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四年级数学更换了新教材,与以往的内容相比虽然变化不是很大,但是编排体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学期我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依据河北省教学评估细则的要求对本学期地教学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细节的教育,加强了双基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总体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 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
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
“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 (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2)用完全不规则纸折。交流提问:最少折几次?分别是怎么折的?第一次随便怎样折可以吗?第二次能任意折吗?
(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1:这个角是直角,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2:这个角是直角,可不是他折出来的,是原来纸上就有的。]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 “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
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直以来,我都有着相当的心理压力,本班学生以前的数学老师,一方面教学效果好,一方面深受学生喜爱,再看看学校里其他老师,能力都很强,我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
刚开始,我是很怕走进教室的,渐渐地,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才慢慢上道,有了一点信心。可是,就在期末复习阶段,我又失去了信心。究其缘由,概括如下:
一、教学方法存在偏差。我是新手,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还处在探索前期,很陌生。新老师新接触必定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对教材、教法、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我必须给自己加油。
二、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数学课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我的方法实在单调,没有什么可以吸引孩子注意的,又不敢轻易浪费时间,生怕一点点时间都会错过很多问题。特别是期末阶段,很多孩子都只想着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想着说话,有些孩子手里还在玩小东西,停下来纠正一下,只要一转身,老毛病又犯了,正所谓“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我却不能好好抓住他们的心。我该反思,该请教前辈,该找些方法,真的很茫然。讲解练习浪费太多时间,经常为了照顾那些比较困难的学生而浪费很多时间。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好,解题技能技巧单一;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有些学生上课还在做自己的事,有些很喜欢说话,提醒这些学生时他们改过来,只要你一转身,他们的速度比老师还快呢!有些学生作业不能全部及时独立完成。学生作业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要,有可能还要不到,真的缺少主动的精神。洪老师说,如果平时孩子作业认真做,不应该考得这么不好的。确实,我们班的孩子太多不爱做作业,也有出现一些抄袭现象,所以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抓他们的作业。初此之外,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一定要加倍努力,多花时间。希望自己能有进步。
四、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不要对他们有太多妇人之仁,不要轻易相信他们,需要家长配合一定多打电话;在教学方面要努力研究,多请教等等。希望自己有进步,学生和我也能够友好相处。
改进措施: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要深入领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探索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实践动手操作,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
5、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诸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合理有效的知识、技能训练等。
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待初出茅屋的自己去发现、改善,虽然我的开始不好,但仍然希望,这些能够给我警示,为我铺好未来教育教学的路,让我稳步前行。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认为: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从面向每一个学生出发,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特别关注在学习上暂时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复习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了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经常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经过长时间的组内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再现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发展、创新。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素材现实又生动,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劲头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下面以《走进乡村》为例谈复习课的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材、教师的讲授和板书获取知识信息。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单一、贫乏,无形中拉开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距离。《走进乡村》一课我们是这样引入的: 淘气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小华,小华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平时他们只能通信来往,淘气和笑笑很想知道小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很想到小山乡村去玩一天,于是,小华就写信邀请他们去她的家乡,那就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走进小华的家乡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去乡村看一看,体验一下乡村的乐趣。我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环境也越来越优美。(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小华的家乡!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小村庄。良田万顷,稻叶草香。绿树环绕着一座座农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姑在江边洗衣,儿童在河中戏水。行走在树林间的小道上,听鸟儿鸣叫,听风儿吹过树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风儿吹过,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园里硕果累累,展现了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整理与复习中去。我们善于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情景,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接着教师利用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等活动中,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整个课堂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愉悦氛围中,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的模拟游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游览”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别自己所处环境的八个方向的能力,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避免了复习课的单调乏味。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果园丰收”这个环节,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一棵果树大约结100多个苹果,10棵果树大约结1000多个,果园共种植90多棵苹果树,我们估计共结9000多个苹果。 ②我们发现20个苹果装一箱,一棵树大约装5箱,那么10棵树大约装50箱,一辆平板拖拉机最多能拉9箱。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上,我们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内容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学生喜欢先到哪里去帮忙,我们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们感到:问题的解决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这部分知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梳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梳理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老师注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知识的拓展、创新。
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展,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800多亩的苗圃里,种着各种苗木200多个品种共有900余万株。小华家的邻居王爷爷要种树苗,现在我们帮王爷爷选一下树苗。 ①每棵树苗6元,3棵树苗15元,哪种树苗便宜些?(在纸上算一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识得到了深化。
复习课中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数学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有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基础练习正是结合这个特点来设计的。基础题是模仿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运苹果这部分练习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复习课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一些灵活题,使练习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唤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能亲自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使问题更有思考价值,长期坚持能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复习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问题要真实,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知识梳理的过程,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过程:
一、创境
1、直接出示:师口述:张阿姨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独立)指名板演
2、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比较:最后结果,你发现什么?
