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清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清明》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1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诗意蕴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一下画面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
让学生能根据画面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感悟、收获,让孩子能有自己的语言。
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二、总结学习方法,给孩子拐杖
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学生们运用所学方法,自学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时也为今后自主的学习古诗提供了利剑。
三、话题激发对诗歌意境的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四、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让学生在改编的三言诗、五言诗等中再次感受诗的不同魅力与意境;让孩子自编几言诗,读各种诗,体悟生情。
五、在信任中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1、相信孩子:给孩子给中平台。让孩子多说、让孩子到舞台表演、让孩子拉长语句吟诵等,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
2、及时评价:这首诗是你改编的!他俩用表演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肯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么棒,学习多么快乐!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2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遗憾,比如:播放视频时,出了一点儿小故障,比预料的效果差了点儿。已学的电脑知识还解决不了这个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识还是少啊,应该多学一些。再如: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教学是门艺术,永无止境,今后我要多学习。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3
《清明》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经典》中的一首诗。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这是我进行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现在总结如下。
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最大的亮点是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词,对于学诗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这节课上,师生又一起总结了学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通其文,明诗意,悟诗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诗的方法自学《清明》这首诗。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成为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桥梁。
其次,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体现了中年级的学习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古诗词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小学中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学生,识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吟读、想象、感悟”为主。在“吟读”之前正确划分节奏,停顿正确,同时,引导把字音读准。在阅读诗歌时,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图文对照、与生活链接、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内容,在头脑中勾画出丰富的形象,读出了诗词的画面感。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这样,在“吟读”时,真正达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学生掌握了学诗的`方法后,我又把课外阅读落实下去,我将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古诗词背诵经典》。这样,我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也将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让诗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就诗教诗,我们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极力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4
中班的孩子在进行看图讲述时,习惯看图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体,特别是图片所要表达的整体深层意义。
在进行活动《清明节》时,我就关注到孩子的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学习看图片,孩子们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最明显的部分,图片中心的牛以及牧童老人,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说这个小朋友在牛背上干什么?注意观察这个小朋友的表情动作,发生什么事情呢?和老爷爷说什么呢?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是做注意的动作呢?把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能马上明白,原来骑在牛背上的孩子给那位老爷爷指路呢。然后引导孩子和我一起朗读《清明》。并再次观看扫墓的图片,提问孩子们图上有什么?人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呢?孩子很快回答,图上的人们在跪拜,但是孩子们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去跪拜?结合图片我给他们讲解举例人们是在特殊的纪念日子用鲜花表示自己对故人的怀念,我们国家把这样的日子叫做清明节。并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引导孩子知道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
引导孩子继续看左右下角的小幅图片,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哪些运动和饮食习俗?孩子们踊跃回答,有荡秋千,爬上,去动物园,放风筝等等吃鸡蛋呀。与小朋友们继续对话,家人怎么怀念故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起欣赏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个活动孩子参与的很活跃,我也快乐的参与孩子们的描述。看图讲述就是要孩子学会关注整体,同时也要结合其他的图片去发现图画背后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和孩子谈话上应该注意让孩子们听懂,能够很快理解接受,而且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的吸引,让孩子想参与主动交谈会正确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引导孩子完成相应的活动目标。
在绘本活动中,要注意图片在相应时间针对活动的重点,细致的准备展示及讲解。在活动重点的把握上,我还需要多思考,认真思考后的重点进行每个环节上的把握,努力达成绘本活动的最终目标。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5
