是4时,从而得出走1大格就是1时;接着我出示4时5分,得出5分,就是分针走了5个小格得到的,从而得出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3、深入理解。同学们看课件拨动钟表的时针从12时走到1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也就是走了60个小格。接着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可以从3时拨到4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把1时叫做1小时,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老师我知道:一节课加一个大课间是1小时,夏天中午大概要睡1小时。

  三、尝试应用,体验1分钟。

  我们知道了1小时有多长,那1分钟又有多长呢?1分钟你又能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我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在让学生体验1分钟你能做几道口算题;又能从1数到多少……同学们1分钟虽然很短,却能做很多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四、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1时=()分。

  五.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与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所以,我用看图说话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师生谈话中引入新知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35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运动的共同点。

  学情分析

  对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学生并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但是能够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点,拓展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旋转的现象,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旋转的特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与教学达成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出可以旋转的陀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齐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学移现象,那谁能说说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回答:1、平移的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2、大小、方向都是不变的。

  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

  出示情境图。(摩天轮、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运动的物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2.揭示旋转运动

  出示主题图

  问: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怎么转的呢?

  师:对,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师:这是什么现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旋转现象。

  小结: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大小、形状不变。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3.联系生活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2)用你的肢体语言做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生答:不是平移

  生:平移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上不发生改变。

  生:都是转动的。

  生:围着一个地方转。

  生讨论交流

  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扇叶的转动。

  旋转门的转动。

  钟面上的针在转动

  生伸手一起模仿,体会旋转现象

  指名做

  选取典型实例,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旋转的初步感知逐渐清晰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熟悉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完成教材P31页做一做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学生拿出课前剪下教材P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协作(生开始做有困难,师和生合作制作、示范),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利用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

  指名回答

  生动手设计制作,展示。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堂你感兴趣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小组内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当堂检测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旋转的是( )

  2.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学生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板书设计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旋转现象:鈡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摩天轮……

  整改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4-08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4-08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4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31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8-27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8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8-3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8-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