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睡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海睡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
看到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字"美"。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本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 由疑问为切入点,理解阅读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什么是鼾声 大海会打鼾吗 "等问题,让他们知道大海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 发挥教师自身资源。 如适时范读,表演范读,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巩固理解课文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时,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2
上周三上了第9课《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具体做法: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前鼻音、后鼻音、轻声,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我在教学中关注的第二重点就是写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识字和写字兴趣很浓厚。写字既是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识字教学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生写好字,不但可以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许多学生写不好字,往往是因为没有专心写而造成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规范的写字习惯,对于今后字体的形成具有极坏的影响。因此,我在课堂写字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喜欢上写字。
具体方法:先请同学们观察字型,说说你的发现,或是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有的说结构、有的说占格的位置、有的说记忆方法)再到写,从起笔,占格位置入手,同学生一起边说边写(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最后点评。学生在本子上书写时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写字的正确坐姿,握笔的正确方法,这些同样是写好字的前提。
一堂课下来喜忧参半,喜,课顺利讲完了,任务完成了。忧,还存在着不足,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没有让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充分的表达。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3
[教学片断一]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师:夜里的大海和白天的大海有什么不同的?
生1:白天的大海非常闹,晚上的大海很安静。
生2:晚上的大海睡觉了。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首诗歌?
生:我们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些,不要把大海吵醒了。把大海吵醒了,是很不礼貌的。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是一位很懂事的小朋友。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群:“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试着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能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其它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
生1:老师,我觉得他读书的时候,姿势很正确。
生2:老师,我补充一点,他在读的时候,把“不”字拖得很长。
生3:他在读的时候,声音很轻,这样就不能把大海吵醒了。
生4: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他在读“大海睡觉了”的时候,声音太小了,我们有点听不着。如果,他声音再大一点,会更好。
师:听了这么多小评委的发言,请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生:(读。但是对于诗中的“大海睡觉了”一行,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师:小朋友们,给老师一个机会,让我也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读)
师:小朋友们,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读得好不好,你们能给我评一评吗?
生1:老师,我觉得你的声音很轻柔,很美。
生2:老师在读这一句话时,脸上的表情很好,还加上了动作。
师:你连我的表情都注意到了,你这个小评委可真不简单。
生:……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边读这句话,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好不好?
生:(表演读)
[教学评析]
1、评价。在教学中,我用评价来指导朗读,用评价来促进教学。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还能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师与生,生与生互动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体验,共同分享,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活动。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情感活动活跃,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简单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不是生硬的,它来源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想像,对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帮助的。
3、自主、合作。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发挥班级群体的功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教师和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通过合作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片断二]
师:小朋友们,大海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点击课件,出示“大海沉睡图”,配乐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看了屏幕上的画面,听了叔叔的朗诵,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大海怎样?
生1:我觉得大海很可爱。
生2:我觉得大海像一位老奶奶,她怀里抱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一定很累了。
生3:我看到月亮姐姐的眼睛闭上了,还笑了,我想躺在大海的怀里,一定很舒服。
生4:老师,我想晚上到海边,去听听大海睡觉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大海的确很迷人,很可爱,让我们
[1]
拿起书,再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画面美,声音美,意境美。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直观的“美”的情境,让学生身“迷”其中,浸润其中,充分地感受着美,体验着美,表达着美,创造着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三]
师:小朋友们,晚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多么安静啊!老师告诉你一个成语,这就叫“风平浪静”。那么,白天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已经有人编成了一首诗歌,写到书中了。既然白天的大海也是这么有趣,我们能不能也试着编几句?
生1:风儿又闹了,浪儿又笑了。
生2:大海醒来了。
生3:太阳公公出来了,海鸥也在欢叫了。
生4:天亮了,大海起床了。
生5:她抱着海鸥,她背着海燕,那海浪声啊,是她欢乐地笑声。
师:小朋友们,老师将咱们一起编的这首诗歌写在黑板上了,给它起个名字,好吗?
