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1 14:3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是我在8月给七年级新生上的,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内容是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美,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写的一首诗,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为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诵读课文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作者感情内涵的一个过程,可在实际操作中,朗诵的时间安排过少,形势过于单一,显得朗诵时情绪不高,这是一个失误。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诵读训练,二是体会诗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主人,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格局。从第一课开始,就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着这些新生自主探究性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配合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我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朗诵课文。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的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可模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另外,在教学中这个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朗读,去充分的思考,只一味地希望学生立刻顿悟准确地说出诗歌内容,真有急功近利之嫌。应当在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自然会对内容有理解有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对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融入一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课在整体上的教学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由于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的呈现,学生非常直观地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本课的知识体系,并且很好地掌握了本课书的思想内涵。

  【附录一: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范月

  讲课时间:20xx年8月

  课题:《在上的那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

  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方法过程: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明确主题。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初设问题,探究讨论。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结合自身,领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熟读。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单元知识树: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话题

  快速翻阅一下,看看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什么?

  2、导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

  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三、初设问题 1、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

  ⑴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⑵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⑶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⑷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⑸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五、领悟哲理

  出示完整知识树。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海

  困难 理想境界

  【附录二: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范月

  讲课时间:20xx年8月

  课题:《在上的那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

  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方法过程: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明确主题。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初设问题,探究讨论。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结合自身,领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熟读。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单元知识树: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话题

  快速翻阅一下,看看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什么?

  2、导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

  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教师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三、初设问题 1、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课件播放音乐,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以加深印象,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

  ⑴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⑵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⑶“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⑷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⑸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五、领悟哲理

  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或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感受”。

  出示完整知识树。

  谈自己的经历、感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海

  困难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2

  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真正给学生上课。我上的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不难理解,但我还是很紧张,准备了很久,认认真真地想教学思路和写教案,做课件,还试讲了很多遍,生怕会出什么错,整个人仿佛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连班务工作都无暇顾及。

  为了让两个班进度一致,我的语文指导老师让我两个班都上。在两个班里,我都基本上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我首先上的是10班,可能是因为只有语文老师在听课,所以我不是很紧张,虽然时间有点紧,但刚刚能上完。第二节上的是9班,很多语文老师都来听课,连校长也来了,所以有点紧张,在范读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两次小小的失误,而且还差点忘了教学步骤。幸好教态还比较自然,不至于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样子。

  第一次上课,免不了会犯很多错误,重要的是懂得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提高。这次上课,我出现的问题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这所学校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例如字词要着重的`学习,而我却把它淡化了,我应该让学生圈出不懂的字,让他们适当讨论,然后再明确音、形、义。

  2、赏析太多太杂。我本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划出他们喜欢的语句,但却没让他们说出来,我应该让他们说,然后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适当赏析一下,要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说,不要一言堂。

  3、范读完后,最好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齐读,加深理解。

  4、声音较小,有时难以控制学生,要先用声音制人。

  5、要抄要记的知识要向学生强调,提醒他们抄,如果不提,学生是很少主动抄的,特别是初一生依赖性较大。

  初为人师的我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愿意去学,虚心请教,以期慢慢提高。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讲课要有一定的激情,昂扬一些方能感染学生。有的时候,宁愿上课上得不精彩,宁愿分析课文分析得不够感染力,也一定要落实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生字词和一些应试需要注意的地方,可反复练习、强调。这是语文指导老师给我的忠告,我会铭记的。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3

  七年级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这是新课改的第一课,贯彻新课改精神要有个好的开端,为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以及将来学习、探究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只能起引导、扶助、鼓励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研究、自己探索。教学时,先让学生看导语,然后默读课文,教师范读再领读,最后齐读,下一步就是探究重点内容。让学生边读诗边用铅笔打问号,提出问题,(因为探究首先要发现问题,疑难是问题,深层含义也是问题。)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最后师生一起归纳了如下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找出“山的那边是海”就是这个作者一生苦苦思索的命题,这一贯穿全诗的主线。对于山的那边是不是海的问题,作者经历了四次情感上的攀登,从最初将信将疑--心存疑虑--肯定--感叹,诗人对命题的思索终于有了内心的肯定答案。四次求索,更是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肯定,到诗的最末,诗人感情达到最高昂最强烈。我在黑板上画了四座山,在每座山的山头,都用一个符号代表作者的情感状态,形象生动地引导孩子体会诗歌感情。

  海,其实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代表了梦想、理想、未来、或者成功。而山,就是走向成功的路途上的`困难、磨难、挫折、失败。

