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链教学反思

时间:2020-12-24 09:21:3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爱之链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之链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之链教学反思范文

  爱之链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爱之链》一课,整堂课我按着设境感知爱,品读感悟爱,延续缔造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深入文本,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悟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现就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将书读厚与读薄,但难点突破不够。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在教学时,我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把书读厚: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你从这些句子的描写看出了什么?而学习第二个故事我引导学生把书读薄:让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填空,理解老妇人受到爱的感染帮助了需要帮助的女店主。但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理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由于时间仓促,只是让学生说说从中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就一笔代过,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2、 深入研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抓住重点的字、词、句谈体会。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乔依和老妇人之间,作者抓住了乔依的动作与神态把乔依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说说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到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抓住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3、 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些,老师讲的多,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真正体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常言读书有所悟,只有多读才能感悟语言材料的内涵,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这是一篇充满爱的课文,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上课伊始我就用诗歌导入渲染气氛,每学完一部份内容后,学生说了我及时进行总结、过渡,这样一来让听者觉得罗嗦,教师把一个问题总讲不完,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在讨论理解课题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时,没有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理解,只是出示课文中四句闪烁着爱的光芒的语句,告诉学生这是爱的接力、爱的传递、爱的倡导、爱的延续,这样不利学生理解文本。

  4、 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新课程好课的评价其中一看是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充分体现。经过几个周的教学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上课时爱表现自我的人很少,在这堂课中,我也用了一些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活”起来,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思考、实践的。

  爱之链教学反思2

  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关注文本中情节的独特构思,学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语言,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这样的课,“语文味儿”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种倾向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矫枉过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语文训练与这样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两大“帮派”,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训练似乎也少了一些东西,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一味地让他们去表达,学生没能从文本语言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达。一句话,吸收内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运用文本?如何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得更实一些?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呢?我和同行老师又陷入了沉思。

  经过慢慢的尝试,我不得不坐下静静地思考:语文是什么?母语教育学什么?“感悟”中如何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翻阅相关书籍,我认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却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小学作为母语的起始阶段,应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感悟文字背后蕴藏的人文内涵。

  基于这种理念,我又在“感悟文本,内化语言”这一环节中增添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此时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乔依,你就是内心充满感激的老妇人,将要分别,你们会说些什么?其他环节和第二次一样。我想让“感悟”落得更实一些。

  语文就是语文,只不过更多地体现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绝非语文一科能够独挡其任,谁能说数学、音乐、社会、科学、美术中没有人文?因此,语文应当保持其固有的个性,它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存在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就是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濡养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思想、灵感,负载着人类文化内涵的文章,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熏陶。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既不能简单否定语文训练,片面强调“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实语文“工具性”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全面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爱之链教学反思3

  课文《爱之链》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初拿到手时,觉得不知所措,该从何讲起?于是,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文本:课文描写的是在寒冷的冬夜中充满爱的故事,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受到乔依爱的感染,悄悄资助女店主的故事。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请课文脉路: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资助女店主。再提出一个问题:这两件事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学生很自然的找出了文中的话:“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有的学生这样回答:老妇人受到了乔依爱的感染,于是她把这根爱的接力棒传了下去。

  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稍作总结,并点明:这就是课文用“爱之链”做课题的道理,课文也随之结束。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于是,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以点带面,把相关片段串联起来,最后回到课题,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

【爱之链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爱之链》教学设计

2.《爱之链》教学设计15篇

3.《爱之链》教学设计15篇

4.《爱之链》课件设计

5.爱之链(续写)

6.爱之链课文原文

7.《父爱之舟》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8.爱之链的阅读答案

9.爱之链课文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