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8 17:55: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石灰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灰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教学反思1

  “我思故我在”。许多学校已经把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途径加以管理,不少教学杂志也大量以案例的形式发表教师成功的教学反思。可以说,教学反思正日益走进老师的生活。但我们在欣喜反思叙说一片繁荣之时,也不能不警惕虚空的为思而“思”、虚假的贴金改造正在检查的应付中、发表的冲动中滋长蔓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再成功的课堂也有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他需的,我们应当有勇气直面课堂的现实状态,只有正视,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行动改变。真,乃是教学反思的灵魂所在!

  我教学《石灰吟》后曾写下这样的《石灰吟》:

  今天教学《石灰吟》,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二境:苦涩滋味,诗意已荡然无存。

  教学至此,自我感觉已至课的尾声,可想起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类的考题,为了对学生“负责”,于是让学生填空。课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学生在思考收罗恰当的词语,我的大脑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会却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于是不得已将教参书上的“不同流合污”话语搬了出来。写下这几个字,我也感到荒唐。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茫然,从学生认真笔记的动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这是“我”的教学,呈现着“我”的焦虑与思索。如果问这段反思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真”在其中,是“真”让这段文字熠熠生辉: 耰 収癓js?

  反映真情景。“读诗,认识石灰”,“赏诗,领悟正气”,“填空,明确主旨”。前面教学行云流水,课堂呈现和谐动人的画面,后来的填空则让师生同时陷入了尴尬。这样一步步写来,不含虚情,真实“录像”,于是教学的历史存留,镜子的作用显露。反之,回避问题将继续为问题所累,那种加工改造实际是对教育真容的“涂抹”,问题的本质在“涂抹”中难觅,所谓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虚幻无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这反映着应试的'心理,这种“思”是一种顾忌。“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这是指向未来的思,话语里已经包含对历史的不满,企望超越。至于反思的两个小标题则明示自己对这节课的评价,体现着一种“觉醒”。我们可以感觉其中“人”的存在:鲜活,个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说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话语,没有性情,无关痛痒,那么它的作用显然也不再与自我相关。

  思考解决真问题。“公开教学作秀,关起门来死揪。”有人奉此为生存之道。我想,如此“聪明”的教师是不会有什么真反思的,当然也不可能领会什么教育真谛。笔者愚拙,执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课里“作秀”,而且把课上僵化控制、只为考试那“揪”的教学视为丑陋。“秀”出味道,剔除丑陋,我想这是教育人道的思考。

  行文至此,作一点小结:真的反思是前进的驿站,而停留纸上、故作姿态的反思永远与成长无缘。

石灰吟教学反思2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 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领导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实践中摸索、探求,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石灰吟教学反思3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学反思4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石灰吟教学反思5

  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绍了诗人于谦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在传授了一些咏物诗的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整首诗明白易通,所以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石灰的样子以及烧石灰的过程。主要是反复诵读,积累内化,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教学时,我安排以下环节: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石灰吟教学反思6

  教学片断:

  师:锤指什么?

  生:敲打。

  师:击呢?

  生:撞击。

  师:千锤万击呢?

  生:千万次的敲打撞击。

  师:仅仅千万字吗?

  生:无数次的敲打撞击。

  师:如果你就是深山里的石头,经历无数次的敲打撞击,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会痛得嗷嗷直叫。

  生:我感到钻心的疼,似万箭穿心。

  生:我一定早昏死过去了。

  师:烈火是怎样的火?

  生:熊熊大火

  师:在熊熊大火中燃烧又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吗?

  生:被烤得面目全非,疼痛难忍。

  生:无法想象的疼痛,我曾经不小心被火烫伤过手指,那种疼无法用语言文字

  来形容。

  生:这真是生不如死啊!

  师:那么石头是怎么面对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呢?

