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2 10:44: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集锦1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 ),西湖的( )更加(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点,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标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走。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神往。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誊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4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西湖的最直观的感受,使其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接着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天之中,诗人欣赏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真是兴奋之极

  啊!这时,他情不自禁地由西湖想到了——(西子),在引导学生感悟此比喻的精妙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多次朗读指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我觉得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铺垫得较好,有层次性。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接力读、齐读、配乐入境读,多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反复吟咏诗句,体现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感,感悟诗意,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转移。由于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步步推进,因此,学生生生互动时,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比较巧妙到位,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很精彩,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三、在想象中个性化感悟诗中的意境。教学中,我注重对文本进行拓展。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

  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示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怎么来夸赞一下西湖呢?”让学生换词,用这种方式来攻破理解词语的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个“奇”字中蕴含的:奇特、奇妙、奇异、神奇等其中不同的奥妙和丰富的内涵。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学生读诗的韵味不够浓,我铺垫的语言如果再丰富些,而且让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感受意境之后,再让学生在想象中读,学生读诗的韵味会更浓。

  二、教学设计过于面面俱到,容量过大,再加上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张弛无度,后面的点拨“打比方”这个课文很重要的表达方法以及拓展环节不得不草草收场,由于激励不到位,学生背诗的热情上不来,也没法展示师生吟诗的高潮,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有些遗憾。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过我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6

  本周五第一节课我讲了一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育局的领导和校领导来听课。下面我就结合教育局腾老师的点评反思一下这堂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由于有些紧张,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后,把读诗这个重要环节居然给丢了,很是不应该,其实教学设计上有的,上课前我还看教案时还记着着,可一上课就给丢了,光想着怎么用课件了,短练啊!

  回忆整堂课,就像腾老师说的那样,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习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现在让我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环节都落实的很扎实,我也说不出来,同时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还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会的。

  这堂课的备课和课件其实我也用心了,一直忙到夜里一点多,估计二点多才睡着的,可就是自己的水平太有限,课件虽然做的还算可以,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课件出示的时机不是恰到好处,腾老师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画面的'呈现应该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成为画面的解说员;应该让学生在头脑形成形象以后再出示画面,使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得到提升。

  通过这节课还使我深深的感受到课件的辅助作用真的很大,以前只是看其他老师上课时使用课件,自己没用过。这次如果没有课件我真不知道怎么上这节课。同时我发现有课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被调动起来,以后我要在这方面也多下些功夫。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一、 注重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二、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没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这也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句时还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学时,我适当扶一扶。

  三、 展开想象,感悟诗意。

  本课写得特别美,教学时,我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

  教学时,虽然介绍了西湖的美景,但孩子们没有去过,看过,在感受美丽景象时,还有一定难度。此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为收集收藏,若您不愿意转载,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8

  20xx年11月24—11月26日,我到深圳跟岗学习三天。期间,有机会到指导老师林主任班级上一节交流课。教学内容为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后,团队的老师们给我评课,提出了非常多宝贵的意见,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经验不足,也不了解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担心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担心如果学生太活跃,我控制不了怎么办。所以,设计的教学思路,变得很保守,变得我要怎么讲完这节课,而不是怎么带着学生学完这首诗。

  比如“懂诗意”这个环节,我出示了直接出示了图片,让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图。而且我的答案是预设好的了,那就是古诗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一来,学生看着图来描述,没有想象空间,就是被动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建构了这些知识。

  课后评课中,老师们指出,备课必须“眼中有学生”。这一环节应该改成这样:让学生自己想象“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象,说自己的理解,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去巡堂指导。或者可以把这个变成口语训练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说话、表达。

  第二,“一课一得”:指导学法,归纳方法。

  评课时候,老师们指出,我没有把学习古诗的方法归纳出来,没有把方法交给学生。这里让我反思,所谓“一课一得”,在我的这节课上,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经过这次的上课和评课,我进一步理解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得法于课内。那么,我的课上应该这样调整:把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学活动删去,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紧接着出示和其他西湖有关的一两首古诗,让学生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做到举一反三。把方法交给学生、把工具交给学生,我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

