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0 13:49: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离骚》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离骚》教学反思1

  一、教师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

  二、教学方法方面

  诗歌重在诵读,为此我上这节课的时候,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明确,重难点并未突出;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本课生僻字较多,难度较大,没有布置任务,没有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离骚》教学反思2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离骚》教学反思3

  《离骚》这一课学习起来有三难:难读,难背,难理解。

  一难:难读

  难读的第一个原因是《离骚》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学生初拿到课文连读都都不下去。难读的第二个原因是句子的停顿不好把握。《离骚》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句中停顿难以掌握。

  二难:难背

  《离骚》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诵的。学生一听说要背诵,急得头都要大了。迫于压力学生死背硬记。即使当时背会,考试考出来仍然写不出来。有些学生从心底就抗拒背诵。

  三难:难理解

  《离骚》一文中很多字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句子理解起来很困难。不参照课文下的注释,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这篇课文时,我是一字一句讲给学生的。一节课真的很累,感觉大脑缺氧。可学生并不领情,一节课下来,书本比那刚擦过的玻璃还干净。抽查背诵,不会;做练习,不会。当时真的很生气,可生气没用啊,不解决问题。我就思考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做了很多无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以学生为本,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重视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典型的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再拿到《离骚》这篇文章时,我有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确定课时与学习目标

  备课时,我根据《离骚》的内容和背诵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把内容分散在三个课时中,并确定了每课时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听读并朗读课文,简单了解一下屈原的经历,然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离骚》这首诗歌虽然难懂,但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是非常详细的。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学生可以熟悉注释和诗歌的内容,二、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把教师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状态,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一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四个问题贯穿课堂。第一个问题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怀”;第二个问题是“屈原遭受贬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概括总结”;第三个问题是“面对贬黜,屈原内心感受是什么”;第四个问题是“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选择的”。

  第三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二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简单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二、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翻译《离骚》,我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会把课堂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因为时间紧,课堂上学生都很紧张,每位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到了第二课时,问题有些难度,如果还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的话,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消极对抗的心里,所以在本课时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是语言交流,实则是思维的碰撞,用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用一个智慧激发另一个智慧。很快同学们就把问题的答案概括出来了,而且很准确。连我自己也被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了,被他们的敏锐的思维吸引了。多么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啊,我怎能不爱他们呢!

  三、与学生约定背诵时间

  近几年高考,《离骚》中的诗句时不时的会出现,所以背诵《离骚》也是很必要的。但是《离骚》真的很难背会。虽然我在上课时,尽量吧诗句放在语境中讲,但背诵起来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背会,否则罚抄十遍。这样做既符合了学生的记忆规律,又不至于让他们过于放松。到约定时间后,我抽查了几位学生,学生们背诵的还不错。我心里有点小小窃喜。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我们用心,他们还是会顺着我们来的。

  这就是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离骚》时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圈里的各位专家的指导。在这里先谢谢了。

  《离骚》教学反思4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高一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后续无法展开。

  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屈原比老师单纯式地介绍要好得多。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这一点,老师自己感觉到力不从心。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味。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其实,认真反思,才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追根到底,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才不会“剃头担子一头热”。

  《离骚》教学反思5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觉得有责任必须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

  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

  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两节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计划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在艺术手法上,与《诗经》比较异同,让学生自己体会。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个重点。

  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离骚》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1.《离骚》教学反思精选

2.离骚教学反思优秀范文

3.离骚的教学反思范文

4.《离骚》教学反思

5.《离骚(节选)》教学反思

6.《离骚》教学反思参考

7.离骚教学反思例文

8.关于离骚的教学反思

9.屈原《离骚》全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