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粽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端午粽教学反思 2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 3
《端午粽》一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本文纯粹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讲述了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品尝,然后总要我们带回一篮粽子与邻居分享的事情。简短的四段文字,却清晰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间爱你穿插对粽子外形、配料的描写。课文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的学习。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本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其指导,通过讲解明确“豆”最早指的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同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识记“肉、带、米”等字。通过这四个象形字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
3、在指导写字环节,抓住了“真、分”两个生字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观察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尤其是“真”里面是三横而不是两横;“分”下面是“刀”不是“力”,通过口诀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夯实巩固生字的'写法。但是在此环节评价反馈时,教师的点评并不是很到位,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写字的水平。
4、关于品读课文的环节,因为前面的识字写字环节用时过多,品读环节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打磨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端午粽教学反思 4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 5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教学反思 6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教学反思 7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 8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教学反思 9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教学反思 10
《端午节五彩粽子》是辽海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快到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了,为了迎接它的到来,让学生们能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扎粽子。于是我自己先学扎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扎了下,她们说比较难,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制作粽子用的卡纸条,必须宽度一致,不能剪歪了。
将卡纸条折成一个个的三角形时,每个三角形都必须对齐边缘,折痕还得清晰。最难的在于折完后,将这叠三角形通过包裹形成立体的空间。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剪卡纸条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上课铃想了,我以精彩的故事导入,介绍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屈原,阐明端午节的来历。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首先我出示用卡纸做好的粽子,问生:它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生:立体的。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生: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大小都一样吗?生:一样。
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卡纸条,并用虚线画出第一个三角形的折痕,同步示范折法,并强调:三角形的边一定要与卡纸条的边缘完全对齐,手指用力将折痕掐实。接着是第二个三角形,我又在黑板上用虚线画出折痕,并同时出示折好三角形后的卡纸条的状态,让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大小一样,打开后像三角形的弹簧。师:是的,别让三角形们互相裹起来了,它们是独立的、连续的。
最后要将这些连续的三角形立起来,关键就在最初折的4个三角形里,为了让学生看的更清楚、更直观,我用彩色的粉笔给这几个三角形的边做上记号,并分别标上1、2、3、4的号码,以“找朋友”的方式,1找3,2找4,同步示范手法,最后将余下的三角形不断包裹即可。我采取4人一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这样便于没有学会的同学可以找“小老师”帮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接下来的给粽子穿花衣,挂绳子,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有的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有的在每一面都画上不同的画,有的用水粉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还有的学生很开心的'告诉我:“是小老师帮助我的,谢谢他”。那时我微笑着给他们投去赞许的眼光,说出鼓励的语言。我很开心,他们也很开心。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时,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端午粽教学反思 11
《端午棕》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端午粽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从我国的传统节日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总,念”两个字,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偏旁“心字底”,可以放在一起记忆,“肉”,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粽、端、据”可以采用“加一加”或者是换偏旁的方式,总之,只要我们乐于动脑,就一定能把汉字记准确,记牢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时带着问题去读书,采用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我先读,起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另外,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很能体现作者对端午粽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即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让学生知道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但一节课下来,我总觉得学生还是不能深入文本,朗读时感情还不够充分,这与孩子们的预习不够有关,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效的课前预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 12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这值得我去学习。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 13