生1:大海醒来了。
生2:大海笑了。
师:这首诗歌的作者就是我们一年级四班的全体师生(教师将“一年级四班全体师生”几个字板书在诗歌题目下。),让我们一起再来把我们编的诗歌读给在座的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学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在教学设计时,力求做到开放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受教材制约,突破教材极限,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
本节课中,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是能够体会到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大海的静谧的。然而,学生对白天的大海也极为熟悉,因此,我利用课件,从声音、形象、色彩等方面展现大海的动态,将白天的大海的一些特色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学生在仿说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在动静的对比当中,能够更加理解晚上大海的柔美、可爱,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大海睡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从“睡”字知道了作者把大海当作人来写,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生:我从“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知道了风儿,浪儿白天又“闹”又“笑”,像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到了晚上,它们就累了,要“睡觉了”。
生:我还知道了,大海就像妈妈,明月、星星就像她的孩子。
评析: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间。我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说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用心灵感受到智慧的高妙。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开放的课堂上,语言的活性才能得到滋养,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发展,最后语言的活性才能成为人的思维的活性,成为人的心灵的活性,成为人的创造的活性。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4
我在教学这课时,以阅读为主,孩子们的提问与我的提问相结合刚好解决了文中的难点。
教学时,先让孩子们理解:睡了。那是什么感觉,大海睡了,又是什么样呢?孩子们立刻做出睡觉的样子。那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它呢?听课文录音。有了这两点的引入,孩子们在读本课时,读得很轻,也很有睡的感觉。
接着我们指名读,第一句,理解“闹、笑”风儿浪儿都静了下来,这时候的大海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风平浪静。
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再读,找自己睡的感觉,读得不错,再听录音,看看录音中是在哪儿停顿的,那种轻柔的睡的感觉就出来了。
学习第二句,孩子们刚读好,就问:什么是鼾声?先让孩子们自己解释,没人知道,于是我说,你们听过爷爷奶奶睡觉时打呼的声音吗?现在我们来学学,孩子们学得还真象,指出这就是鼾声。那大海会打鼾吗?它的鼾声是什么?孩子们立刻找到是“潮声”,再点是什么样的“潮声”?“轻轻的。”再学学轻轻的“潮声”,对比两种声音,孩子发现真的很象,再让他们读这句,兴趣很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大海的鼾声”是轻轻的潮声,那她又怎么会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呢?
沉默了一会儿,有孩子说:“是明月、星星倒映在海里,好象就是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孩子没有说得这么具体,我帮他说完整了。
师:嗯,那我们来试着抱抱,背背,(孩子们快乐地抱着背着,再读课文)
(反思:这里忘记了,引导孩子思考“她”,如果能让孩子们体会“她”的话,那就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大海象母亲一样,有宽广的胸怀。“
引导孩子们朗读全文后,点拨让孩子们明白:大海睡了,风平浪静了,但还是有轻轻的潮声,不过有时就是这样平静的海面也会突然有巨大的海浪。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向我们描述的风平浪静时的大海。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5
教学中成功之处: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师生互助、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小组互谈诗歌的感受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我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了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他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观看欣赏白天大海的景色,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浮想联翩。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我让学生模仿所学的诗文,创作一首描写白天大海的诗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文中的语言,创造性地把所写的诗歌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小组研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授课伊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初步谈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我向学生展示了夜间大海的画面。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大海很安静”;“大海风平浪静”;“大海累了,像是睡着了”。由此,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2)利用电脑课件,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两步走”电脑课件,先出现一幅空中悬挂的明月与繁星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的说夜晚天和大海都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而是发挥电脑优势,屏幕上出现了“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让学生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利用电脑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生字教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却为识字注入了活力。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通过提供相关的电脑课件,改以往教师的板演为电脑演示,生动、直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6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校研讨课,名为《大海睡了》。