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

时间:2023-02-07 12:21:20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教案(汇编1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学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健康上网的益处。

  (2)通过活动与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实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感悟社区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珍惜学习的机会,增强健康上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加深对学习的意义的认识,更为关注社区生活。

  教学难点:学校学习生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突破:通过活动体现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避免单纯说教,引起学生反感。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下载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准备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利弊讨论的相关资料,组织好学生课前对所在社区的名称、公共设施、服务等的调查。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家庭这个舞台场景对我们的影响。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发表了对家庭生活的独到见解,还有同学非常坦诚地将自己家庭中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对每一位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一一探讨。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里能够对我们上节课探讨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刻的思索,针对自己家庭的情况,提出对美满家庭生活的希望与构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学习成长的因素,列出给父母的有关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议,尝试与家人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家庭成员守则。

  【承转】在我们的生活舞台场景中,除了家庭以外还有一个场景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就是学校。当我们成长到适学年龄后,父母把我们送到这里,我们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同龄的同学,遇到了老师,这个场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场景中多了许多。这个场景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

  (新课教学)

  【活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中间画一条竖线,竖线左上角写上“收获”,右上角写上“失去”,竖线上方写上“我来学校上学”。──思考一下我们在学校上学的得失。

  我来学校上学

  收获 失去

  1. 1.

  2. 2.

  【提问】请同学填好后,分别说一下你来到学校上学的得与失。

  【归纳】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看到尽管大家提到来学校上学我们会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试的压力,但多数同学也肯定了在学校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交到了许多朋友,得到了许多表现自己优势、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所以,虽然学校与家庭场景大不相同,在这里也许我们无法像在家里那样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这种规范、这种培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收获得更多,对我们的成长同样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书】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承转】除了家庭与学校,社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有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它,对它也关注甚少。其实它对我们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作为社区舞台上的人物──居民,应该关心自己所处的场景,并担负起居民的责任。

  【板书】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活动】请同学们汇报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调查结果。(6~10人)

  【归纳】从刚才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同学所居住的社区中都有餐饮、清洁、美容美发等服务,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有各行各业的居民,有的甚至还设置了学校、医院、超市等,俨然一个微缩的小社会,我们尽管没有真正地走上社会,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与各种人相处,享受社区内的各种便利服务,已经能从中学会很多,社区生活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对我们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幻灯片放映展示网络社区: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

  【叙述】网络社区。

  通过网上同学录像邀同学聚会,团购汽车的新闻。──通过互联网。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网络生活吗?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使地球变成了“村”,它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叙述】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包括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提问】为什么国家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归纳】网络社区本身是个有利于我们成长发展的事物,网络社区也需要净化,作为网络社区的居民,你也应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你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自觉抵制网络的不利方面。

  (课堂小结)

  【总结】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着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总处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其中家庭、学校、社区是对我们成长起到最为重要的三个场景,希望大家能在课后用心观察,观察每个生活场景中的人、事、物,观察每个场景对自己的不同影响,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吸取场景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发展。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是介绍社会这个大舞台中的学校、社区的重要性。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对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认可,但在这一节课中,一部分学生出于对学校学习带来的压力而对学校学习具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这些学生会借此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贬低学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避免指责学生,应关注学生的不良情绪根源,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带给大家的收获,客观分析学校学习的得与失。

  第三课 在社会的舞台上(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人在社会舞台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选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课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人生活在社会的舞台上要扮演很多角色,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无法选择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角色之间也可能是有矛盾冲突的。要学会选择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目标

  (1)明确人有不同角色,有些与生俱来,有些可以选择改变。

  (2)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曾经、现在、将来可能扮演的各个角色。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选择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对未来作出构想,对自己的发展有自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按照学生人数准备若干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不同性别的卡通人像纸的数目与不同性别学生的数目一一对应)。

  葛优所出演过的《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剧照,影片《惊涛骇浪》的拍摄剧照。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社会是个大舞台,有不同的场景,而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着哪些角色。

  【活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6-28爸爸的角色。

  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按照学生的性别相应分发),由学生自己填写在生活中你曾经、正在、将要扮演的角色。

  请同学们回答自己的填写结果。(3~5位同学)

  将同学们写的角色写在黑板上。

  【承转】通过刚才大家的填写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生活场景的不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先后拥有很多角色。那么这些角色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角色之间我们又怎样抉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人生舞台上的不同角色问题。

  (新课教学)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

  这个问题较易回答,教师可适当分析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板书】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社会规定的?

  【提问】为什么社会、国家规定我们现阶段的角色是学生?

  【讨论】引发学生充分理解学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优是大家都喜欢的演员,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出演过《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惊涛骇浪》来讨论演员为演好角色进行学习的问题。)

  评论出色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为社会大舞台中的演员,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是不是也应该演什么像什么。

  【提问】好演员是天生的吗?如何才能成为好演员?