5月14日早上第三节课,我带着一份匆匆的焦虑与紧张快步迈进了八年级(3)班教室,今天要上一节同堂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室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有点小紧张,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强制自己镇定下来,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气场,我暗自给自己打气,我镇定的扫视了全班同学一眼,暗示他们。课堂在同学们诵读诗歌预备中开始了。45分钟后,一节瑕疵较多的公开课画上了句号。
静坐于桌前,我开始反思这节课:
1、准备不够充分是本节课做致命的弱点。在研读教材时,也翻阅了很多资料。最后确定了4点教学目标。在课堂的45分钟里,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未能涉及,仔细一想,这是个很大的漏洞,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竟然没设计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现在想想,补救措施有两种:
(1)将品析分散到每一个读文的环节中去,在完成问题解读时不漏痕迹的加以品析。
(2)如果第一种不能做到,那么这一教学目的'完全可以舍弃。在备课之初,将其设置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问题设置不明显,有些问题及早出现。难度拔高,学生很费解。比如:让学生了解到高邮的咸鸭蛋的特点后马上命学生为其写宣传标语,虽说是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问题出现过早,突如其来的训练让学生有点应接不暇。比如:“作者写端午写端午的鸭蛋重点写了什么,在此,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比如:在合作探究中,“汪老先生不惜笔墨,侃侃而谈,如此津津有味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在这两个问题设置上缺少为学生做铺设环节,学生反馈亦见难色。因此,问题生成效果未能达到最佳。我在处理时也操之过急,总结归纳有越俎代庖之嫌。
3、教法略显单一。一问一答的形式充斥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少。
4、教育机智不足。在上课35分钟时,一同事在教室后面举手善意暗示我:还有5分钟下课,于是我迅速决定将C版块中谈及作者行文思路的问题决然舍弃。忽视了本属这节课的知识重点,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在学生做练笔之际悄悄问及学生时间,他告诉我还有6分钟下课,内心暗自叹道到不妙。仔细回想,这是对课堂偶发事件应变机智不足明显体现,自己对课堂时间掌握有失稳妥。
纵观以上四点来看:备课不够充分,只注重了备教材,忽视了备学生,做预设。虽有好的新理念,新方法但课堂收效甚微。
决定重新整改后,在八年级(1)班再上一次,争取达到预定目标。
端午粽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端午粽教学反思 15
端午日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全文仅用700字,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
引导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从湘西人民的质朴生活中体会到很多。沈从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学成才却能成为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说《边城》中,为人们展示了湘西婚丧嫁娶、端午节龙舟竞赛等有特有的风俗画、人情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的语言功底。
导入新课,学生在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时说出了五一节、国庆节、圣诞节等,我及时予以了纠正。令我比较欣喜的.是我们班的严春同学竟然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而且强调了是七夕,让我不得不仰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视野看来比较开阔,在后来的抢答中也得到了体现。
端午粽教学反思 16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极富语言个性的散文。作者运用闲适自由的语言风格叙写了家乡端午的鸭蛋,文章从容散淡,于悠然、恬适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重点是引领学生品析、运用作者的语言特点、写作特点。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以便改进。
1、通过提前布置预习,课文的整体感知部分进展非常顺利。但师生在进行问题互动时,缺乏激情、情感不够投入。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好一个与课文吻合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使语文课堂结构趋于更加合理、完善。
2、全体同学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展示过程中,竞争意识也较突出。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听取学生的意见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只要学生能谈出来的,就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教师突然间的打断,不仅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显得不尊重学生,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大胆放手的同时,把握好适时点拨的时机,起到引领的作用。
3、对于文章语言特色的品析学生虽然也能从各个角度品出一些,但作为语文教师,示范、引导作用也要适时有所体现才对。这就是需要今后把握好收、放自如的分寸了。
4、在进行仿写地方特色或风俗习惯之前,应在小组内有一个简单的交流和引导,学生在仿写时,才会有的放矢。
总之,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而这些恰好就是我们要去克服和提高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 17
这节课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从文本语句的揣摩品味上来体味作者的思乡情感和欣赏作者那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方面: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汪老先生家乡的这小小的鸭蛋到底有哪些美妙之处呢?”“那么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一定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呢——”“想想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
三个问题逐一提出,同学们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便能体会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但这一枚小小的鸭蛋为何难忘,其实不仅凝聚着故乡情,更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体现。这些感情都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品味,去揣摩。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比较理解的。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在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之后,老师又自然而然地穿插一段过渡语: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的文人也喜欢写家乡的食物。贾平凹忘不了陕西的那口羊肉泡馍,叶圣陶叫着薄片的雪藕就会想起远在太湖边的故乡,周作人甚至认为故乡的野菜——紫云英那诱人的香味无与伦比。还有鲁迅、冰心等。其实大家想一想,他们想念的'仅仅是那罗汉豆,那腊八粥吗?我觉得这样的材料介入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语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关注文本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逐步积淀。同样在语言品味的环节,我在设计中也不仅仅停留在本课的语言,而是介入汪曾祺的其他文章中的语言,以一种“以文解文”的方法去解读文本语言,既解决本课的教学任务,又学会旁类触通,更全面仔细地解读汪曾祺,这样,对扩充学生的阅读面很有帮助。
