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

时间:2021-05-13 19:26: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1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各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标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2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来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这几个量词,正好给人一种模糊的、苍茫的感觉,是带有朦胧的深远的意境美。如果换成标准的常用的量词,则过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与事实不符,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看雪时的情感。而这个写景的句子,除了有这几个简单的数量词之外,竟没有一个修饰的词。却能让人从中读出风景美,意境美,诗意美,画面美。这种,简洁朴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写法。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和想象画面感受中学会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赏“痴景”,作者在此描写“奇景”,是为下文的叙“奇遇”和说“痴情”做铺垫。

  可是,我对本文中“痴”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引导的还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说“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与别人不一样——大半夜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话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人对坐”在赏“痴景”,这是“两人”与“余”共有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还有“两人”之外的“痴心”——对故国的深深眷恋,那种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明显是答非所问,可作者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偏偏记住了“金陵”?作者写此篇时已经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国都,由此可见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痴心”。

  对“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学生能较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继续反思,认真向优秀教师学习,脚踏实地走好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3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4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鉴于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积累相关积累文言字词;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诵读学习课文写景、记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入;

  2、解说题目及介绍作者。

  3、整体感知文意。

  4、品读赏析,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5、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

  6、总结语。

  反思本次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1、不要被课件拴住“牛鼻子”,课件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让课件羁绊教学思维。课文录音中朗读者把“挐”字读错了,教学中也观察到听到此处时部分学生脸上留露出疑惑的神情,可由于课堂容量大,备课时间紧张,自己没有彻底弄明白,所以就敷衍地告诉学生这个字以课下注释的读音为准,就匆忙进行下一个环节。提醒自己今后教学要严处谨,遇到疑惑要第一时间去解决。其次,学生思维起点有好些还处于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的“导”,如何能处理好课件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把课堂还于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探讨。

  2、《湖心亭看雪》一文从表面文字来看,文章比较好懂,但要细细挖掘,尤其要理解好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那难度就大了。在品读赏析环节,我围绕痴人、痴行、寻找“痴似相公者”去探究,再加之此前对于作者情况介绍较为详细,因此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遗憾的是在学生找出评价张岱的话,并用一个“痴”字概括对后,我却没有让学生去进一步理解“痴”字的意思。如果在总结课文后,就此点提问历史上还有如此的“痴人”吗?进行拓展延伸,相信会掀起课堂的又一处小高潮。

  3、品读赏析环节中读的很不够,虽然要求是默读后思考寻找答案,但留给学生读和思的时间都不够,流于形式。而且由于读的不够,导致学生对课文深入不够。如果课文只是“例子”,那么今后教学若需要发挥这个“例子”的作用,可能学生就存在困难了。因此提醒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中学会知一懂十,举一反三。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6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1.湖心亭看雪语文教学反思

2.《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3.《湖心亭看雪》主问题设计教学反思

4.《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5.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

6.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范文

7.湖心亭看雪的优秀翻译

8.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

9.《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