上完之后的感觉很一般,学生在我的带领之下并未真正体会到大海的那种宁静与柔美,可是在评课时,老师纷纷帮我出谋划策如何能充分认识学生,怎样设置出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可能在这节课上,对于自我表现的东西太多,而真正为学生考虑的,从语文角度考虑的,切实让学生学有所获的一些实在的东西太少。对于这堂课我也不想再去分析的太多。首先1、一年级课堂肯定要去设置情境的,但通过什么方式,光光画一幅美妙的画就行吗?学生的心灵、思维是受一定环境限制的,除了良好的外在意境,如何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水平让学生的体会、认识在上一个台阶,是需要好好设计的,而这节课上,我备课的时候,却没有思考:一张大海星星月亮画果真效果这般神奇,就能让学生体会大海的静谧美吗?就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表现好?尽管在上课之前,我也想了一些如何评价学生朗读的评价语,可上课时我却像闷了一样,也不能怪学生,老师的感悟如此浅薄,怎样带领学生体会,所以,老师首先要学会感动,首先要学会有所受感染,同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其次才能感染、感动学生。
知道问题的存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老师们在评课时,建议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是很好的办法,可如果就在班上上,就不能上好吗?一位老师建议,可以出示一副白天的大海图,白天海上有海鸥、渔船、小朋友。很是热闹,可到了晚上,出示夜晚星星月亮图:瞧!静悄悄的,对!夜晚,大海跟小朋友一样,玩累了!现在正舒舒服服地睡觉,睡的真香啊!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这样处理,可能比我上公开课上设计的单单就只看晚上的图好些,因为学生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依托,感受与感觉也稍加强了些。
2、对于一些细节、对于学生的考虑再多些。由潮声想到鼾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的感受体会还没到那个程度,而如果在设计时,我反过来,先说:大海妈妈睡着了,哎呀!睡得好香啊!鼻子里还会发出打呼噜的声音,谁会?让学生先进行体验,由此,乐趣加多了!而后出示“鼾声”,再听听潮声,感悟大海发出的鼾声。
3、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一个重点,什么时候学习、出示词语?并不是每一次上新课文之前,小黑板一挂,让学生去读一读?如何更有形的学习、感受有趣?自己还要多学习别人的经验。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7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课堂上我注意实践以下几点。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大海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学生兴趣很浓,起到了课开始趣即生的效果。
二、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真正看过大海的并不多。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用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比较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读、评价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难点。
诗歌第二句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大海的慈爱,感受在大海怀抱里的幸福。我让学生读一读诗句,说一说晚上的大海是怎样的。学生读出“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平时是谁抱着你背着你,大海多么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呀!指导学生读出大海妈妈的慈爱,以及明月星星的幸福,此时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更感受到人间亲情的美,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通过观看大海景象,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学生不仅感受到大海的美,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8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
一、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借助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感知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通过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课件展示大海清晨醒来的景象,直观地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画面,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仿写一首小诗“大海醒了”。课堂上,有的孩子思维很活跃,能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了它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有很多孩子不敢尝试,自然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9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大海睡了》,说实话,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小诗,它的精致、它的恬静,都让我爱不释手。但是光我自己喜欢不行,得让孩子们喜欢呀,于是我反复读着这首小诗,反复斟酌这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怎么让孩子们走进诗歌所描绘的那个情境,是我这堂课教学的关键。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采取情景教学法,用音乐渲染情境,用朗读体验情境,用画面感知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然后引导孩子们交流,你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幅画面唤起了学生的生活回忆,他们畅谈着大海,那份喜悦溢于言表。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于是我及时把它迁移到这节课的学习上来,我说:“大海是那么漂亮,那么有气势,可你见到过大海睡着时什么样吗?”学生都摇头,我接着说:“有一位诗人就用优美的文字写下了大海睡着时的情景,我们快来读读吧!”学生赶紧拿起书读了起来,一边读着,我一边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被深深吸引了。于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着孩子们一起走进文字,去感受大海睡着是的样子。我们一起体会大海睡着时的感觉,在朗读中品味这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朗读的同时,孩子们感受着自然界的美好。我引导孩子们想象,除了月亮,大海还是谁的妈妈?大海的梦也一定是美的,你说,大海会梦见什么呢?大海妈妈睡着了,风儿、浪儿为什么不笑了,不闹了?