  这样,我才终于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思路,孩子们也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想,这是孩子们在自主创生,这是孩子们的课堂。如今,我也看到了七班的孩子真是有主见的,有想法的孩子。虽然他们有点闹,但做起事情来,却很有自己的想法。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5

  《在山的那边》本来是放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考虑到课文的思想内容是积极奋进的,开篇就让学生接触能够给予他们对于初中生活的一种正能量。但是,反复改版后,就调整到第四单元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来进行,编者的良苦用心在于通过反复诵读来大概领略诗歌的内涵与意义即可,这篇文章的内涵稍微教师引导,就很好把握。

  介于此背景,我的备课就从朗读角度入手。因而,在备课时,花费时间多,不想让课堂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中去,教师无限激情的投入,学生被牵引着,课堂上学生的'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最终,我的备课方案思路是以美声朗读入手,找到震撼的地方,谈谈你的感想,接着就适时地融入诗歌要把握的内容点(讲解点)进去;接着,明确情感基调,最后进行朗读比赛。

  可是,实际的课堂是,我播放的课件停留在整体认知上的第一个小问题“山那边是海吗?”上,由此不断说到诗歌的其他内容点,导致没有学生初读环节;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把后面一些要掌握问题的答案也讲解出来了,因而,在这个环节上,做了一些无用功。最后,结束了课文整体了解,就只有两分钟时间进行朗读,与设想相去太多。

  建议:把问题精简,课文梳理清楚,抓住重点告诉学生好好训练,点明读得要求。竭力压缩非重点的问题与环节,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亮点,一个高潮。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6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诗。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刚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如何教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它对于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同一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时我非常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学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画面后很是兴奋。我也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因为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们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等他们明白老师是真的希望他们自己来说,来谈他们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一问,然后自顾自地说下去。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诉自己:要以学生为主;要配合好学生;一定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当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后,当他们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当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进行不下去了。同学们生怕自己说错了。又无人发言了。凭我的感觉,也该下课了。我只好进行课堂小结,留作业。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

  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义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呢?我认为自己今后还需要不停地探索这一个问题。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7

  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生命运动的过程。

  我在平时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如:每日格言)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的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老师的作用、摆正师生的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比如:在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预习时运用“圈点批注法”提出问题,课堂上大家探讨。上课时学生提出了问题,还没等老师点拨,学生自己就争先恐后地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的“前奏”环节中必须想法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将万千思绪化为统一的`方向,这便于学生从行为上、思想上完全进入课堂,为下面的程序做强而有力的保证。例如:在教读《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在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接着有学生自由地发问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并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山的那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我提出作者仅仅写山和海吗?山和海有其他的含义吗?为什么用“在山的那边”为题目呢,请同学们边想边阅读下文。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带者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9

  诗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发到极点,有感而发的最高文学形式,其文内涵丰富,其声如雷贯耳,其义激人发聩,震感心灵,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真善美的精华,读之洗涤心灵,诵之耳聪目明,写之沉淀智慧,实为育人之良药,忽视和淡化诗歌教学时语文教育的一大遗憾,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边》这堂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用动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细致的分析阐释诗歌字里行间独到的人生体验,感受诗人的丰富的的情感,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那颗绝不屈从于不公平的命运,敢于寻找梦想,执着的心灵。逐字逐句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与贴切,讲述诗歌简单的写作技巧。当堂堂练习我设计了用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儿时的一个梦想,学生怀着创作的冲动开始尝试写诗,有了前所未有新鲜的体验,当读着自己用心写成的稚嫩却无比真切的小诗时候,学生收获不只是一篇课文的理解,而是被诗歌润泽了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0

  今年教七年级,让我这个原来对新课程投入不深的人,终于进入了新课程的大门,应该说,我是满怀信心与希望,因为在我原来的理解中,新课程的课堂是由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那教师不是很轻松?听了一些公开课,感觉也是如此,课堂上气氛是非常活跃,教师讲的也不多,学生自己探究,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重点问题,不是说“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吗?何况我们有那么多的“臭皮匠”。所以,课前我的准备可是非常轻松的。