  好演员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影视圈中的合格演员是这样,生活中合格的社会角色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上学,从学生角色做起,为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础。

  【板书】人通过努力学习和训练才能扮演好自己这些不同的角色

  【叙述】补充讨论:请同学们再看图6-30各种各类的学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各地区生活和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同样的学生角色,出现的舞台却不同。有的人出现在宽敞、明亮、拥有现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现在条件简陋的教室中,有的人连教室也没有,处于流动状态中。尽管他们所穿的衣服各异、所走的路不同,他们却都背着书包,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学生角色。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一丝不苟──激发学生珍视良好学习机会。

  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未来做铺垫。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我们将要扮演的?

  【提问】当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术会怎么办呢?

  作为大千社会的成员,我们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几个角色,出现在更多的场景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尽管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这时,我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意义的角色来扮演(如同演员选剧本一样)。

  【提问】我们将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来选择?当父母、老师替我们做出的选择与我们自身的选择发生矛盾时大家怎么办呢?

  选择不一致时,应与父母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板书】学会选择角色

  (课堂小结)

  【总结】在社会舞台的不同生活场景中,我们曾经、正在、将要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社会规定的,有些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无论哪种角色,都意味着在相应生活场景中的责任、义务。在我们承担、选择了角色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成为生活舞台的生活场景中的合格成员。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选择性,并非必然承担,我们就要通过对自己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角色意义的深入了解,慎重选择,选择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为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在谈及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选择性上,增强学生对人生状态的可控制感,从而增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在讲述学会选择角色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比较重要,这样会使学生对角色选择的重要性产生比较感性的认识,避免空洞感。

七年级历史教案2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掌握,也是个难点。

  地位分析: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法建议: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内容的讲授。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

  3.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文字、货币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突破难点。至于焚书坑儒,教师讲明焚书、坑儒的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

  4.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意提醒篆字的写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5.如何讲授秦疆域图与国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图》是我们在历史课是接触到的第一幅历史疆域图,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导学生从图例中了解秦朝国土在图中的颜色,并准确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国界线。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准确地说出这些地点的名称。

  (3)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图旁边设计一个《秦疆域》的简单示意图,如: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阐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与以前分封制的关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学习本目,学生可以对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秦朝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建立的,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教学思想:

  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导入:

  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学生回答:略)

  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暧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提醒学生注意: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

  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

  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教师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见媒体资料),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出示焚书坑遗址和坑儒处遗址,见媒体资料),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长城的修建

  教师首先简介匈奴族。提问:秦统一后为抵御匈奴族的进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师最后指出: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越族地区的开发

  教师介绍越族。提问: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3.秦的疆域

  详见教法建议。

  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归纳秦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板书设计

  秦的统一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灭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焚书坑儒

  三、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北击匈奴,筑长城

  2.南征越族,凿灵渠

  四、秦朝疆域

七年级历史教案4

  【课程标准】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教案5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历史教案6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 “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七年级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x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x,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xx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x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x、秦二世的x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x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x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x,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x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x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x。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8

  一、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目标: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习,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

  教学时间:45分钟(1课时)

  七、活动评价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小组评价使用要求: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参与活动,选出学生代表发言。相互交流,交他组评议,课后教师综合打分。

  3、个人评价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教学要求的个人活动,配合小组内其他组员积极参与讨论,交组内成员进行评议。

  八、学习过程:

  (学生在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

  师: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今天,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学习本课。

  九、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描写的主人公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师过渡:

  对!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绎了这场“扫六合”的恢宏历史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创建的大一统的帝国——秦朝。揭示课题:第12课——《秦朝的统一》。2、学习新课:师:(解释课题)什么是统一?就是在中国(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范围内)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们就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

  师过渡:

  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师:“秦王扫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师:战国七雄指哪些国家?当年的七国都是威震四方,傲视群雄,为什么只有秦国能扫除六国,完成统一?

  生:

  师总结: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用10年的时完成了统一霸业,定都咸阳。

  (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同时教给学生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师:前221年。大家要把这个时间记住。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个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发展为统治千里的大帝国,我们来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要求学生自画简图并记忆)

  生看图回答并能自画简图。

  师:秦王的统一战争,为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讨论: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p45,p65页材料多媒体,可以将此材料展示在多媒体上)

  生讨论后发言。

  师总结: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在重点词语下重点标记:顺应了,结束了,开创了。便于学生记住知识)

  师:完成统一阶段我们需要记忆哪些知识呢?哪位同学总结一下?生回答。

  师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朝完成统一后,如何巩固统一的问题便成为摆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秦王嬴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师过渡:嬴政可谓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来巩固政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千古一帝的具体做法。

  二、巩固统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课件显示)师: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师过渡:秦始皇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伴随着皇权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开启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

  大家看书,秦朝的中央机关的设置情况如何?