总之,我认为这堂课我带领着同学们明白了一句话: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故乡,也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端午粽教学反思 18
大班传统文化端午节PPT课件这个PPT共29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PPT的教学目标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过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体验端午节特有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许多小国。其中有个楚国,楚国有个大臣,名叫屈原。楚国旁边有个秦国。秦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把楚国当做最大的敌人。屈原向楚王提出许多治理国家的好主张,可楚王就是不听,屈原非常伤心。后来,楚王中了秦国的奸计,罢了屈原的官,还把他赶出了都城。屈原离开都城,来到了汨罗江边。他想到国家的前途,想到老百姓的苦难,心里难过极了。他一边走着,一边悲叹着。汨罗江边的一位老渔夫认出了屈原,请他住在自己的茅棚里。屈原眼巴巴地等待着来自都城的消息。他多想再回到楚王身边,为国家尽力啊!屈原等啊,盼啊,可楚王再也没召见他,逃难的百姓却越来越多了。
一天,屈原问一个逃难的老头儿:“都城怎样了?”老头儿颤巍巍地说:“哎,秦国的兵已经打进了京城。我们……我们已经亡国了!”听到国家遭难的消息,屈原万念俱灰。五月初五的晚上,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一头扎进了汨罗江。老百姓划着船去寻找屈原。可是,江水滚滚,屈原在哪里?人们划啊,划啊,月亮落下去了,不见屈原的影子;太阳升起来了,还是不见屈原的影子。人们悲伤地喊着屈原的名字,找了几天几夜,也没有找到屈原。乡亲们都悲伤地哭了。中国汉族人民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投江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用苇叶包成的粽子,喝雄黄酒,人们还要赛龙舟。屈原爱国家,爱百姓,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为会要赛龙舟,吃粽子?
人们用苇叶包上蒸熟的饭团,扔进江里。“鱼儿啊,要吃就来吃我们的'粮食吧,不要去伤害屈原先生的身体啊。”把雄黄酒倒进江中。“毒虫啊,喝了这酒,就乖乖地醉倒吧,不要去咬屈原先生的身体啊。”所以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粽子是为了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屈原诗人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龙舟长什么样?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粽子长什么样?
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吗?(配挂香包、跳钟馗、饮雄黄酒、斗草)
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大家说我们中国人聪明不聪明呀?
端午粽教学反思 19
《端午日》这节课是由实习老师上的。在上课前看了看实习老师的教案,发现她的教案缺乏板块性,而且问题比较琐碎,帮助她重新确定了教学板块后,整个教学设计基本上达到了常规水准,但是在问题设计方面我并没有发现过于明显的亮点,只是可以保证实习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这些教学任务。
在上课的过程中,亮点出现了。当老师抛出一个情境设计:让学生担任现场解说员,根据文中对赛龙舟场景的描写,组织一段解说词。
如果今天是我在上课的话,我可能不会让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因为去年我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使用了这一设计,但是学生在解说的.时候变现并不是很突出,语言词汇比较贫乏,而且学生过于依赖书本,并没有大胆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却在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平时我所教的这些学生在解说的时候表现非常突出,而且其中有几位学生表现异常抢眼,完全打破了他们在我脑中的常规印象。这个时候我非常庆幸当初我在看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并没有向实习老师提供我以前的惨痛经验,现在才能感受到学生们潜在的魅力。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有时候并不是我的设计存在本质上缺点,而是没有在正确的环境中使用,这也让我清晰地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深沉性。
端午粽教学反思 20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专题。了解斑斓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节日进行分析、学习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本课我们就以学习场面描写为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从这一遍的朗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读通文章之后,独立思考:文中记叙了湘西人民的端午日有哪些风俗?第二步:重点阅读文中的.两个场面,并进行赏析。这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到结论。第三步:学生口头作文,完成作业。
遗憾一:对于这堂课的教学,在时间的把握上,我可以安排得更合理,使教学程序进程更流畅。课堂前半部分的教学时间可再做压缩。这样,有利于最后一部分“拓展与伸延”有充分的时间进一步渲染爱国热情,对学生强化情感熏陶。
遗憾二:教学课件制作存在瑕疵。一是教学中课件的展示出现小卡壳。这个原因在于我不够细心,过于想当然。自以为课件自己一手制作、修改,已完全熟悉;课前也已拷贝好,能打开放映。却不料一张张展示操作时出现卡壳。
遗憾三:过于注重课堂生成,对课前预设不够,致使课堂教学呈现不完美。如“场面练写”的展示、评说;如“拓展延伸”的评议;如教学语言的呈现等等。
端午粽教学反思 21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在端午佳节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我决定教学生用卡纸做香包。于是我自己先学折了一下,然后让其他老师也学着折了下,她们都说比较难,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是很强,很难学会!为上好这课我总结出几个教学难点:
(1)制作香包用的示意图,刻度必须精确。
(2)在折叠时,由平面形成立体的基本型。
(3)在装饰时找准装饰的面,从而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也缺乏细心的概念,我将画示意图的任务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与家长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对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处。
在课堂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提问导入,并请学生介绍了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在学生说到屈原时,我呈现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泽畔行吟图》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以及屈原的人和事,这一环节让深刻的体验到平时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学生已经认识中国画,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中国画。让我无比欣慰。