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着童话般的大海。孩子们醉了,我也醉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没有让学生去分析、解释词句,而是让他们走进这个美好的意境去自己体验,感悟词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词句表达的意思和意境,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这就是体验学习语言,而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语言,还给了语文学习的本色。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这节课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0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抒情的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
我在教这课的成功之处:
一、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其中。
现代教育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课堂形式和手段,相比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效。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配音朗读、简笔画、表演等形式,自我感觉方法得当,也很有效。
二、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拓展延伸,渗透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若仅仅停留在几篇课文、几个生字教学上,我们已经意识到,那是远远不够的。诗歌教学后,我安排了读读有关大海的成语和古诗的环节,又向学生展示了收集的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实物等,希望能从不同角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遗憾之处也很多:
在上课前我上网找到了一段白天到夜晚大海的录象,由于使用不便而没采用;若能利用电脑制作成课件,那将非常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一句);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和思维的训练还没到位……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1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全诗八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教学这首诗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夜晚大海的美丽与安静,并且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再现情境。但是,反思这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流于形式的朗读无法入情入境,偏离目标的内容无法深入浅出。经过老师们的指导点拨,由这堂课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形式回归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哲学范畴,如同物质决定意识一样,内容决定了形式,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无效的。虽说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变现出来的形式还是要为体现的内容服务的。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朗读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检验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夜晚大海的静谧。因此我设计了很多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互读等等,“读”的确是在这堂课上落实到了,但是正如査老师说的:这么多形式的读,到底是否有效呢?细想下,自己花在纷繁杂乱的“读”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为学生创设的正在睡觉的大海的情境的时间。而这个睡觉了的大海的情境创设才是这堂课的关键,如果学生没进入到这个情境中去,那再多的读也只是重复的没有层次递进的朗读,是无效的。学生刚开始由于没进入到这个安静的情境中,朗读不到位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一句一句地与他们共同解读学习,带他们去往课堂需要的情境。比如在教授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这句话时,简单通过ppt对比展示白天和夜晚的大海,让他们体会大海睡觉时环境的安静,这是不够的。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语文学习的关键还是要回归课本内容,抓住关键字词,就是在徐老师给我指导时提出的抓住“闹”、“笑”两个字去展开第一句的教学,这样回归了课文内容,会让学生更容易亲近课文,走进情境。而我多种形式的读,却没有生成一个内容基础,学生的水平只能在原地打转,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让朗读有效了。
二、内容回归目标
本堂课要完成的重点目标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这是一个大目标,需要一个个小目标螺旋递进。这首诗一共就两句话,那就要在理解完每句话的基础上将目标推进。由于我上课语速偏快,教师用语缺乏简练,留给学生理解、想象的空间比较狭窄,再加上语言偏向理性,诚如蒋老师的评价:语言不够童趣化,我的学生可能在共同学习完两句话后还不能进入到那个静谧的夜晚,大海已经睡觉了的情境,他们的想象无法发挥出来,眼前浮现不出诗中营造的意境,那这节课的目标自然没能达成。目标是要学生有一种情境体会,而我的教学内容却没能为这个目标做很好的铺垫。
反思下来,这堂公开课还是比较失败的。但是,有句话说的好:若是成功,便是精彩;若是糟糕,便是经历。经历多了,经验足了,提高课堂教学还是指日可待的,反思过后还是会信心满满地期待下次公开课。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2
我上的是《大海睡了》,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对语文课中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心理的剖析能力都很重要。
《大海睡了》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歌,富于想象,可以定位在“美”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教具、氛围等,都应与文章情感基调相吻合。童话就是轻松活泼;诗歌就是优美抒情,娓娓到来。《大海睡了》就要求老师尽可能从多角度营造美的氛围,烘托美的意境。
在“美”字上下文章,首先是我的语言和动作,要像大海一样温柔、美丽和神秘。这很容易做到,优美的辞藻,柔和的语调,浅浅的微笑和优雅得体的动作。像蜻蜓点过水面,像花儿吐蕊绽放。我做不大到的是温柔,那似乎是做了母亲的人才能拥有。但是其它的我都努力实现。
接着是教具,意识到我们本地学生很少见过海,感性经验奇缺,如果单单图片和讲解恐怕只会事半功倍。因此,我找来大海的录象,并制作了课件,以展现大海之美为特点。当一个又一个迷人的画面,令每一位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为之沉醉时,课件该发挥的作用也就实现了。其中,我还精挑细选了几首音乐,有:电视原声带《摘星》、儿童合唱团《大海啊,故乡》、萧邦《小夜曲》,它们兼有优美的旋律和引人想象的意境,为课堂氛围添上了美伦美幻的一笔。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时,我就直觉的和这些音乐联系了起来,这是我的直觉:艺术的才是美的,艺术等于美!所以这篇课文适合音乐、适合舞蹈动作、适合美术画面的介入,我就抓住了这三点,把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在设计环节时,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出发,为消除他们易注意力分散和易无趣的现象。我以游戏开始,以游戏结束,其间动静交替。唱一唱“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做一做妈妈环抱宝宝的温柔模样,做挑战游戏,学做小小朗诵家,学做小老师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学习中,进入到温柔美妙的意境中。