  生:它毫不惧怕。

  生: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若等闲。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石头不怕牺牲

  生::石头身上有着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来读读这两句诗。

  反思: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我仅仅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进行角色体验。学生把自己假想成石头,想象经历千锤顽疾,烈火焚烧这些磨难的痛苦,从而深切得地感受到了石灰的高尚品质。

石灰吟教学反思7

  《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都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通过赞颂梅花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坚强不屈、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完《石灰吟》后,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学生无从着手。我就提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两方面去感受和体会:

  1、石头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何感受,会说些什么?学生开始有点思路。小组合作练说后,我指名一学生来说一说。可没想到学生说的一段话是颠三倒四,再请了两个学生也是如此。细一品味,原来学生对石灰的诞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看来这是我的疏忽。于是,我补充讲述了石灰从石灰石被开采到变成石灰的经过,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比较直观的画面,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石灰吟教学反思8

  上周,我和小邱同课异构,执教了《石灰吟》。对于第一次选古诗作为研究课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非常难得且宝贵的经验。之前,何平说,不能试教,王老师事先也不指导,就是要体现我们自己的思考。因此,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怕自己上砸了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况且还是在“杭州名师培训周”上课呢!但是,在课堂上,我很快找着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感觉,直至课后,我胸中澎湃的情感似乎还在暗涌,久久不能平静。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

  回忆教学的设计过程,我觉得第一个“得”首先是我更认同了文本细读的意义所在。自从《珍珠鸟》的备课,我对文本细读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次,从备课到上课有七天多的时间,我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文本细读,当然,这种思考在上《珍珠鸟》之前已经模糊地进行着了。文本细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体验。上次的《珍珠鸟》,我在文本细读中,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温馨与幸福;这次的《石灰吟》,我更多的体验是感动,甚至激动,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已然泪下。所以我想,文本细读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必经之路。从什么角度解读,往往决定了教什么。我以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不是仅仅用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文本细读是“童子功”,是我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得”是学以致用。这一段时间,我在各种讲座、王老师的评课和听课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在三天多里五易其稿,因为我希望把更多的所学(尽管暂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整个设计中,我的.初稿是缺少学生的活动的,但听完王老师《走向视域融合的对话策略》讲座后,我不断地修改着,给学生留出更多活动的空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本来是没有很细致的指导的,但是听了庞老师的课,使我反思自己,于是从初读时起便先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一些指导。我又运用了王老师所说的感性学习的一些策略,把作为零度观察者的学生化为主体者。在“于谦之死”这个情境中,凄切的乐声中,于谦被抄家的文字令学生震惊,这时我突然感到,教室里有一个“场”正在发生和凝聚,使我和学生都必须努力地屏住呼吸。学生融入了情境中,“于谦就义前的慷慨吟诵”“百姓的轻轻应和”“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声音”“天地回音”这几个层次的读,读得激情、深情、动情,把感人的气氛推向高潮。读完以后,我看到很多学生深受感动,于是我脱口而出:“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很感动,我也很感动——为于谦所感动,也为你们的感动而感动。”所以,这节课朗读的质量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我也由此悟出,读的指导,必有的技巧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有真正理解的、发自内心的读。

  第三个“得”是学会了在千头万绪中,确认自己这节课的首要目标。设计之初,我有很多想法,到底是知人论世呢,还是学习读咏物诗的方法,还是把此诗和文天祥的诗放在一起比较言志的相同与不同?方向不同,方式和手段也就迥异了。正如王老师所说,我最后定下来的是“由诗到法”,由《石灰吟》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这样一类咏物诗的读法,那就是“托物言志”的诗,要先从物读出人,再从人读出志,再把此诗放入同类的诗歌中,互为比照地读。我想,对于一节课的40分钟而言,什么都让学生学一点是不可能的,也是低效的,所以只能有一个侧重点。对于我来说,从什么都想教到不断做“减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舍”,才能“得”啊。

  王老师的评课,也使我反思了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不足。比如,“要留 在人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认为还是解读得不够。在解读中,我过于侧重于谦其人的细读,忽略了对文字本身的深层内涵的理解。要留正气、勇气、忠义等在人间,是对《石灰吟》拟人化的表达方式的不理解造成的。因为石灰是物,物有它的特点,对于石灰而言,留在人间的只能是“清白”,这就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于谦之所以要选它作为自己志向化身的原因。我只想到了清白的内涵可以包括这些,想着这样的填空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于谦,却恰恰忽略了这首诗的“文本秘妙”——把石灰拟人化。正是因为拟人化的写法,才有了“若等闲”和“全不怕”,才有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以我观物”,因而“物皆着我之色彩”啊。

  我在深深折服于王老师评课的同时,反思着自己这个设计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折射出的是解读的问题,解读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而思维方式的问题背后,正是文学底蕴的问题啊。《人间词话》我没有读过吗?读过啊,还读过好几遍,还说“王国维是我至爱的四才子之一”,看到拱小教师阅览室那一套《王国维全集》心里还羡慕得不行。可是为什么该用的时候用不出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更“恨”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底蕴去使之真正内化啊!