在讲述香包制作的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视频欣赏《庆阳香包节》并跟随视频的播放介绍香包的种类,直观性很强,提高了学生的`眼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请学生观察,提问:香包有几个面?学生回答:六个面。它有什么装饰?生:小挂件和图案。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拆,其他学生观察,拆开后仔细观察示意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交流。然后请一位已经会折的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讲解香包的折法,并及时对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有了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但最难的部分部分同学掌握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讲解重点部分,长方形的纸条如何有平面变成立体的,为了使学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图的前六个三角形中标注数字1、2、3、4、5、6这几个数字,进行找朋友的游戏,1找4形成一个立体锥形,然后找到5,6也想和他们做朋友,于是它也来了,这样既直观又简单明了的把折香包的关键点突破了。学生掌握后,开始自己动手折香包,老师巡回指导。对折的认真的特别是棱角分明的同学及时做出表扬,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学生折好香包后,请同学们欣赏手工艺大师的作品,他们的香包上装饰了那些图案。师生交流小结,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在装饰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法都很丰富,涂出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本来我要自己教学生挂吊坠,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自己挂吊坠,于是我再次请小老师来教学生,大家学的很认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图案特别有创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学在一个挂坠上挂了两个、三个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挂在黑板上,大家欣赏着,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自己喜欢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议的,此时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们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且学到更多的知识。美术课程不再单单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享受过程,并且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找到学习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态度,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这一课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些,老师的语言再精炼些。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端午粽教学反思 22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 23
本课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粽子的相关知识,通过儿童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粽子的外观、口感和种类。在学习本课时,重点在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长句的部分。同时,学生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粽子的外表特征、味道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教学重点,特别注重训练学生阅读长句子和完整表达思想的能力。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粽子的外观和味道,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然而,我发现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整地描述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原以为他们都吃过粽子,就能够很好地表达,但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
经过我仔细思考,我发现孩子们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有些孩子可能从来没有尝试过粽子,对它的外观和味道缺乏直接的感知体验。其次,孩子们在理解文本第二自然段时可能存在困难,因为这一段主要描述了粽子的外表特征,而且是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描写。
孩子们的朗读能力通常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因为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语感。然而,我发现我的`班级中有一些孩子朗读能力较弱。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分析重点段落,还要学习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导致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有限。另外,由于在家里无法进行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朗读效果。因此,我认为做好语文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重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 24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端午节快到了,每年这个时候,外婆都会包上香喷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家。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外形像一个小三角形,外面裹着粽叶,里面包着糯米、肉、豆子等馅料。一打开粽叶,香气扑鼻而来,糯米软糯香甜,肉馅鲜美可口,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而且粽子的花样也很多,有甜粽、咸粽、豆沙粽等等,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风味。据说,吃粽子的习俗源自屈原投江的故事,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健康,每年都是我们一家团聚的时刻,充满了温馨和幸福的氛围。
端午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在课堂上,老师展示了端午节的活动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课件中展示了各种粽子的图片,学生们仿佛能闻到粽子的香味,看到了粽子的五彩斑斓。通过这些图片,学生们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以及由来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老师直接教授第2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们理清每句话主要描述的是粽子的哪个方面。结合课件,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本课的朗读重点在于读准带“的”的短语和长句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长句的内容,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生字教学,通过阅读来教授生字,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端午粽教学反思 25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端午粽教学反思04-19
端午粽教学反思04-19
《端午粽》教学反思04-22
端午粽教学反思05-15
《端午粽》教学反思10-26
《端午粽》教学反思(通用14篇)04-08
《端午粽》教学反思(通用11篇)04-23
《端午粽》简短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3篇)06-08
端午粽教学设计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