  带着这种想法,我进入了课堂。我们七年级第一课是《在山的那边》,第一堂课,我让学生读课文,由于先听了课文的录音,所以学生朗读也很投入,这一步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满意。接下来,就进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节了,我请学生先自己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将自己有疑问的内容写在纸上,学生都很认真地完成了,接着,我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刚才小组四位同学提出的疑问,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的,就等下全班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该是答疑了,课前我准备了好多比较重要的问题,就等学生提出来了,我以为学生再厉害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就请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手举了起来,我吓了一跳,那么多的问题?首先,我请了一位叫陆婷的女同学,她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吃惊不小,她问:“老师,既然说这是一首新诗,那新诗的奠基者是谁?”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终于我也不是太确定地告诉她应该是郭沫若。学生的这一下可将我吓了一跳,心中不由地暗叫侥幸。接下来的问题更使我感到学生了不起,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问题是朱晖提出的:“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险阻,那我们知道比山更可怕的多的是,比如非洲的原始森林,还有沼泽,还有许许多多,把他们比作困难不是更可以看出克服困难的艰巨吗?”我不禁竖起拇指,说:“这问题水平真高。”朱晖笑了,同学们也投以敬佩的目光,而此时的我倒有点为难了,我该如何回答呢?是否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我决定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趁这时间我自己准备一下,要讲得让学生服气。

  学生你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最后,我总结了,我说:“我们可以用刚才的非洲原始森林、沼泽等来象征困难,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山更熟悉更切近我们的生活。用山来象征困难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看到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点点头,我也舒心地笑了。我意犹未尽地请同学们再来提问,可学生居然说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不仅有点傻了,这样的话,我如何将我要给他们讲的内容讲给他们听那?我原来以为学生总有解决不了的。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下面请同学将你们小组讨论的,你们以为很重要的、或者你们觉得解决得最得意的问题展示出来,让老师和大家见识一下好吗?”这一下,可热闹了,一只只手举了起来,各组同学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结果真的将重要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下我的目的达到了。

  通过这堂课,我彻底改变了原来对新课程的看法,现在我知道其实新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是高得不得了,有时我们开玩笑说,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每人都是全才,每人都是百科全书,确实如此,现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原来的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充电,积累,这样才能担负起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教育的责任。以前老说教师应该是一瓶水,现在,我觉得我必须是浩瀚的大海。《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随想》这一教学反思,来!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这课时,引入新课后,我用投影片出示有联系的三个问题:

  1、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山”和“海”各指什么?

  2、这首诗作者借群山和大海表达了一个什么哲理?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涉及课文的线索、内容和主题,蕴含了文章的“小时候—长大后—找到海”的结构思路,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起引导、定向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2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9课课文。我把它调整到第一课来学习,因为这是一首关于理想教育的诗歌。激励学生不畏艰难,为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3

  学校要求培训回来后上一节回报课,于是,我按教学进度备了《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大学时代的一首诗,这首诗安排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多大障碍。但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即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彰显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因此,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计的原则是:以“读”为中心,让学生在读中明理,读中悟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能收获受益终生的人生体验。

  课堂程序设置了五个环节:

  一、范读课文,创设情境;

  二、初读诗歌,点击字词,提示易错字,读准词句;

  三、再读诗歌,读懂内容(自主弄清两小节的内容);

  四、三读诗歌,读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词,确定如何通过朗读表现);

  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欣赏一首有关生命的`哲理小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导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领唱、齐唱,把课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语“愿同学们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谱写自己的青春华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是期望太高,也许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课备好后,我总担心自己朗读感情表达不好,唱不出来(拓展里面有两句《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读出来显然感染力不足),所以总想着要规避这些问题。本来开始是准备不用多媒体的,但到后来我还是把本来安排的自己范读改成了视频范读欣赏,把提炼升华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改成了音频播放,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苦心修改的这些,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成了败笔。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14

  学校要求培训回来后上一节回报课,于是,我按教学进度备了《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大学时代的一首诗,这首诗安排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多大障碍。但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即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彰显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因此,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计的原则是:以“读”为中心,让学生在读中明理,读中悟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能收获受益终生的人生体验。

  课堂程序设置了五个环节:一、范读课文,创设情境;二、初读诗歌,点击字词,提示易错字,读准词句;三、再读诗歌,读懂内容(自主弄清两小节的内容);四、三读诗歌,读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词,确定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欣赏一首有关生命的哲理小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导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领唱、齐唱,把课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语“愿同学们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谱写自己的青春华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是期望太高,也许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课备好后,我总担心自己朗读感情表达不好,唱不出来(拓展里面有两句《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读出来显然感染力不足),所以总想着要规避这些问题。本来开始是准备不用多媒体的,但到后来我还是把本来安排的自己范读改成了视频范读欣赏,把提炼升华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改成了音频播放,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苦心修改的这些,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成了败笔。文章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6-13

《在山的那边》的教学反思02-20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2-21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0-11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1-14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2-12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范文02-05

在山的那边课程教学反思02-15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范文11-26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7则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