古诗《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绝句。全诗在语言上浅白如话,没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个装饰的词,纯是白描,连语序、句子也好像极其平易,先写时令其后,次写人物心情,末两句则是行人与牧童的简单对话,平平常常的一首诗,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笔,却有着其它诗不能比及的独特魅力。
我在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出示:清明、扫墓、踏青。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清明节我们会做些什么活动,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熟悉的场景中来了。我就直接引入了这首古诗《清明》,让学生和我一起写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提出要求,让学生在读古诗时,带着要求去读。读完之后,检查生字词。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部分学习很有热情。由于时间紧迫,我的设计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改进。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6
马上到清明节了,今天借每周一诗的机会向同学们介绍了《清明》这首诗,结合教研员的建议有以下反思:
亮点:
1、 “每周一诗”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每个年级每一周都会进行一次,主题非常好,帮助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本周主题为“清明节”,结合实际;
2、老师课堂上全程使用露脸模式,在朗读等环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
1、继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有一部分提前布置给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使课堂互动更加丰富;
2、继续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课堂上提问面比较小,只有一次连麦行为,老师要求自读古诗发送语音至群,也没有进行分享;建议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互动行为;
在以后的课堂上会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尽量扩大参与面,放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7
让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堂完美的教学课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充分的教学设计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但是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意外事件是教师无法预知的,处理好突发的意外情况旺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做了20年的小学教师,由于工作需要,20xx年秋我被安排到幼儿园教大班,突然的转变让我一时间不太适应,我有着刚参加工作时的感觉:好奇、刺激、迷惘还有一点忐忑。我通过一段时间的揣摩、探索,了解掌握了幼儿们的心智特点、行为习惯及语言接受速度,摸索出一些适合幼儿教育的规律与方法。在本次教育局组织的幼儿教育科教学督导活动中,被我校推荐成为作课教师,使我有幸得到幼儿教育专家们的提携、斧正。在此诉诸笔端,愿与同行共享:
一、莫明奇妙地"被讲过"
在导入环节,一切尽在掌握:我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先带领幼儿回顾春节里那些有趣的事儿,激发起了幼儿的兴趣: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增加幼儿话语表现机会和提高幼儿讲话的能力。小朋友们活动得很踊跃,在他们表达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儿之后,我进行课程导入: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很多的风俗习惯,再过几天,我们又要迎来一个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这是所有小朋友都静静地等待我说出答案。我告诉他们是清明节,利用这个机会我达成了我制定的情感目标:让幼儿了解清明节使人们追思故去的那些亲人的节日,潜移默化的对幼儿普及国学知识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教育。但是当我说出课题时,小朋友就开始齐声诵读,当时我有些发懵,这是一节新授课并且有教育局领导在听课,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的教学机智让我迅速化险为夷,并未呈现窘态影响教学。
下课后校长和我说"昨天你不在时,我给他们讲过了!"
讲过了---讲过了---我汗!不过转念一想:作教师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儿随时会发生!处理好意外事件,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不然怎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呢?这节"被讲过的课"经过教育局领导和幼儿专家点评后我有如下心得:
1、导入阶段可以更加精彩 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音频视频材料,展现形象具体的清明追思情境,4周岁的幼儿理解问题是感性的、直观的,一张清明追思的图片胜过绘声绘色的描述。
2、练习过程可以更加完美 幼儿的诵读都是亢奋的、激昂的,更何况有听课的老师在场。这种激昂的语调不适合《清明》这首诗的意境,若结合着相应背景音乐可以达到较为理想效果;个别幼儿存在着"假会"现象,若能够按照幼儿教育专家提出的诗歌接龙游戏则可克服。
二、处理突发状况反思
在讲课过程中,当讲到清明有一些习俗:比如焚烧纸钱、敬献鲜花、扫墓时,一个幼儿举手发言:"我还和我爸爸一起给我爷爷烧纸来着……"说着就有些哽咽,这是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我及时的因势利导并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首肯。在这一点处理上我认识到今后更应多从幼儿认知、理解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每一节课都与幼儿产生共鸣,形成更强的教育合力。
三、对于学生极强表现欲的处理
每个幼儿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本堂课有一名幼儿早诵读过程中总是比其他幼儿语速快,我抚摸着他的头说:"XXX咱们慢一点和其他同学读齐好么?"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说明教师的眼神、语气、肢体接触,在达成教育目标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幼儿,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最初都有自信心。而通过一段或较长的学习过程,有些幼儿就失去了自信心,究其原因,或者由于自我理想通过努力没能实现,或者由于他人期望而努力后没能令他人满意。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不会再努力,从而距离理想目标就更加遥远。我今后努力让"罗森塔尔效应"发挥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他被老师重视,老师对他都很期待。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8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不忘此事,想封他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避当官,他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日后,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学习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和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学生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还有,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
