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反复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
德育目标
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美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笔记
一、看图激趣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么样?
2、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教师范读;
2、相机点拨疑难点。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引导背诵;
3、激发想象。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导书写;
3、巡视个别指导。
1、说说春天是什么样的?
2、你会背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1、自由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字义;
3、齐读字音。
1、由读,结合画面理解诗意;
2、四人小组内交流学习。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1、四人小组内互说诗意;
2、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3、感情朗读。
1、自由读生字;
2、仿写;
3、评价。
培养说话、积累古诗的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想象说话能力
培养背诵能力
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练习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写字;
3、根据诗意画一幅春天的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笔记
一、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巡视个别指导;
2、重点讲解“醉春烟”、“纸鸢”的意思。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
2、出示去掉音节的生字。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
1、学生练读;
2、学生带着明快、愉悦的感觉朗读。
3、练习背诵。
1、自由读;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
3、全班交流;
4、扩词。
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探究合作学习
培养朗读能力,体会诗歌的韵味
积累词语
练习设计
1、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背诵一首描写关于春天的诗歌,在班里交流。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案 篇2
第一单元总第2-3课时课题:古诗两首
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精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总第2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识字合作交流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3、指名认读。
三、品读领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5、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巩固延伸
1、背诵古诗
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总第3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课型精读
一、复习回顾
指名背诵古诗〈草〉。(重点检查学习较差的同学)
二、自主学习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合作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品读领悟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5、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五、巩固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4、书写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古诗两首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它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寂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老鱼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因此,我在教这首诗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因为,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同山水画一样,许多文本也有留白之处。尤其是古诗,每一首都像是一幅或浓墨重彩,或清新淡雅的山水画。但无论怎样的山水,必定会有留白之处,引人无限遐想。遐想,是儿童最擅长的本领。在阅读教学中读在文本留白之处,从而自然引导想象,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教学步骤: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题目是“江雪”——也就是江上雪景。
(出示这一首诗。)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用读的方法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
(出示:寒江钓雪图)
生:我看见远处,连绵起伏的雪山;近处,一条江面上有一条小舟。
师:你看得真仔细。谁想接着说?
生:我也看见了大地都被大雪笼罩了,白茫茫的一片,江面上有一位老鱼翁在钓鱼。
生:在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却有一位老鱼翁坐着小船,在江面上悠闲地钓鱼。
师:你们真会想象。你们已经从诗中读到了意境。如果用一个词来感受这一幅江上雪景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生:学生可能会用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等词。
也有学生说“雄伟壮观”、“不畏严寒”……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真会读,还会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合理想象,你们是从哪体会到凄凉的?
生:我从“绝”和“灭”两个字体会到的。
生:我从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体会到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生:从“绝”、“灭”两个字,体会到飞鸟和行人无影无踪才会使我们感觉这里一片荒凉、寒冷、寂静。
师:你们真会开动脑筋,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也从“寒”字,体会到在寒冷的天气中,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也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师:说得真好。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
(朗读指导)
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虽然寥寥几字,却往往包蕴着丰厚的历史、人物、环境等等,希望大家能喜欢上诗歌,积极去学习,去研究,去拓展,去诵读诗歌,做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古诗两首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法学法:
识字、写字教学中抓住难字,重点指导,在朗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熟练,在此基础上,想象和描绘画面,领会诗的意境,再美读升华,可辅以音乐。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教学后记: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有点拗口,少数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才读准。教学时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在课后练习补充古诗中,有些同学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写错。我指导他们根据意思确定该是哪个字,今后还要加强巩固。
古诗两首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中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秋天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喜欢背诵古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谈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文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板书:古诗两首学生认读课题。
初读《赠刘景文》
1.板书课题《赠刘景文》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读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老师参与同桌学习。
4.学习生字,重点正音:橙、橘、残。
5.朗读整首诗。师读、生读、挑战读。
再读诗歌,初步了解意思,朗读、背诵诗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动脑筋试一试,自己能读懂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擎雨盖、傲霜枝。
激发想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配乐朗读;再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比一比谁读得好。
看看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诗。
(四)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
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读记字。
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写得好的孩子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
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拓展性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诗句,背给大家听一听。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2课时
背古诗,引出课题
背诵《赠刘景文》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板书:山行读课题,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同桌相互认读课文。
认读生字:枫、径、斜、于。
指多人读古诗,师参与读,及时纠正。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山行》?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找个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满山的红枫叶)
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背诵这首诗。
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记住。
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
拓展性学习
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读,背:《词语手册》第15页的古诗。
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我会填”练习,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连一连:将汉字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新学案》第9页。
组一组首()()()于()()()
记()()()枝()()()
选一选:把气球的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新学案》第9页。
写一写:选两首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抄一抄或默一默。《新学案》第9页。
古诗两首教案 篇6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3、古诗两首 《草 》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
