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
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
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平舌音:所
所:(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5、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牧童的自由、快乐、和悠闲)牧童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呢?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 “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学生体验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踩石头、踩牛背)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诗、林”,学生认读。
2、师范写,生跟写。
3、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2
目标:
1、 在欣赏与游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 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准备: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过程:
一、 引导讲述
1、师:今天我班要来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认识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教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教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开心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开心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第二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开心,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6、出示第四幅,师:突然,牧童看见了什么?认识蝉(播放蝉鸣的声音)。哎呀,鸣蝉唱得这么好听,你想不想去抓它?抓了它干嘛?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天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办法?(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忽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游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许多鸣蝉。
2、想不想抓住它们?要怎么抓?(引导幼儿说出轻轻的没有声音的去抓、或者捂住嘴巴等)
3、师幼一起边念古诗边把椅子当黄牛游戏,念到最后一句时下椅子站立,没有声音,轻轻地走向背景图去抓鸣蝉。分享抓住后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3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欲、捕、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训观察、想象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有感隋地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观察课文配图
1、请看图上都画着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重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揭示课题
解题:牧童骑牛唱歌,忽然听到蝉叫,停住歌声,跳下牛,准备捕蝉。这景象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觉得非常有趣,就把它写下来成为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三、读诗歌
1、复习有关音节。(出示卡片、指名读)
2.掌握生字读音,并在诗中用笔画出来。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让识字差的学生多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
5.检查读的情况: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形式。
6.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领会诗句中的停顿)
四、初步了解诗文
1.看插图,读课文,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起初牧童骑在牛背上做什么?后来呢?
3.读诗文,帮助学生了解词意。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鹊”:“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看插图)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诗句的意思 (打出幻灯片、边看图边了解)
1.读第一、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 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象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看图或幻灯,思考)
(1) 齐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 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 (学生找到“鸣”字)
(3) 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怎样?(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 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朗读全诗
1.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2.大声朗读,想象涛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及写字
1.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边读边组词。
2.读下面的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可联系学过的字记忆。
所 牧 振 欲 鸣 闭
3.指导写字。
(1)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起笔、落笔,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写两遍。(教师行间巡视)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所”字的两部分要写平;“振”右半部要宽,上下要匀称;“鸣”口字旁要靠上一点;“蝉”的“虫”不要写得太向下要写在“单”的一横上面。
4.听写生字新词。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
①什么地点?
②人物是谁?
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 :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 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7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
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
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
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忽然”的意思。
2、深入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 牧(mù)童(tónɡ) 捕(bǔ)鸣(mínɡ)蝉(chán) 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认识今天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②牧:与“枚”区别辨认。
③蝉:课件展示图片,简单介绍。俗称“知了”,属于昆虫类,雄性的腹部有发声器,会发出叫声。
④捕、闭、立:引导学生做相关动作来学习。
3、二读:读通诗句。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们还会读吗?注意读流利。
4、三读:读出节奏。师: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所以,要把古诗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诗句。)(点名读、齐读)
5、联系插图,想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读词,贴生词卡片。如:牧童、黄牛、林、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根据字型,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生:鸟叫)这里是指谁叫呢?(生:蝉叫)这就是“鸣蝉”。
(2)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师: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生: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一棵树叫林吗?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6、逐句品读,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
(1)品读:牧童骑黄牛。
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牧童骑黄牛。牧童天天放牛,和牛可亲了。他骑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那感觉怎么样啊?(生:开心、快乐、自在、悠闲)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像成小牧童骑在牛背上,读出“骑”牛自在、悠闲的感觉。
(2)品读: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走进了什么地方呢?(生:树林里)
那树林会有什么呢?(生:树、草、花、蜻蜓、蝴蝶)
看到这样的美景,小牧童的心情会怎样呢?(生:欢快、高兴)
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生:唱起歌来)
那歌声怎么样?
(生:响亮)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他的歌声响亮呢?(生:振)
这就是—歌声振林樾。请同学们读出歌声的响亮。他的歌声这么响亮,连树上的叶子也听到,它们一片一片把歌声带到更远的地方,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请同学们再读读,读出歌声的回荡、悠长……
(3)品读:意欲捕鸣蝉。
正当小牧童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你们听,它是谁?(生:蝉)
它的歌声多么得意呀!看看插图,小牧童这时有什么表现呢?(生:呆了、愣住了)
他为什么发呆呢?(生:被蝉的歌声吸引了)
他还会想什么呢?(生:想要抓住蝉)
对,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小牧童非常想捕到这个鸣蝉,请同学们读读,读出想要捕蝉的紧张、急切。
(4)品读:忽然闭口立。
牧童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生:不能)
所以他就(生:停止歌唱,闭口立)。
从唱歌到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化快还是慢呢?(生:快)
从哪个词看出来?(生:忽然)
这就是—忽然闭口立,请同学们读读,读出停止歌唱的迅速。
既然是停止歌唱,我们还要读出安静、无声的感觉。再读读吧。
7、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这一切看在诗人的眼中,于是诗人把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也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接下来,通能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试一试,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自由背、个人背、全班齐背)
8、古诗不仅读起好听,唱起也很好听呢!下面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所见》吧。
9、指导书写:立、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要注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2)看老师写,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书空。
(3)在自己的田格本上写一写,每字写一行。(教师巡视)
(三)拓展、链接。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大多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老师带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ōu)眠。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12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12-24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教学实录11-16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09-22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01-21
所见古诗11-05
古诗所见08-23
所见 古诗08-27
语文《所见》教案10-04
语文古诗《所见》的听课反思范例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