  生看书66页回答。师:经过考虑,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我们简称他们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课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师:“三公”分别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

  师:他们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他们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师过渡:有人帮着秦始皇管理中央了,还需要行政机构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选择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显示课件)

  师: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等。(请大家回忆我们以前讲过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处?与郡县制形成一种对比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大大削弱了。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中央郡在地方县里师展示(中央集权示意图)课件并解读:至此,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形成了,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谓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师:除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分成四个组,由四个组通过讨论合作得出结论。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经济组问题

  情境资料:情景一:秦统一初“市场”上的情况:市场上有许多摊位,包括原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人。其中有拿刀币的,有拿铲币的,有拿铜币的,有拿贝币的……好多摊主在交换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乱。情景二:秦朝统一以后,在咸阳举行了一次“商贸会”,当时各地区的商人都来到咸阳。在“商贸会”上,由于各国度量不统一,在交换中出现许多差错。如买一尺布,到三个摊位就有三个尺度。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这种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发展?如果你作为秦始皇,你该如何做?再设想一下,这样做秦朝的发展前景如何?(结合课本66页第二自然段和67页第一自然段)师: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那么,秦始皇对文化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巩固其统治的情况如何?我们来看:

  思想文化组问题

  史料记载一: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马”和“安”字,有七种写法。“马”和“安”字如此,别的字当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统一,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吗?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吗?怎么解决呢?史料记载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了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以及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第二年,他发现有人暗中批评他,攻击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牵连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问题: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师: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焚书坑儒虽然一时巩固了统一,但是秦始皇这种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巩固自己边疆的呢?

  军事问题组

  师:请大家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然后回答:1、秦是怎样巩固边疆,维护统一的?2、从地图找到长城的起止点?

  3、你怎样看待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件事?

  师:的确,长城的修建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它从一个方面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结:完成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措施简表。

  师:本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探讨了他为实现和巩固统一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前,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巩固统一:政治上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修筑长城。

  师总结: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第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统一。这次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朝着统一大

七年级历史教案9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甚至列为自己最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枯燥、没意思,且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这个词的含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课文过于枯燥之外,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一些真实的物品、图片,或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是影视片断,鼓励学生听一些比较好的历史讲坛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就吸收了。持续一断时间,在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学生自己可能就会体会到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2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及手段,搞活历史教学

  良好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人文性,培养学生历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明白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维,多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另外,还要提高学生获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与资源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培养这种能力本身就培养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它是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有一种填鸭教学的味道,并且教师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们处于一种比较绝对的被动地位,一般来说只能被动的服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课堂主体作用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这样的课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心理成熟的提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学习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现代教育越来提倡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前提。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主导,这里主要体现一个导字,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时刻的导,从而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有自己想法的见解,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最终学好历史,并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学习和修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自然离不创新型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创新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历史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创新,组织开放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5小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历史教案10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教师可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可鼓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进而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冒顿

  冒顿(?-前174),姓挛鞮(luāndī),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

七年级历史教案11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年级历史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 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 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 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 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 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 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 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 历史,理解 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xx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 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 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

  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 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 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 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 历史。

七年级历史教案13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七年级历史教案14

  说课内容:《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 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和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三、说教法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导读法、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用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五、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你对上一节内容中哪一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可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与老师产生共鸣,一起进入学习本课内容的氛围中。

  (导入)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

  一、开元之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设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并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说明唐玄宗励精图治。

  2、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处理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本谈谈唐朝经济盛世景象的表现?学生讨论时教师依然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 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4、在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 “开元盛世”。

  三、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唐玄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后先请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应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二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

  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①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华都城长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样就将本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习题练习:(媒体展示)习题的设计在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顾了一般学生,有兼顾到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板字设计:

  开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响——开元之治

  开 修建水利工程

  元 农业 方面 农耕技术提高、蔬菜品种增加

  盛 农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辕犁、筒车

  世 盛世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方面 丝织业

  陶瓷业

  商 业:

  评价唐玄宗

  板书设计为知识树框架,这样使学生有参差,有结构的掌握本课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

七年级历史教案15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3、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依据】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和对整个唐朝历史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在当时乃至现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

  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课件演示:《武则天》的影视剧照

  师:“影视剧里的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所熟悉的武则天是怎样的一位皇帝?”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并指导。

  4、引导学生概括武则天的政绩: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由此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二、贞观之治

  1、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通过历史故事,学生明白“成有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见贤思齐: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匪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述:唐太宗以其气度赢得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

  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1:“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1、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七、板书设计

  一、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贞观之治

  1、原因:(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教案01-03

七年级历史教案02-23

七年级历史教案02-28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02-23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08-1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7-30

【热门】七年级历史教案01-17

【热】七年级历史教案01-17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