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设计 1、有节奏地诵读诗句。
2、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开展识字活动,交流识字方法。
3、借助图画和字义理解诗句的大意。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小组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在朗读过程中解决一些不懂的问题,如,对“离离、岁、枯、荣、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五)教师范读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
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一)导入之后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3.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语音、语气,体会怎样读更好。
(六)学生美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七)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八)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二)朗读感悟教学这两首古诗,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大概了解诗意。
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 课后反思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古诗两首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
一、组词。
牛( ) 木( ) 立( ) 古( )
午( ) 禾( ) 粒( ) 苦( )
二、积累词语。
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 导入
1、 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 (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 (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 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 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 初读识字
1、 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2、 大家知道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注意把古诗的每个字音读准,现在就大家翻开书119页,对照着拼音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字是我们容易读错的?(生汇报,师在黑板上圈出)师评:你们读得真仔细
3、 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 悟读古诗:
1、 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 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 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4、 学“午”:如生读出该句,就请该生读字卡。出示字卡,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个字?谁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5、 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 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 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 平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9、 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谁来读读后面两行诗?师评:看来你已经知道粮食的可贵了/那米饭可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呀,谁再来?/每一粒粮食都不能浪费呀,你能再试试吗?/可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四、 说话拓展
1、 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 指名汇报。师评:
3、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 指导写字
1、 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 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 小结:
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古诗两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
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
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古诗两首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一:激情导入,了解诗题。
1、导语:位于江西省北部的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草、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美不胜收。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每每到此,便文思泉涌,寄情山水,留下了不少诗篇。
2、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出《题西林壁》。
3、理解诗题。
学生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听清老师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学生自由吟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1)、学生齐读诗句。
(2)、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与“岭”和“峰”搭配起来理解诗意。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归纳。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却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4)、感情朗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1)、对比朗读前两句和后两句诗,看看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2)、结合诗意,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引导释疑。
如:a、诗人这样多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b、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c、“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引导学生回忆《画杨桃》一文。)
(3)、学生自由说,老师小结。
庐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美?雄奇、壮丽、险峻还是幽美?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感情朗读,背诵体会。
1、角色体验:小诗人朗读表演。
2、练习背诵。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读诗题,看注释,弄清诗题的意思。
2、学生自由吟读诗文。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结合注释,试讲诗意。
1、学生边读诗句边参阅课文中的注释,并试着串讲。(教师要巡回倾听,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2、指名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要求能把大致的意思说清楚。)
大致诗意: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三、反复吟读,深入体会。
1、读第一、二句,想象意境。
诗人当时在什么地方?当时情况怎样?他有什么感受?(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的热情款待。)
2、读第三、四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在哪里?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
四、吟诵诗文,品味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1、重点吟诵第三、四句,引导学生发现两行诗句中想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2、美美地读,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五、体会名句的运用。
1、老师出示一些运用了这两首诗中的名句的段落,让学生感受运用名句的作用。
2、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名句,使文章变得更精彩。
古诗两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语言:同学们,俺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代诗歌的顶峰,后人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⑴指名读诗,正音
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
2、再读,读懂词意
⑴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出示注释:
《望庐山瀑布》
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出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
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读古诗
⑶教师范读,指导方法
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理解作者,要理解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俺在读书时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身当成作者,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诵读的声调、节奏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壮美/秀美)
(二)四读,品味语言
1、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伟大的诗人都很注意遣词造句,默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⑴品味“生”、“挂”、“飞”、“落”
⑵品味“含”。
① 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②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俺们无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
俺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俺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溢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
③让俺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四、再读课文,背诵默写
指名背诵,当堂默写
五、安排作业,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作业指导
1、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答案)
2、同学作业情况摘记
3、作业评讲与矫正性练习
古诗两首教案 篇12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流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动画:背诵你学过的古诗。
2·课件显示课题:古诗两首。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课件:两首诗的题目
这两首古诗,一篇是《锄禾》,一篇是《悯农》。
3·这两首诗你熟悉吗?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吧!
板块二:学习《锄禾》
1·你能看懂这幅图吗?这些农民伯伯正在锄禾。
课件:农民锄禾图
锄禾就是在田地里锄草。在炎热的夏天里,农民伯伯在田里锄草,他们满身大汗,那些汗水一滴一滴滴到田里去了!他们的劳动多么辛苦啊!