虽然看似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空”的感觉,感觉课文深入的不够,这可能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少有关,但更多的是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9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它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体验。这个月正好有清明节。我就设计了“清明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节日前,我就向学生们介绍了有关清明节的很多传说和风俗以及欣赏一些有关清明的诗、词,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节日历史的悠久。假期中,让学生走出家门,进行清明实践活动,感受清明氛围。假期上来,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在汇报中,我随机点出文化传统与封建迷信,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祭拜先人才不是迷信呢,是尊老”,“烧纸钱是迷信活动,人死了就没有了,还怎么会花钱,再说烧纸钱那是污染环境,制造二氧化碳”“烧纸钱是后人对先人的尊敬,是后人祭奠先人的形式”……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激烈的讨论着,就好像回到了上次进行的辩论赛赛场。激烈的辩论中文化传统、封建迷信其义自见。最后,通过自身体验,再深入体会清明诗词的离别悲情与人们所寄托的希望。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对清明节都有了一次更深更具体的了解,明白了有关清明节的很多传说和风俗,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节日历史的悠久,从小到大所知道有关清明节零零碎碎的知识,到今天,他们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我觉得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种种所做所思,都是他们的收获。在结束时,通过调查得知喜欢这种形式课的同学们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纷纷表示渴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种形式的活动,他们说通过本次活动,知道了劳动成果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后会更加完善……真没想到,这次活动能给孩子们带来这么大的感触,我真是由衷的感到高兴,这说明本次实践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前前后后的辛劳是有价值的。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在重耳饿得头昏眼花时,割肉奉君。他护主救国的举动,感动了晋文公。晋文公想封介子推为官报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绝,为了躲避当官,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图富贵。晋文公怀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为清明节。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精神,激励着晋文公执政清明,完成治国安邦的大业,百姓安居乐业,也十分怀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节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本文语言朴实,故事曲折,引人入胜,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在学习课文时,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理解课文:
1、介子推割肉煮汤给重耳吃,他对晋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晋文公做到了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给晋文公的血书,你是怎样理解的?
让结合插图、对话框‘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感悟,认识到这份血书表明了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希望,希望他多想些之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清明的国君。写书中有几个重点词语知道学
生揣摩理解。比如:“奉“、“尽”、“丹心“、”但愿“、“主公”学生从介子推的割肉奉主,以及宁可被烧死,也不做官,来体会他那种不图回报,不图富贵,不居功劳的崇高品质。
整节课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目标完成得不错,但我仍有一种“空”的感觉,感觉课文深入的不够,这可能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少有关,但更多的是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11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缅怀革命怀念先烈,并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我把这个社会活动的目标预设为:
1、让幼儿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初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
2、引导幼儿感受清明节的气氛,激发幼儿对民间节日的兴趣;活动通过谈话、讨论、观看课件等手段,使幼儿了解传统风俗,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首先用古诗《清明》导入活动内容,然后通过提问与幼儿交流清明节的习俗。例如做青团、吃青团、踏青、放风筝等,而后老师又补充了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幼儿通过故事初步了解介子推不图富贵、不居功劳,晋文公执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十分怀念介子推,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他,慢慢地清明节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接着我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告诉幼儿,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 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孩子们通过观看课件,感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幼儿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当我们观看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视频时,孩子们都起立,向英雄们默哀,表示怀念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教案反思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教案反思。
活动的效果较好,也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活动后我给大家一个任务,清明假期后交流自己在清明节的见闻和感受,作为这个活动的延伸。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 篇12
私人飞机、奢华快艇、名贵跑车等各种“奢侈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这不是奢侈品展,而是各地不断曝光的清明祭祀用品。推陈出新的各种祭祀品让祭祀追思的清明节俨然变成商业狂欢的闹剧,我们不禁要反思清明节的意义何在?
中国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融合了中国文化深处的孝文化和祖先崇拜,体现了中国人感恩和不忘本的道德情操。但是当今,清明节却日益商业化和庸俗化,祭品越来越丰富,承载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都被注入了商业因素。为了盈利,商家不断推出噱头来吸引顾客,因此清明期间各种新式祭祀品不断涌现。在商业社会,文化和商业结合本无可厚非,但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的结果便是低俗化和庸俗化。过多重视形式、物质的东西,忽视了精神实质。
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对父母的孝不单单是能用物质来衡量的,真心实意的态度更重要。同样,缅怀哀思故人才是清明的本质,真心实意的态度是任何祭品所不能代替的,人们需要更多从精神层面来感悟清明。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04-06
古诗《清明》课后教学反思06-10
古诗《清明》教学反思范文03-10
清明古诗教学反思(精选5篇)06-27
古诗《清明》优秀教学反思范文06-19
《古诗》教学反思07-14
古诗教学反思08-10
古诗教学反思01-21
古诗教学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