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3-03-03 08:20:0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案【荐】

小学科学教案1

  教学要求: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板书设计: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三、设计自来水加工厂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动植物夹套保温泵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LC型罗茨泵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CB系列齿轮油泵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各种活动,正确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食物链,并能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构建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激发兴趣

  1、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新的一课,动物与能量。

  板书课题,动物与能量——食物链

  2、在讲课之前,老师要先提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图片),图中的各种动物(包括人)正在进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需要)

  3、动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那么它们是怎样获取能量的呢?(动物通过捕食获取能量)

  4、那么动物是怎样通过捕食而获取能量的呢?咱们接下来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谜语导入

  1.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猜两个谜语。

  幻灯片出示草莓杨梅的谜语。

  师:为什么猜是草莓?(草被羊吃光了)

  为什么猜是杨梅?(羊被狼吃光了)

  师:草被羊吃羊又被狼吃

  2.在这两个谜语中包含着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羊的食物是草,狼的`食物是羊。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师:接下来,咱们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要仔细观看视频,等一会老师要提问几个问题。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里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故事里面有哪些生物?(树、蝉、螳螂、黄雀)

  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树被蝉吃,蝉被螳螂吃,螳螂被黄雀吃)

  2、(各小组讨论后)由各组组员来汇报。

  3、小结: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有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

  活动二:深入了解食物链

  1、谈论,他们谁被谁吃?

  师:课件展示课本P46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课本上标出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学生在课本上用箭头标出,并按照这种关系在圆圈里填上动植物名称,然后汇报。草→蝗虫→青蛙→蛇→鹰)

  师:(评价)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已经能熟练的运用食物链知识了.

  师:课件出示食物链概念

  2、分析食物链中的食物关系

  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这两条食物链,你能发现什么相同之处?(起点、终点)

  师: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生物,而终点又是什么生物?(起点是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食肉动物。)

  师:(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真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学生

  小结: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

  3、分析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

  师:同学们,咱们再观察一下这两条食物链,思考一下,哪些生物能够自己制造食物;哪些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树和草能够自己制造食物;其他的生物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

  师:我们把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称为生产者,课件出示生产者概念;把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只能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称为消费者,课件出示消费者概念。

  师:你知道在这两条食物链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吗?

  (树和草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蝗虫、青蛙、蛇、鹰是消费者。)

  师:(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的理解力非常快,这么快就能很好的运用刚学的知识了。

  师:同学们,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中还隐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生物,他们一般不出现在食物链中,但他们却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就是分解者,课件出示分解者概念。

  (四)课后思考

  咱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是这些了,不过呢,在下课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留下一些作业,作业内容就是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课下要好好思考,咱们下节课就要研究这些问题。

  1、同一种植物只会被同一种动物吃掉吗?

  2、同一种动物只吃同一种食物吗?

  3、生物之间只存在一条食物链吗?

  4、食物链之间会不会产生交叉?

小学科学教案5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教案6

  一、游戏导入

  游戏“猜猜我是谁?”

  课前请几位学生用硬纸遮住脸部,由老师带领依次进入教室。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你凭什么判断得这么准?(身材、个头、衣服……)

  儿童参与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发表质疑

  1,请表演的学生下移纸板,露出头发,请学生仔细比较他们的头发有何不同之处?(长短、发型、颜色……)

  2,继续露出眉、眼、耳,请学生再仔细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大小、形态、位置……)

  3,再露出鼻、嘴至整张脸,请学生比较每个人鼻、嘴的特点。(长短、大小、肥瘦、形态……)

  4,比较脸型。(胖、瘦、长、短、方、圆……)

  5,请学生谈谈: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的特征最明显?为什么?

  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脑去发现物象的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分段、分步寻找脸部特征,符合儿童注意力的广度与深度发展的规律。

  三、深入探究

  1,看一看: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发型、五官、脸型……)

  2,说一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脸部特征。(喜、怒、哀、乐时的五官变化)

  3,演一演:请几位特征明显的`学生上台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

  通过看、说、演进一步捕捉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及人物表情的无穷变化。

  四、感受实践

  1,讲解演示作画方法:

  请学生说说老师的脸部特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大画纸上分步画自己。边画边讲作画方法:a.根据脸型勾画轮廓;b.添画头发和五官(抓特点、添表情);c.上色(可线描);d.可用夸张手法画自己(教师示范几个被夸张的自画像)

  2,谁想做老师的好朋友?那么就请你把画好的自己剪下来贴在老师画像的旁边,我们共同完成一幅好朋友的大合影,好吗?

  3,作画要求:再仔细观察自己面部的特征,大胆地画出自己的相貌。(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表情)

  由学生先找出老师的面部特征,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提示,画出自画像。通过这样的示范,无疑给学生的描绘提供了“拐杖”,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具象化。

  五、巡视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只要能描绘出自己的某一个特征,就是好的。

  2,让学生避免面面俱到,也就是眉毛、胡子样样都描绘得太细巧,反而增加了难度。

  3,可用些夸张的手法,如:胖脸更胖;瘦脸更瘦;爱笑的嘴更大、更弯;爱哭的没了眼;……-

  学生放假后的第一幅画,难免缩手缩脚,教师的鼓励在此时最管用。

  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六、欣赏评价

  1,作业展示:请大家一起欣赏“大合影”。

  2,自评互评:从“大合影”中你能找到谁?谁的脸部特征最明显?

  3 欣赏大师们的“自画像”:艺术大师们在表现自己时,特别重视面部神情的刻画(课件欣赏徐悲鸿、凡·高等画家的自画像)。透过他们的神情,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增加美术文化含量,提高修养。

  七、课后延伸

  1,老师打算将这张“大合影”扫描进电脑,作为你们教室电脑的桌面背景,你们同意吗?

  2,这张“大合影”是由许多长相不一,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的你们组成,老师希望你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向上的集体、一个互助的集体。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集体主意识。

小学科学教案7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小学科学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学准备: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小学科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五、总结与延伸

  1、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难点: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教案12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小学科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

  2、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土照相机。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照相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学习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了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

  2、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照相机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镜的科学原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难点

  从而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片、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景色,生活中哪种物品能做到这一点呢?

  是照相机(板书),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都知道些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新课讲解:

  (一)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谈话:相机是怎样把景物拍摄下来的呢?课前同学们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组内先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出示相机,观察相机构造。学生猜想相机的工作原理。

  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眼睛的构造

  1、眼球的构造

  (1)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照相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其实在我们的人体内也有类似照相机的器官,你知道是哪个器官吗?

  (2)出示眼睛模型。谁愿意说一说眼球的构造?

  (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

  2、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是什么让眼睛看见了周围的物体?

  (1)用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2)小结: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

  拓展活动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来了解一下动物眼睛的构造,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案14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

  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

  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

  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

  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

  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和谐。

  认识植物的局部。

  引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回顾和解释

  这一课学习的课题是《植物和我们》,植物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鼓励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主要从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贡献等方面说。

小学科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06-15

小学科学教案11-25

小学科学教案12-08

小学科学教案08-27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案02-05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02-13

小学科学教案【热】01-01

【热】小学科学教案01-01

【推荐】小学科学教案01-01

【热门】小学科学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