  第三,开阔思维,形式多样。

  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从课堂效果看,都停留在比较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去理解。评课时候,曾雯主任告诉我,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比如,把这首诗画出来、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把这首诗编成故事、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等等。

  以上的几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但要求让每个小组有任务、每个学生有事做。曾老师的这个想法,让我瞬间开阔了思维,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习,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学校20xx年上学期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此诗参赛。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然而,这一堂课也有不少遗憾。我的情感不够投入是最突出的问题,诗歌的朗读还没有教好的凸显层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 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 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 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 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 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的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美的词,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苏轼的笔下感受西湖朦胧细雨之奇。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来描绘,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出示诗中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体会奇的独特之处,加之各种方式的情感朗读引导,使学生能够走进诗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后,我通过一个小的写话来升华情感: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俊美,因为( ),西湖的( )更加(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苏轼站在西湖边,看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苏轼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时,老师站在喜欢边,老师醉了。此时小朋友站在喜欢边,小朋友们醉了。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陶醉在这美丽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后我通过苏轼的另一首《望湖楼醉书》来比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写小雨的轻柔,一首是描写大雨的狂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体会雨的不同韵味,感受诗的魅力。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在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没有放开学生大胆的想象,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信通过这次大胆的尝试,对以后的诗词教学一定会有更多的借鉴和帮助。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新的挑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2

  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我在阅读苏轼相关资料后的一个选择。因对苏轼特别的喜欢,让我也就特别喜欢他的这首诗。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依然在牵挂着以前在陈店小学所参加的一个课题——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黄组长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课件的制作不精细。淡妆浓抹的链接就不到位。因为课件是我在家里制作的,边制作边修改,家里的电脑有点小问题,保存的时候容易出故障,后来在教室里播放课件的时候,没有关注这个小细节。因此在执教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

  第三,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四,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

  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五,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3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4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的语言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但是诗中的某些词语的理解却是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

  备课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反复领悟古诗,了解学情,课堂中每个问题的设计,过渡语的反复斟酌我都经历了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的过程。备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引得太多,放手不够,课堂中老师要说的话也太多。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执教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由于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周全,因此,问题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第一,孩子们的课堂常规训练不够到位。上整堂课,虽然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们,他们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很多孩子是心不在焉的,是学习不够认真的。我在想,第一是我的孩子没有学会听课,其次就是因为我的课不够吸引孩子们。第三就是孩子们见不得三宝,来了几位老师听课,他们就手足无措了,发言不够踊跃,朗读不够放开。听了耿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其实三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也是少不了的程序,特别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组织教学,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了解学情不够。应该说,我对孩子们还是不太了解,比如我问总相宜是怎么理解的,孩子们是全然不知,回答的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是我对孩子们的估计不足。在三6班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懂淡妆浓抹是什么意思,我立刻修改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打算将那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我换成了两幅对比图片来帮助孩子理解,应该说那两幅图解决了淡妆浓抹的问题,但是我没有将这个好的'契机和总相宜结合起来。正如黄老师所说的那样,直接问孩子们,这两幅图美不美?孩子们肯定肯定回答,美,然后我直接总结,这就是总相宜,那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就是课前的预设还是不够精细,这点从每个环节的设计连贯度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说我在预设的时候还是关注了如何让每个环节更连贯,让过渡语更自然一些,也许是我教案记得不熟练,也许是我的临场机智不够,反正表现不尽人意。

  第四,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让课堂教学语言更美一些,让教学流程更清晰一些,让评价更多样一些,让普通话更标准一些,让语气更抑扬顿挫一些,让感情更充沛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散发勃勃的生命活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5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

  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

  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

  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06-11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10-26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02-07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06-25

饮湖上初晴后雨反思05-20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实用)07-10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热】08-04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07-07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热门)07-0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集合05-29