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通用11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1
在《行路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古典诗歌教学的魅力与挑战,也对本次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
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环境,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在诵读环节,我采用了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从最初的生涩到后来的激昂,学生逐渐融入诗歌情境。然而,在解读诗歌内容时,我过于注重对字词的逐句翻译和知识点的灌输,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探讨诗歌深层内涵的时间不足。例如,对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所体现的李白复杂心境,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多是被动接受我的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我虽然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但教学方式仍显单一。课堂互动形式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较低。此外,我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方面做得不够,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仅停留在文本表面,未能真正将诗歌的'精神内涵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读诗歌的能力。同时,丰富教学方法和课堂互动形式,如开展小组辩论、诗歌改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要加强诗歌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获得对人生的深刻启示,真正实现古典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2
完成《行路难》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
本次教学,我将重点放在诗歌情感的把握和诗人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其心境的变化,进而深入理解《行路难》中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复杂情感。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李白的形象有了较为立体的认识,部分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对诗歌中 “行路难” 的共鸣,这是教学中的亮点。但在教学节奏的把控上存在问题,前半部分讲解诗歌创作背景和字词释义耗时过长,导致后半部分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和拓展延伸较为仓促,学生未能充分领略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特点。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多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也未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持续保持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提前做好更细致的教学设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同时,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和鼓励性,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3
《行路难》的教学实践,让我对古典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暴露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伊始,我以 “人生困境” 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情感共鸣进入诗歌学习。在分析诗歌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抓住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等细节描写,体会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茫,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准确。但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时,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 “冰塞川”“雪满山” 等意象所象征的人生困境理解不够透彻,我未能提供足够的'范例和引导,导致学生在诗歌艺术手法的学习上存在欠缺。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只是简单地回顾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没有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升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关注教学进度,忽视了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未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教学,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优化课堂总结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任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学习中有所收获。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4
《行路难》教学结束后,我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发现了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次教学,我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了 “分析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 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从诗歌的语句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但在小组汇报环节,我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小组展示和交流,部分小组的独特见解未能得到分享,削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时,在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时,我缺乏对诗歌情感深度的进一步挖掘,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李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根源,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较浅层面。
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我仅使用了课本和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这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局限于课本内容,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后续教学中,我会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合理安排展示和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对学生探究成果的点评和引导,提升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深度。同时,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引入相关的文学评论、影视资料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5
回顾《行路难》的教学,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收获了经验,也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通过多次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诗歌的情感把握有了明显进步。但在诗歌的文化内涵挖掘上有所欠缺,我没有将《行路难》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传统相联系,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李白的诗歌所体现的中国文人在困境中坚守理想、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未能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文化育人功能。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的互动多停留在问答形式,缺乏更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没有及时抓住并展开探讨,错过了拓展学生思维、深化诗歌理解的机会。而且,我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不够灵活,教学过程过于依赖预设的教案,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诗歌文化内涵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古典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注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回应学生的疑问,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实现古典诗歌教学的多元目标。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6
《行路难》的教学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也促使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李白,身处困境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以此引导学生代入诗歌情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情境体验中。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不够细致,没有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字词的精妙之处,如 “破”“挂” 等动词所展现的'力量感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魅力感受不深。