  难怪有人说,语文课上到最后,看的就是教师的底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别无他法,唯有读书、读书、再读书!

石灰吟教学反思9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在第三环节再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困难字词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整首古诗,在相机点击重点字词意思后,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大意。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第四环节三读古诗,结合图片,想意境,悟诗情。紧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让学生理解采制石灰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对石灰有深入的认识。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请生展开想象开采石灰的情景,告诉我焚烧石灰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石灰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的品质。抓住“粉骨碎身”请生展开想象石灰受的磨难,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勇于献身清白留世的品质。第五环节四读古诗,融情感。首先指出这首古诗是托物言志诗,列举于谦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对于谦的有深入了解。其次,请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升华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再用饱满的情感读古诗。

  本节课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对于诗情的领悟,没有进行一步步地深入,设计略显肤浅,并没有深入文本,整个课程有些华而不实,后来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并在最后让学生利用刚才学习本首诗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另外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课后,让我深深地感到,古诗的教学更要做到扎扎实实。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石灰吟教学反思10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石灰吟教学反思11

  1、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的一生。课堂上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于是我讲解并引导学生弄清石灰生命历程: 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 → 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从这两词想到了“磨练”与“韧性”、“锻炼”与“坚强”之间的联系,理解到“磨砺”与“成器”、“历练”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联系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现,板书: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想起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树。

  4、读,铮铮铁骨可见。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两首诗的本来之意,是非常简单的。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欣赏,拓宽了理解的宽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这样教是不是难了?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本来想说,也被学生激动的思维制止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是处于思考的`兴奋之中。

  通过多年的课堂观察,我一直说,好多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半关闭状态,所以一直想“全部打开他们的大脑,引领他们思考起来,以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我研究的一个目标,今天通过这两首诗的教学,我找到了这把钥匙。学生拥有思考能力,需要着新鲜的话题,需要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相信,需要着综合,需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这一切,学生会主动的,学生会真正参与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智慧展现在师生的面前,学生会把自己的创造愉悦的拿出,与大家共同把玩。

石灰吟教学反思12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整节课,我主要通过“走进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悟诗情(石灰的精神、作者的志向)——拓展延伸相关的托物言志的古诗”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其中的重点环节在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先通过图片出示石灰的形态变化,引导学生知晓诗中所描述的石灰要经历的三重磨难,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课前我提供的石灰的形成过程来想象石灰的经历和它所经受的煎熬,接着引导学生感悟石灰的精神,以及领会于谦写这首诗的目的,最后出示于谦生平事迹,感悟于谦的品质。

  教学过程中,虽然流程比较清晰,但是大环节和小细节的处理上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整节课堂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自身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语文课堂没有激情是失败的,课后总觉得学生没有深刻的感触,以为自己讲解不到位,其实是缺少了讲解基础上的情感的带动,自己本身对石头经受的'磨难的感受就不是特别有感触,就不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带动学生的感受了。这是课堂上需要注意的,其次,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一些问题只围绕个别同学转,在调动上课积极性方面还是需要下功夫的。再次,在引导学生去想象石灰经历的磨难环节,我的引导语选择不够好,如果直接提示学生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石灰,说一说自己会经历哪些过程,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许学生会更易接受,不会一时不知怎么说了。在领会于谦写这首诗的目的过渡到感悟他的品质环节一时紧张忘记了环节,还没提示学生说出于谦的品格,自己就把于谦的品格说出来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了这个知识,少了感悟的过程。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的设置上,托物言志的古诗的拓展是有必要的,但是托物言志的诗的创作目标有点大,大部分学生其实是没有能力创作的。这个环节可以就直接改成将喜欢创作的学生的古诗提供给其他学生欣赏、借鉴。

  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的教研课还要更早地做好准备,以便有更多时间再修改、理解教案,从而更好地把控课堂。

【石灰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石灰吟教学反思04-07

《石灰吟》教学反思06-10

石灰吟教学反思09-27

《石灰吟》教学反思04-03

关于《石灰吟》的教学反思02-27

石灰吟教学设计08-22

《石灰吟》的教学设计10-08

《石灰吟》教学设计通用02-03

《石灰吟》教学设计范文10-25

石灰吟作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