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
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这课时,引入新课后,我用投影片出示有联系的三个问题:
1、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山”和“海”各指什么?
2、这首诗作者借群山和大海表达了一个什么哲理?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涉及课文的线索、内容和主题,蕴含了文章的`“小时候—长大后—找到海”的结构思路,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起引导、定向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的过程。
我在平时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如:每日格言)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的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老师的作用、摆正师生的'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比如:在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运用“圈点批注法”提出问题,课堂上大家探讨。上课时学生提出了问题,还没等老师点拨,学生自己就争先恐后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3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课就是篇诗歌《在山的那边》,教完本课后也谈几点诗歌教学的反思:
1、课堂开始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感情,不用老师多讲解,学生会马上就领悟了诗情,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2、注重了诗歌“无诵不成诗”的特点,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情带读”,使得学生对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领悟。
3、通过诗歌评改,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的这一目的,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动,比起老师带动学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大胆的质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过仿写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诗人”。写诗本身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具有神秘的.诱惑力,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学作基石,学生的仿写兴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别高涨,他们竭尽自己的写作才华,让自己的第一首诗熠熠闪光。不管这些诗本身怎样,学生的兴趣、主动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成功的。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4
七年级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是新课改的第一课,贯彻新课改精神要有个好的开端,为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以及将来学习、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只能起引导、扶助、鼓励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研究、自己探索。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导语,然后默读课文,教师范读再领读,最后齐读,下一步就是探究重点内容。让学生边读诗边用铅笔打问号,提出问题,(因为探究首先要发现问题,疑难是问题,深层含义也是问题。)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最后师生一起归纳了如下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5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这样的感悟不是一下子就看出来的,需要我们慢慢品读,细细品味。 在朗读中感受。但是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 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 再华丽的.诗歌没有精神做支撑,也就无价值可言。。
我的理解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也许他描述的是故事,但那绝对是浸透生活阅历的情感体验。因而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读中领会,很有必要。所以 ,对课文的把握要抓住生活本身,"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 ,"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最终让我们明确海是理想的象征,山是艰难险阻,只有"爬"过那一道道山峰,通过艰苦奋斗,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6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7
《在山的那边》本来是放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考虑到课文的思想内容是积极奋进的,开篇就让学生接触能够给予他们对于初中生活的一种正能量。但是,反复改版后,就调整到第四单元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来进行,编者的良苦用心在于通过反复诵读来大概领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即可,这篇文章的内涵稍微教师引导,就很好把握。
介于此背景,我的备课就从朗读角度入手。因而,在备课时,花费时间多,不想让课堂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中去,教师无限激情的投入,学生被牵引着,课堂上学生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最终,我的备课方案思路是以美声朗读入手,找到震撼的.地方,谈谈你的感想,接着就适时地融入诗歌要把握的内容点(讲解点)进去;接着,明确情感基调,最后进行朗读比赛。
可是,实际的课堂是,我播放的课件停留在整体认知上的第一个小问题“山那边是海吗?”上,由此不断说到诗歌的其他内容点,导致没有学生初读环节;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把后面一些要掌握问题的答案也讲解出来了,因而,在这个环节上,做了一些无用功。最后,结束了课文整体了解,就只有两分钟时间进行朗读,与设想相去太多。
建议:把问题精简,课文梳理清楚,抓住重点告诉学生好好训练,点明读得要求。竭力压缩非重点的问题与环节,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亮点,一个高潮。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8
“同学们,不停翻山,不停战胜失望,最终达到成功,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晦暗艰涩之气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为了充分理解,为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追寻“海”的诱惑,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一部《西游记》的拍摄历时17年,终于以经典之作拍摄成功。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习外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赞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点一颗个性的'种子,让他发芽。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9
一、在有效活动时间里,这就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还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这让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我们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作用,这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赏识学生,能够生发出有效的课堂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的课堂参与,赏识是必不可少的。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上从中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学生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三、 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我认为预设与生成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教材,课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比如在这堂课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语句,自己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比较成功,也适当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0
1、《在山的那边》,我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一生说:“告诉我们实现理想获得成功要克服许多困难。”“整首诗不见成功二字,你怎么这样想?”我开始刁难。“诗的最后一段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那你给大家读读。”“山代表努力,海代表成功。”学生读完告诉我。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山应该代表困难。我赞同。我问全般是否同意前边同学的意见,异口同声的赞同。我说这就是感觉,语文课就应该提高对课文的感觉。这种把用山海代表困难和成功的方法叫什么呢?学生窃窃私语。我说人家都规定了,叫象征。
2、本课课后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等等。
我认为上面的题目不好,没有突出对“海”的体验,所以我改作:感受()海。学生可以自由添加相应的内容,然后再说再写。
3、“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诗人写得多好,把山的颜色同人的脸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有意误导)
生1:对呀,作者准确的写出了山的颜色。
生2:不对,这句诗写的是我的沮丧的心情。
生3:其实,三分写景七分写心情……
多高明而又准确的感觉,清楚的诠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大加赞赏。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9-22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4-02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7-28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3-05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反思07-30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学反思09-07
人教版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9-11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反思09-11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09-02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