说明:这样的两个算式可写成一个等式
3、出示课题运算律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研究这两个算式,找出其中隐藏的秘密。
二、探究:
1、仔细观察此算式,比较等号的两边有什么联系?
2、明确: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根据观察,你有什么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间都有这样联系呢?
列举指名口答算式齐计算感受结果相等
4、发现规律
5、出示公式
三、应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老师出一道算式,请同学们根据乘法分配律,说出算式,比比谁反应最快。
4、完成3: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周长吗?
5、完成5
四、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对自主探究与有效生成几点尝试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回顾
本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与先分别算5件及服和5条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它们的结果相等;再通过例举验证,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最后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与应用。
二、反思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5套运动服一共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的。结合熟悉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两种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为几个层次:(1)启发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2)例举验证。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1、2、3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扆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在亿以内的认识中,例5教学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例6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在亿以上数的认识中,例2是教学将整“亿”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的近似数。
教学例5时,我出示情境图后引导学生一滴血液中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含有10000个白细胞。 1、读出数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2、你有没有办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使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吗?(A、给数分级 B、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死。C、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我问学生C,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的,她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接下来再讲例6时,再让学生重点体验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比较得到的近似数比较接近准确数后,做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把非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
当练习第18页第8题时,题目要求: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北京大钏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写作:200184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A、200000 B、20万
当时,我在备课时就只想到答案B。这时我问学生A,你为什么不把级上的数换成万呢?学生作到:题目中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其它同学也点头称是。我就又启发说:“你比较一下A和B两个答案那个表达更简洁呢?试图把答案统一成B
学生A说:“答案B是比A简单一些,但是从题目要求来看并没有要求必须用“万”作单位。我无言以对。只好强行命令到:题目没有要求也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写,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万”作单位来写。学生看了看我,无奈的坐到位上。从孩子的表情来看,学生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说法。课后,我一至在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教材中例5后面的做一做题目是:
中国科技馆共接待观众1843527人次。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 )……按题目要求应该写成18435百,但这种写法不符合我们的计数习惯。如果写成1843500,如果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取近似数后,这个数就表示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结果(也就是精确到个位),18435百实质是精确到百位,所以我做一做我并没有处理。但在课后练习题中,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学生A的答案和学生B的答案其实所表示的精确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不知道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如果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来讲两种答案都是可以的,但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系统来讲,只有学生B的答案是正确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学生A一个满意的答复……。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对于新的概念,学生总是接受得比较困难,何况“素数”和“合数”是生活中研究不到的。按理说,今天的课上,学生通过写1~10每个数的因数,然后找这些因数的特点,发现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而1的因数只有1个,得出“素数”和“合数”两个概念,其实是比较顺利的,而且,我在课上还让学生研究了他们自己的学号,得出了50以内的素数和合数,我还特别整理了50以内的素数表,让学生在明确判断理由的基础上,专门花了时间去记忆。
关于书本上的练习,由于全是基本题,而且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解决得比较顺利,但是《一课一练》上的变式题解决时就困难重重,特别是找1~20中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以及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数两题,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全。可能有些同学对本单元的概念比较混淆,依次就无从下手了。希望通过明天的练习,情况有所好转。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是熟悉的,他们把这门课等同于“玩电脑”。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抓住四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所执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四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我把这节理论课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信息,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对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主要通过四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学生对游戏感兴趣,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就设置了游戏导入,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踊跃的参与游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信息,并且为第二课时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强化了“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设置疑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信息吗?”指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信息就不难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还抓住了学生的比拼心理,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每组一排同学依次回答,同学们回答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这时候,我引导到“什么是信息?”同学们同桌讨论、向书本请教,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第四环节中,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同学回家跟父母说说你上学以来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感受了信息无处不在。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中,参与的学生可以涉及面更广下,每组的学生可以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下,给自己组的同学比划。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也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体验快乐学习的意义。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在看图说一说的环节,图片的选择应摆脱书本的束缚,放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图片分为几类,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学生不止是从图片中看出信息,还要能感受到图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预示着冬天来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无处不在。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教学片断: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师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接着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并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再通过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让学生从五个数中任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感受更加深刻。<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总结反思数学教学的反思12-05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6-02
数学教学反思03-19
数学的教学反思09-01
数学教学反思10-03
数学教学反思06-13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的教学反思04-20
数学教学的反思08-02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数学初三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