当然,这首诗歌美那是必然,但是在孩子眼中,它不但美,更多的是有趣,“大海怎么会睡觉呢?”假如,我们以成人的感觉撇出这一点不管,只是一味的围绕“美”大做文章,恐怕学生有些被动。为了能把握住整节课“美”的基调,我在一开始进入课题时就来了个先下手,读完课题,我就说:“大海怎么会睡觉呢?真是太有趣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赶紧来读一读吧!”学生感觉到老师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变老师的全权操作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更是积极投入。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3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随之也出现了多媒体在课堂上使用过多、过滥的现象。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使用和课堂教学的关系,这是我们在一线的教师一直在不断摸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大海睡了》一课中,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本课的运用,能使教学锦上添花,为此我把教学的部分过程在这与大家分享:
一、紧扣生活,引入新课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二、指导看图,整体感知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和着节拍,细细品味。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三、欣赏音乐,总结延伸
军港之夜中的师生共舞,拓展训练中的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这些,也会给学生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4
《大海睡了》是一篇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我在教学设计中是这样设计的:
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孩子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师范读时进行音乐的渲染,创设了静谧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夜晚大海的美景外,在课外延伸时还布置了画一幅“大海醒了”的画,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也把诗、画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让孩子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
二、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孩子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孩子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孩子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我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孩子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我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孩子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孩子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孩子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因此,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孩子对此定然会很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作诗,进行句式的迁移和文字的训练,孩子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孩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让孩子带动作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还能帮助孩子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孩子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人说夜晚天是深蓝色,大海也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作答,让孩子带动作读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孩子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5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选择了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美”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字词。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天渐渐黑了,晚霞灿烂。夜晚,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四周一片静谧。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大海不同形态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这样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同时,我在设计时将本课的生字词加入图片中,以“芝麻开门”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欣赏大海美景。变枯燥的学习生字词于享受美景之中,为读好课文初步奠定基础。
其次,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这一环节,我也是将课文内容载入图片中,指导学生看图、理解、想像诗歌描绘的情境。全诗就两句,浅显易懂,我通过范读,表演读,配乐朗诵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再次,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大海醒了”的录像,直观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学着课文诗句的句式,创作简单的诗句,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培养。有几位小朋友特别喜欢创作诗句,下课后他们就马上写了起来。
最后,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视时间而定,后来在下一课时教学。
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由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阅读理解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她抱着明月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看图,月亮倒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大海抱着明月,接着学习相关的第二句诗。再如,在互相读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大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又将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她”是女性的她,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字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发挥想像拓宽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大海醒了”的简单诗句,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四、发挥教师自身资源。如适时的范读,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3、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收集资料的作用。
【《大海睡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苏教版一上《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2-16
苏教版一上《大海睡了》课堂教学反思12-16
《妈妈睡了》教学反思09-28
苏教版大海睡了教学设计12-16
大海睡了说课稿12-17
一年级语文《大海睡了》教学反思12-16
《大海睡了》优质说课稿12-17
《大海睡了》说课稿7篇12-17
《大海睡了》评课稿12-17
《大海睡了》公开课说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