同时,在教学拓展环节,我设计的拓展内容与诗歌联系不够紧密,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将诗歌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无法将从诗歌中获得的精神力量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削弱了诗歌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且,我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不够及时,没有通过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利于后续教学的针对性调整。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深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优化教学拓展环节,设计与诗歌紧密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获得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建立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让古典诗歌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7
想起《行路难》这节课,至今仍历历在目,这节课我先先后后上了11遍,多少同事说我上痴了上傻了——现在想想,要出一节精品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啊!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
学生手中的资料上有林林总总的背景介绍,然而都是三言两语且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多方查阅资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绍。最后终于选定了如下介绍“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 “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另外,在出示背景时,我采取直接出示法,即没有让学生读自己资料上的`背景,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找的这段背景,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研读诗歌。后来读到同行在网上的一段话更觉得自己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正确的。这段话是这样写的:“虽然在上课时我已经尽量简略介绍依然感觉力不从心,冗长的背景导入让学生兴致全无,过大又作用有限的信息在反客为主排挤文本重要性的同时又侵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将之简约化,寥寥数笔交代清楚,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可见背景介绍省时的重要性。而要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更重要。
二、诗歌教学可从引读入手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来的设置是繁琐的讲解,结果占用了学生朗读和赏析的时间。后来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几个问题“朋友为李白饯行的酒宴是否丰盛,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课堂呈现出自然、活泼、节奏明快,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8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饮酒行路难教学反思范例八对于引读环节我原来的设置是繁琐的讲解,结果占用了学生朗读和赏析的时间。后来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几个问题“朋友为李白饯行的酒宴是否丰盛,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课堂呈现出自然、活泼、节奏明快,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9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行路难》是乐府旧题。
由于我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受学校量化体制的制约,在课堂上仍是讲的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是担心他们回答的不完整, 因此,总是时不时的打断他们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生的思路,也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分配的不够合理,课堂上的节奏显得过快,为了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完,有些内容挖掘得不够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书写板书耽误了一些时间,如果使用大屏幕的话,就会既节省时间又非常直观。节约下来的`时间也可以让同学们有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加深同学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一些收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座位摆放和黑板设置是他们自主学习的保证,对面而坐便于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兵教兵的学习方法很有用。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积极参与老师安排的每一项学习任务,没有不学的,没有走神的,也没有在学习上打折扣的,整堂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氛围确实让人感动;通过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学生间相互交际,在交际中相互学习,在听说中相互补充、评价、启发与促进,切实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解放了教师, 只要课下能够充分备课,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就可以以点评为主,随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因此,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还需要不断摸索,实验,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10
1、 临场发挥,教学机智。由于今天是期中考试的第二天,所以,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不好。所以,在讲解完《行路难》的时候,我对大家说“尽管大家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感同身受。《饮酒》中表达的是“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说我曾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讲述的是在大三考研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找工作,花前月下,而我,能将考研坚持到底,就是因为心里想着这句话,让自己有一颗平静的心,静下心来学习。
3、情景教学。在背诵这两首诗的时候,带领大家一起体悟这首诗的结构,即创作情境。举例说来,《饮酒》中,我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这首诗的先说生活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但是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提出思考:‘问君何能尔’,接下来作答‘心远地自偏’,因为的是什么?———————是闲适的心境。接下来文章用一句话具体表达了恬淡闲适的情怀,这句话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后,作者说出了体会到人生真谛的一句话,那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会了文章的情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背
4、小组比赛的形式。采取多种方式的.小组竞赛。如《饮酒》比较简单,就让各个小组中的下等生来背诵,为小组赢得更多的分数,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体成绩很高。《行路难》比较难背,时间又比较短,就发挥各个小组组长的优势。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注:分组细则:把全班学生按照小组蛇形排列分为六个小组。1号为各组的组长,采取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小组的一号回答问题加一分,二号加二分,依次类推,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差生来回答。或者说,这个问题由各个小组的6号来回答。这样,就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个不错的想法)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 11
一、教学阐述:杜甫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同样一首诗,不同人生阅历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赏,往往会烙上鲜明的个性解读特征,何况诗无达诂呢。为此,一般读者对于古诗的解读,首先自然要依据文章追求共通见解,然后再根据自身实际作个性化解读——通过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生活世界,进而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阅读境界。因此,我在教学《行路难(其一)》时,设计了以下环节:读人——了解作者;读文——理解作品;读己——反思收获。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让学生吸取诗歌精华,丰富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他们对于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二、主要教学活动
(一)朗读,感受诗歌意境,积累阅读方法
提示:把握节奏、重音、语速、抑扬
方法:听读、仿读(个别读、齐读、轮读)
(二)探究,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名句的表达作用
活动一 品读:欣赏诗中的美剧(名句、警句)
感悟:警句,让诗文生辉
联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方法:找警句、品其意、作积累
活动二 说读:理解诗句的言外之意
方法:析典故、说体会,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悟:用典,使诗歌表意传情含蓄、雅致
联读:《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旁批:心情郁闷怅惘,表达对谢安的仰慕之情
活动三背读:鉴赏始终的辞格。
方法:以“欲登”二句为例,理解修辞的作用
感悟:修辞,可以美化诗作的语言
联读:《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旁批:诗句如话,意境如画。
三、教师方面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四、学生方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五、改进措施
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力争围绕构建和谐课堂、高效课堂去开展教学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更有凝聚力。
【八年级下册《行路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行路难》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09-24
李白诗作《行路难》教学反思09-24
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8-14
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06-26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5-25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15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反思08-06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06-20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