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2 12:49:11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

  1、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

  本节教学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3)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时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巧设练习,把知识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 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5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总结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调研,大部分同学不难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明晰算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四本图书的图片及价格信息。

  问:你能就这些信息,提出一个能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课题

  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①购买《百科全书》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钱?

  ②购买《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学记》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购买《游戏力》和《百科全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④《丁丁上学记》比《百科全书》贵多少钱?

  ……

  学生观察发现:是关于小数的加、减法。

  白板课件

  二、第二阶段

  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1、整、小对比,初步体会。

  探究小数加法2.13+4.6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对比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吗?

  2、对比分析,总结方法。

  探究小数加法3.92+4.6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将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1)利用反馈器做学情调查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将相同数位对齐?

  利用反馈器反应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选1,不知道或还不太清楚的选2。

  教师通过反馈情况和询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活动建议。

  (2)出示活动建议,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的计数单位相同,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4)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

  问: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呢?

  3、迁移类推,学习笔算小数的减法。

  要求: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验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要将被减数补齐数位后,再计算。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4、总结归纳算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并说明解法①的错误原因:满十没有向前进一。

  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个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思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不同意见双方说明各自的理由。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反应自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认知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在班内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做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学生列竖式计算。

  2.13+4.17

  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结果要化简;为了计算方便要补齐数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阶段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我会计算:(比比谁最厉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银片的单价是4.85元,一个毛线球的单价是0.68元,买一串小银片和一个毛线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买一串小银片比一个毛线球多多少钱?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知识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3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

  48÷3=16

  √

  37

  3+7=10

  ×

  37÷3 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 654 7203

  71 164 20xx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98763963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4

小学数学教案05-30

小学数学教案07-0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03-10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3-0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2-22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2-27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3-0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

  1、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

  本节教学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3)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时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来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创设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举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时接受知识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发奖。师说: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巧设练习,把知识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游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游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 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 8-x=2 y+24

  2.4=a×2 x-14>72 15÷b=3

  5x+32=47 28<16+14 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5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总结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调研,大部分同学不难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明晰算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四本图书的图片及价格信息。

  问:你能就这些信息,提出一个能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课题

  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①购买《百科全书》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钱?

  ②购买《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学记》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购买《游戏力》和《百科全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④《丁丁上学记》比《百科全书》贵多少钱?

  ……

  学生观察发现:是关于小数的加、减法。

  白板课件

  二、第二阶段

  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1、整、小对比,初步体会。

  探究小数加法2.13+4.6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对比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吗?

  2、对比分析,总结方法。

  探究小数加法3.92+4.6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将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1)利用反馈器做学情调查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将相同数位对齐?

  利用反馈器反应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选1,不知道或还不太清楚的选2。

  教师通过反馈情况和询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活动建议。

  (2)出示活动建议,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的计数单位相同,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4)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

  问: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呢?

  3、迁移类推,学习笔算小数的减法。

  要求: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验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要将被减数补齐数位后,再计算。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4、总结归纳算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并说明解法①的错误原因:满十没有向前进一。

  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个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思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不同意见双方说明各自的理由。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反应自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认知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在班内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做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学生列竖式计算。

  2.13+4.17

  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结果要化简;为了计算方便要补齐数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阶段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我会计算:(比比谁最厉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银片的单价是4.85元,一个毛线球的单价是0.68元,买一串小银片和一个毛线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买一串小银片比一个毛线球多多少钱?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知识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3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5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

  48÷3=16

  √

  37

  3+7=10

  ×

  37÷3 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 654 7203

  71 164 20xx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98763963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