2·古代的一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写了一首诗。
课件: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自由朗读。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4·学习生字。
课件:
说说哪个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读准的?辛苦的“辛”是前鼻音,粒的声母是小棍l,要注意读准。
辛苦的“辛”是前鼻音的字,要注意读准。
朗读诗句
5·现在,再读读诗句,你一定会读得更好。
课件:我们就得一句话一句话地读,读懂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
6·学习诗句。
(1)先看前两行诗句,读一读,你能读懂什么呢?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当”变红:“当”是什么意思?“当”是“正是”“正在”的意思。课件:插图
农民伯伯锄禾的时候,正当太阳在他的头顶上,是正中午的时间,这就是“日当午”。现在你读懂了这两行诗句的意思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想一想,说一说。那么,诗人是怎么想的呢?
(2)后两行的意思呢?
读一读,诗句中的哪个字的意思你不理解?
“皆”是“都”的意思,粒粒皆辛苦,就是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的。我们每个人每天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用汗水换来的,来得不容易啊!这就是诗人想到的,诗人写得多好啊!小朋友们也是这么想的吗?
(3)农民伯伯在炎热的夏天里,辛辛苦苦的劳动。所以,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啊!你还会浪费粮食吗?
(4)理解了诗句以后,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有感情呢?
你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吗?
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我们应当爱惜粮食,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这是我们从《锄禾》这首诗中学到的。下面,请小朋友们看李绅的另一首诗《悯农》。板块三:学习《悯农》
(1)课件:图片。
看看书上的图,再读读诗句,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一边,是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庄稼,另一边,是一位农民伯伯因为饥饿就要死去。为什么会这样呢?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悲惨?
课件:悯农
(2)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诗。告诉大家,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的?
课件:“粟”的音节变红。注意读准它的声母平舌音su。
(3)读一读,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
课件:下面讲解的字分别变红。
“粟”是指谷子,一就是一颗,表示很少;万不是正好一万,而是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这两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这就是农民伯伯的种田,这是他们收获的粮食。
Ppt:图片
(1)是的,农民伯伯种田,播下很少的种子,可是秋天却收获了很多的粮食。看到农民伯伯的丰收,你的心里一定感到很高兴吧!
(2)农民伯伯种田付出了那么多的劳动,也获得了很多的收获。可是,他们生活得怎样呢?
课件:
怎样读出农民种田,收获的粮食很多呢?你知道“无”和“犹”的意思吗?“无”,是没有;“犹”是还是的意思。
“四海”“闲田”是什么?四海就是指任何地方;闲田就是没有播种的.田地。任何地方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那要收获多少的粮食啊!
(3)为什么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种田,庄稼丰收了,农民还要被饿死呢?想一想,再说一说。现在,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是啊,在当时的社会,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种田,收获了很多的粮食,可是自己却要被活活地饿死!这多么不公平啊!诗人对他们深深的同情。你能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吗?
ppt
(4)今天,我们学了两首古诗。通过朗读理解,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在当时的社会,老百姓过着痛苦的生活。他们辛辛苦苦地种地,收获了很多粮食,可是他们自己却忍饥挨饿,甚至痛苦地死去。这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同情啊!
(5)最后,我们一起再次朗读《悯农》,把它们背诵出来。
(6)学完了这两首诗,我们再来想一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是的,它们都是4行,每行都有5个字,读起来很顺口,这叫五言绝句。这是两首诗表面上的共同点。两首诗的内容都是关于同情农民伯伯辛苦,但生活很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人们把这两首诗又叫作《悯农两首》。它们的作者是??
课件:
(7)在古诗的王国里,还有很多这样反映老百姓生活贫苦,社会不平等的内容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课件:
板块四:写字指导与练习
这些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
1·课件:禾午辛苦农收万闲夫。
请小朋友读一读,再给这些字找些朋友。
2·这是这些字的笔顺图,请小朋友按笔顺书空练习写写。
3·指导写字:辛闲农
“辛”要注意写好长横,“闲”的里面是木,注意写得小些,不要碰到外面的门字框;“农”的笔顺要注意,请小朋友们看仔细。
【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的教案05-31
《古诗》教案03-08
古诗《春雨》的教案08-25
《古诗诵读》教案03-06
古诗《草》教案02-01
古诗绝句教案03-19
古诗《牧童》教案08-28
古诗蜂的经典教案07-21
古诗《相思》的教案08-29
语文古诗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