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1-11 17:27:3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案示例

  操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

  (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情境图

  (一)理解主题图

  1.出示图片:操场上

  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人;

  (2)女生有()人;

  (3)男生与女生共有()人;

  (4)男生比女生多()人;

  (5)女生比男生少()人;

  ……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

  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110-8=2

  (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

  (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

  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片:摆一摆2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图片:摆一摆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

  (2)怎样列式?

  4.出示图片:鸭子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一)出示图片: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汇报.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个比较单子同学明天互相交流.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活动

  找座位

  游戏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游戏准备

  根据学生人数准备相应的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游戏过程

  1.把教室里的椅子摆好(桌子搬出),模拟成电影院的座位.

  2.然后每人发一张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3.每个学生只有算对加减法,才可以找到自己准确的座位,一次找准座位的同学可以成为“文明观众”,并佩戴“文明观众”标志.

  游戏说明

  电影票制作方法:在电影票的前面画上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形象,后面注明几排几号,但排数和号数不直接写明,而是由加减法算式化替,如:9-5排1+4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

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

  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3.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

  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

  (1)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3.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4.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

  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4)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按不同的标准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练习课(P648T至12T)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说出结果

  23+775+98+23

  56+950+548+5

  79+542+505+44

  2、听算,全班计算,后集体订正

  9+276+276+30

  9+3014+654+5

  36+546+333+7

  3、指名说一说:9+30和36+5你是怎么样算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二、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

  要求:1、先口算,在填空。

  2、指明说出计算方法。

  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2、游戏——小小邮递员

  比一比,哪个邮递员送的又快又准!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10题,6连续加6,每次加的结果写在横线上。

  要求:1、小组里口说结果。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3、仔细计算,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1题,

  要求:1、先说出图意,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联系十一的第12题。

  注意:先计算在比较大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4

  (一)、激发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 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

  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凡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务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现同伴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

  出示课件。

  2、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小刚排在第几?

  (3)排在第1的是谁?原来老爷爷排第几?老爷爷怎么又排到第一了呢?

  (进行礼貌教育。)

  (4)黄头发的小姑娘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 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 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 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4.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5.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这一段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肯定自己,又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补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另外,这里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帮互助,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课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我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老师用凑十的方法和学生做游戏。)

  2、揭题。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我通过数数,知道共有14瓶牛奶。

  师:让我们列个加法算式。

  生1:9+5。

  生2:也可以是5+9。

  师:对,可以列两个算式。9+5=?你会算吗?

  二、合作探讨计算规律

  1、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知道这一共有几瓶牛奶?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注意到一个箱子里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左边格子只差1个就是10格,可以从右边拿过来1个,那右边就剩下4个,一共加起来就是14个。

  师:现在根据你们所想的方法,用小棒试着摆一摆。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指定一个学生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我是这样摆的:右边已经有9个,从左边的5个格子里拿出1个放进去,盒子里就正好是10个,左边还有4个,这时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个。

  师:为什么你先拿1个放在格子里?

  生:因为9和1 好朋友正好凑成10。

  师:箱子里原来有9个,再添上1个正好是10个,这种方法也叫“凑十法”,要把9凑成10,就要想9加几得10。9和1得10,就从左边的5个中放进1个,和9个凑成10个。

  板书:9 + 5 =

  1 4

  师: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十吗?

  生:5的好朋友是5,5 + 5 = 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了,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 9 + 5 =

  4 5

  师:要算9 + 5 等于几,可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2、试一试。

  9 + 3 = 7 + 9 =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师;9 + 4 = ?请你们在图上用小棒圈一圈。(教师应先做示范,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用凑十法,鼓励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

  师: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为什么你们在算4 + 9的时候要把4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呢?

  (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凑十法”的思考方法。)

  2、比比谁算得快。

  9 + 5 = 9 + 6 = 9 + 9 = 9 + 8 =

  (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计算,然后集体反馈计算方法。)

  3、“小猫数鱼”

  师:有只小猫今天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看到了鱼缸里的鱼。

  师:对了,小猫看见鱼高兴极了,你们猜小猫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小猫在想:“这里一共有几条鱼?”

  师:小朋友你们都来帮忙吧,写个算式来告诉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生1:可以列为:9 + 8 = 17

  生2:也可以这样列式:8 + 9 = 17

  师:你能告诉小猫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9和1凑成10,从8里拿走1,就剩下7,10加7等于17。

  生2:我们可以教小猫一只一只地数。

  生3:也可以这样想:8加2等于10,从9里拿走2,剩下7,10加7等于17。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1、首先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中间的9要与1到10这些数交朋友。

  2、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写出算式,应鼓励学生要按顺序书写。

  3、具体反馈。

  五、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是9加几,得数都超过10,在计算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凑十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教学作如下设计: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先不做讲解,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明确算法的优劣,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算法的强烈愿望。

  2、重视对“破十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亲自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破十法”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破十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参加过游园会吗?你们在游园会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场景呢?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1情境图。

  师:许多同学都围在小丑身边买气球,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丑手中有多少个气球,卖了多少个气球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还有几个?

  (3)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说一说这道题和以往学过的十几减几的题有什么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同时,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呢?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预设

  生1: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算减法)

  生2:10-9=1,1+5=6。(破十法)

  生3:15-5=10,10-4=6。(平十法)

  生4:15-10+l=6。

  3、学习“破十法”。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呢?

  预设

  生:我认为第二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

  师:我们给这种算法起个名字,叫做“破十法”。现在请大家看课件,了解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学生观看)

  师: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

  生:我先摆出1捆小棒,再摆出5根小棒,因为5减9不够减,所以得把1捆小棒打开,从里面拿出9根,也就是10减9等于1,剩下的1根小棒再与其余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运用“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吗?

  预设

  生:计算15-9,因为被减数个位上是5,不够减9,所以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

  小结:计算十几减9,先算10减9等于1,再用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再彼此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重点强调“破十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算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熟练掌握“破十法”,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21页的单元主题图。

  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师:这些东西小朋友见过吧,对了,这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类,你能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上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师:小朋友们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老师唯独对按形状分的这种分法感兴趣,像这样按形状分的小朋友举手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师:小朋友们说出了自己分类的想法是这些图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们用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对折一下,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斜角对折,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师把上面没有颜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形的字样。

  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时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出示下图。

  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正确填写统计图.

  3.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能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分析统计图,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正方形纸片.教师准备一张大张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开展庆“六·一”的活动,要作什么准备?我们的教室呢?

  2.你用什么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3.老师买回了一些气球,你们认为挂什么颜色的气球教室才最漂亮,为什么?

  4.气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它举起来.

  5.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但老师还是不能很准确知道哪种颜色的气球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

  二、新授.

  活动一: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之间说)

  2.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解决办法.(指名说)

  3.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待会就请用你们用询问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二.认识统计图.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统计图,谁是小老师说一说统计图上有什么?每种颜色的气球用什么表示?每个格子代表什么意思?统计图该怎么填?

  2.统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统计开始.

  活动三:分析统计图.

  1.请观察你的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说给你的组员听.(小组成员之间)

  2.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向全班汇报.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小组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3.你想把你从统计图中知道的告诉大家吗?请你拿着你的统计图,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听.

  活动四:统计全班情况.

  1.刚才我们统计了各小组的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统计全班的情况.

  2.请拿出小红纸,下面请同学分组上来贴.

  3.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谁勇敢,上来做小老师说给同学们听.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班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过刚才的统计,你知道我们班买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吗?

  5.你能根据统计图猜猜班主任老师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吗?为什么?

  6.寻求答案.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数一数:图的上面有几架飞机?下面有几辆汽车?图的.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棵白菜?中间有几只灯笼?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 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8、7、6加几

  教学目标:

  1、在游公园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口算。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算法。

  3、激发学习兴趣,感到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迁移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十只装的针剂药盒、小棒学具、答题卡、练习纸,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各3个。

  教学设计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几的口算,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口算方法,能灵活口算。在设计时,通过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如,玩“转转盘”游戏中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紧接着“动动脑”中感受到依据题目的不同选择灵活的方法优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学比较枯燥,在设计时通过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激发口算的兴趣,同时熟练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①充分运用情境图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的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会不同;③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搜集信息资料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小红出了一题考考你们:9+5=

  重点突出“凑十法”想的过程。为什么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气真好,小红和朋友一起去儿童公园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动态出示课本第103页买票的情境图,)。

  你能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估计学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买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 探究新知

  (一)、例讲8、7、6加几(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教学8+5。

  (1)小组内讨论:怎样能够最快地知道得数。互相说一说,再把思路写在答题卡上。有困难的可借助针剂药盒。(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可以多样,重点突出“凑十法”,指名回答。

  8+5=13 为什么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真了不起!

  2、小比赛:转转盘(教学例2——突出凑十法的优越性)

  1、教学7加几和6加几,初感凑十法的好处

  (1)你们看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花儿在向我们点头,鸟儿在向我们微笑,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能从这幅图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怎样解决?

  天空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草地上一边有6朵花,另一边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书列式:7+5 6+5

  (2)现在请你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7+5和6+5。

  (3)请同学介绍口算方法。

  7+5=12 为什么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 为什么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结:看来凑十法不仅能算9加几,还能算8、7、6加几。

  (二)、教学8、7、6加几

  1、小组合作玩转转盘。(限时8分钟)

  玩法:转盘中间和四周都有一些数,转动圆盘,转到几,先说出算式,并写在卡片上,再口算出得数。比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多。

  (1)转盘有:

  3 4

  9 5

  8+

  8 6

  7

  4 5

  9 5 6

  7+ 9 6+

  8 6 7

  7 8

  (2)写得又多又快的小组进行汇报得数(只要求说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计算方法),

  (3)说说用什么方法口算又快又准。

  3、动动脑(教学例3)

  (1)计算8+9可以用凑十法,你还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吗?由学生们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点介绍计算方法③,当两个加数一样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1题

  2、说一说,算一算

  课本第104页,第2题

  3、坐火车

  每人手中有一张车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对了车票上的三个算式才能上车。然后根据你车票上的得数对号上车(分别有15、14、13和12四列火车)。教师在8、7、6加几中各抽一题说说怎样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两根胡萝卜,小灰兔呢?

  学生游戏,设 “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计算时用了什么办法?

  (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关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为他们提供客观而鲜活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应力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教师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或裁剪,或整合,或改换。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思想。我就抓住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展开讨论,暴露真实的`思想,在辩驳分析中提高道德认识。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一直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学生进行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解放”学生上动脑筋,把课桌排成“U”字型进行表演、练习;或者排成“T”字型进行正反辩论;还可以排成小组型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除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发言时站着,坐着均可外,还允许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转换”,培养他们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品教学中合作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实践。

  如教学《节俭光荣》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教学十一册《做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教师要在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自由,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问不同的见解。

  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后,我让学生针对本课学习质疑问难。有的同学提出:“我们不知道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都为他出谋划策了:“可以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请一个导游,让他告诉你”;“不知者,不足为怪也!”……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既深化了对本课的认识,又开启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着眼激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24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24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热】01-06

【热】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1-0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29

【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1-08

【推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1-08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推荐】01-08

【热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1-0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